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門】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錦集7篇

【熱門】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錦集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錦集7篇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進一步學唱歌曲,並學會正確地處理用不同速度和不同表情演唱。

2、通過音樂體驗小馬高興與傷心的不同心情。

活動準備:雙響筒、響板、手鈴人手一幅。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律動:《拍手點頭》、《這是小兵》、《日常生活模仿動作》。

2、發聲練習:《小鳥醒來了》、《小雞叫、小貓叫、小鴨叫》。

二、複習歌曲《小馬》。

1、老師彈奏音樂旋律,引導幼兒回憶歌曲名稱。

2、老師彈奏歌曲旋律,請幼兒邊拍手邊演唱歌曲。

3、教師帶領幼兒用快慢不同的速度和表情進行演唱,注意提醒幼兒與他人速度協調一致地演唱。

4、教師帶領幼兒邊唱歌邊用手拍出均勻的節奏,以此感受以四分音符爲一拍的均勻節奏。

5、帶領幼兒邊唱歌邊用響板、手鈴按四分音符爲一拍均勻節奏,用兩種不同速度分別跟隨兩段音樂演奏,教師提醒幼兒演奏時應與他人速度一致。

6、教師用雙響筒由弱漸強地敲奏,以示小馬由遠而近地跑來了。彈完前奏後,全體幼兒用樂器邊歌唱邊伴奏,歌曲結束後,仍由教師演奏雙響筒由強漸弱地敲奏,以示小馬由近及遠地離開了。

三、複習歌曲《閃爍的小星》。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進一步感知童謠內容,並能熟練地進行朗誦童謠。

2、通過遊戲形式鞏固童謠內容,讓幼兒體會童謠的節奏、韻律和遊戲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1、學念童謠,能熟練地進行朗誦。

2、能根據童謠情景進行相應的遊戲。

【活動準備】

童謠圖譜一份,小貓、老鼠頭飾各一份。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學念童謠。

1、師:“吱吱吱,吱吱吱”是誰來了呀?(出示老鼠圖片)小老鼠是怎麼走路的啊?(模仿老鼠走路)

2、今天小老鼠帶來了一首有趣的童謠,童謠的名字就叫《小老鼠》,我們來聽一聽。

二、回憶童謠,出示圖譜。

1、傾聽童謠,記憶童謠內容。師:童謠中,你聽到了什麼?

2、根據幼兒回答,教師出示相應的圖片,引導幼兒理解圖譜。

3、你聽了這首童謠後,感覺怎麼樣?

三、童謠遊戲,提高興趣。

1、請幼兒集體扮作小老鼠去偷油吃,一幼兒扮作花貓躲在家裏,小老鼠邊念童謠邊向燈臺走去偷油,當唸到最後一句時,老鼠迅速跑回家不被貓抓住。遊戲2—3次。

2、提高遊戲難度:設置障礙,講解遊戲規則。

師:油被偷走了,花貓很生氣,它呀還設置了障礙,我們怎麼樣才能過去呢?

3、先請個別幼兒嘗試,其餘幼兒同他一起念童謠。再集體嘗試。

四、結束活動。

師:遊戲真好玩,孩子們,讓我們把這個好玩的遊戲,有趣的童謠去教給我們的好朋友吧。

附童謠

小老鼠,上燈臺;

舉着喇叭,叫起來。

吹滅了燈,蹬翻了臺;

稱王稱霸好自在。

搖頭又擺尾,

喝油又吃菜;

吹吹打打正高興,

一隻花貓撲過來。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3

一、 活動目標

1、願意想象“一瓣橘子像什麼”,並樂意欣賞歌曲;

2、在吃吃、玩玩中體驗開“橘子船的”的樂趣。

二、 準備

幼兒:觀察過橘子的特點;

教師:將若干橘子剝好。

 三、 活動過程

1、引出主題

師:小朋友閉上眼睛,我要請你們猜猜一個東西是什麼!(拿出橘子,請幾個有兒聞一聞,然後說出水果名字。)對,是橘子。你們喜歡吃橘子嗎?怎麼吃呢?(剝開來吃)剝開後,橘子裏面是什麼樣子的?(一瓣一瓣的)一瓣橘子像什麼呢?

2、交流:一瓣橘子像什麼?

幼兒先自由交流,然後在集體面前講述(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地用完整的語句講述),最後教師引導幼兒想象橘子像船。

3、欣賞歌曲

1)第一次欣賞,交流:橘子船開到了誰的嘴巴里?

2)一邊開橘子船來吃橘子,一邊再次欣賞歌曲。

3)律動。

4、遊戲:橘子船找朋友。

教師與幼兒一起唱歌,並將橘子船開到乖寶寶嘴巴里。吃到橘子的乖寶寶要到集體前表演一個節目。並輪流進行。

四、 反思

小朋友很喜歡吃橘子這樣的活動。他們的想象力真是很豐富,有的說:“一瓣橘子像玩玩的月牙”;有的說:“一瓣橘子像樹葉”;有的說:“橘子像香蕉”;有的說:“橘子像玩具”;有的說:“一瓣橘子像小船”……請幼兒一邊欣賞歌曲,一邊吃橘子,他們很開、心。把橘子當船一樣開到嘴巴里這樣的吃法,對於他們來說更是覺得驚喜。所以他們在活動時特別積極,對音樂地欣賞效果比較好。這次活動不足的地方就是整合性不夠強。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熟悉歌曲,嘗試隨音樂合拍的做貓走路的動作2、感受能遵守遊戲規則,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隨意走動。

3、感受小貓與媽媽一起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場地背景圖:大樹、房子。

2、貓媽媽的頭飾一個,小貓頭飾若干 。

3、課件《找小貓》

二、活動過程:

(一)、出示課件引發幼兒學唱遊戲歌曲的興趣。

提問:寶寶們圖上都有誰?猜猜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事情?(引發幼兒參與的興趣)(二)、理解歌詞內容,學唱歌曲《找小貓》。

1、 教師完整地範唱歌曲,初步理解歌詞內容。

提問:歌曲中唱到了誰?它們要和媽媽幹什麼?(熟悉歌詞內容)2、完整地範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情感。

提問:小貓和媽媽玩遊戲的時候心情怎樣?(引導幼兒表現參與遊戲的高興心情)3、師幼共同完整學唱歌曲。

教師注意傾聽幼兒學唱歌曲中出現的問題並指導。

4、幼兒自由演唱歌曲,鼓勵幼兒用動作大膽表現 。

(三)、 理解遊戲玩法與規則,能隨音樂節奏進行遊戲,體驗小貓和媽媽做遊戲的快樂心情。

1、帶幼兒討論,初步瞭解遊戲的玩法。

提問:你和媽媽捉迷藏時,會躲藏哪裏?(引導幼兒練習躲藏的動作)2、引導幼兒初步掌握遊戲玩法學習遊戲的規則。。

提問:你躲藏的時候,能不能說話?爲什麼?

"不能動也不能說話"。聽到"找呀找呀找呀找"的時候,被摸到的寶寶要跟着媽媽走。

3、帶幼兒練本領,完整遊戲。

提問:你和媽媽捉迷藏的時候,你躲藏在哪裏?(能用"我躲在……"完整的表述) 。

4、教師與幼兒共同遊戲,掌握遊戲玩法與規則。

提問:你和媽媽遊戲的時候心情怎樣?再次體驗遊戲玩法和規則。

5、請一名幼兒扮演貓媽媽,其他幼兒扮演小貓,再次遊戲體驗遊戲的樂趣。 (遊戲時提醒幼兒要用最快的速度躲藏好,不動也不說話。)(五)活動延伸:

"寶寶們真棒,我們今天不但學會了唱歌、做遊戲,還學會了躲藏的本領。現在我們到活動室外面去玩一玩吧 。"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5

設計思路:

這首樂曲改編自《王老先生有塊地》,旋律歡快活潑,節奏鮮明,“咿呀咿呀呦”樂句反覆出現,非常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欣賞需要。新《綱要》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在活動設計上,教師力求讓幼兒通過調動多種感官充分辨識固定樂句,充分感受音樂節奏,並藉助鋸木頭、擦汗、洗澡等遊戲情境幫助幼兒反覆體驗、感受音樂的性質,從而體現“玩中學”的教育理念。

遊戲情境的營造和幼兒想象能力的激發需要藉助一定的載體,教師藉助一小塊彩色紗巾巧妙地幫助幼兒搭建起想象與表現的平臺,豐富了幼兒表達、表現的手段。

目標:

1.在遊戲情境中感受樂曲歡快、活潑的特點。

2.嘗試辨識反覆出現的樂句“咿呀咿呀呦”,並運用肢體動作表現節奏 “×× ××| ×― |”。

準備:

1.彩色紗巾、音樂CD、錄音機。

2.事先在黑板上畫好圖譜,粉筆一支。

過程:

一、初步感受樂曲

(教師和幼兒在脖子上系一塊紗巾進場。)

1.聽音樂,尋找其中反覆出現的樂句。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聽一段特別有趣的音樂,這段音樂裏有一句話特別有趣,看看誰能找出來。

(師幼一同欣賞樂曲,教師隨音樂節奏輕微擺動身體,當出現“咿呀咿呀呦”樂句時,教師與幼兒目光交流、呼應。)

幼:我聽到“……”(幼兒哼唱“咿呀咿呀呦”的旋律)、我找到了“咿呀咿呀呦”。

師:是這句嗎?“啦……咿呀咿呀呦,啦……”(教師哼唱樂曲,突出“咿呀咿呀呦”的樂句。)

師:你們的耳朵真靈。我們一起來和它打個招呼吧!聽到“咿呀咿呀呦”的時候,請大家揮揮小手,這樣我就知道你們已經找到它了。

(師幼一同再次欣賞音樂,教師把手放在耳邊以示專注傾聽。當“咿呀咿呀呦”樂句出現時,教師用欣喜的表情和幼兒揮手互動,或用困惑的表情引導幼兒注意並不是每一樂句都會出現“咿呀咿呀呦”的。)

師:呵,這個“咿呀咿呀呦”有點調皮,有時會出來和我們打招呼,有時我們等它好久都不出來。

2.根據圖譜尋找固定樂句出現的規律。

(出示圖譜,教師隨音樂用粉筆沿波浪線描畫,在樂句“咿呀咿呀呦”出現的時候,用明顯的擺動動作畫出鋸齒線,以突出樂句和音樂節奏。)

3用身體動作表現固定樂句。

師:原來“咿呀咿呀呦”會和我們捉迷藏,它不是每一句樂句都出來的。我們再來聽一聽、找一找,聽到“咿呀咿呀呦”的時候就跳跳舞吧!

(教師示意幼兒解下紗巾,隨音樂自由做動作,在“咿呀咿呀呦”處揮舞紗巾。)

二、表現固定樂句的節奏

師:森林裏的動物們想要造一座大房子。誰願意來當小木匠?

幼:我願意。

師:小木匠需要一把鋸子來鋸木頭,變變變,我的鋸子變出來。

(教師將紗巾拉直,幼兒紛紛模仿。)

幼:我的鋸子也變出來了。

師:好,我們一起來練練鋸木頭的`本領。注意要在“咿呀咿呀呦”出現的時候才能鋸哦!

(師幼手持紗巾坐在位子上,聽音樂在固定樂句出現的時候來回拉動紗巾,以表現鋸木頭的情景。)

師:本領練好了,看看這裏有沒有木頭?(教師將紗巾蓋在頭上,伸展肢體)呀,這裏有一棵大樹,哪個小木匠先來試試鋸木頭?

(教師請一幼兒合作演示鋸木頭。教師一邊哼唱,一邊示意該幼兒在“咿呀咿呀呦”的樂句處來回在教師手腳關節處拉動紗巾。隨後,教師做出手臂、肩膀等處關節突然垂落的動作,以表示木頭被鋸斷了。)

師:大家想不想來鋸木頭?被我摸到頭的小朋友趕緊到前面找個空位置變成一棵大樹吧。三、二、一……呀,出現了一片森林!

(被邀請的幼兒模仿教師將紗巾蓋在頭上,伸展肢體扮演大樹,教師調整個別幼兒的站位。)

師:其他小朋友都來當神氣的小木匠,帶上小鋸子,去找一棵大樹,站在大樹的身邊。(其餘幼兒一一對應地尋找合作伙伴,教師根據情況調配,以便每位幼兒都有合作表現的對象。)

(幼兒隨音樂合作表現。)

師:好嘍!木頭鋸好了,抱着自己的木頭回家吧!(幼兒相擁着回到位子上。)

師:鋸木頭好辛苦,趕緊拿毛巾擦擦汗吧!

(師幼一同隨音樂表現拿毛巾扇風的情景,在“咿呀咿呀呦”出現的時候,按照節奏在臉上輕拍表示擦汗。教師和個別幼兒互動,按節奏給幼兒擦汗。)

師:休息好了,我們接着鋸木頭。剛纔當小木匠的小朋友現在趕緊變成一棵大樹吧!

(幼兒互換角色,合作遊戲。)

三、結束活動

師:木頭鋸好了,小木匠們出了許多汗,一起來洗個澡吧!

(教師高舉紗巾並抖動,以表示蓮蓬頭,幼兒自然聚集到教師身邊。)

師:拿好你的洗澡海綿球,一起來搓搓搓……

(幼兒將手中紗巾團成團變成小浴球,和教師一同隨音樂表現洗澡情景,在“咿呀咿呀呦”樂句處有節奏地搓洗身體的各個部位。)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看圖譜的方法,理解記憶歌詞,並學唱歌曲《三隻小猴》。

2、有初步安全意識,知道不能在牀上亂跳。

活動準備:

1、歌曲的音樂

2、自制歌曲的圖譜

3、歌曲的PPT

活動過程:

一、導入:你喜歡什麼小動物?

1、完整聽純音樂三段:

2、再聽,猜猜猴子在幹什麼?

3真的嗎?看看

二、完整欣賞動畫片一遍。

說說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三、看圖譜:

1、練習看前奏、間奏

2、重點練習唱“有一隻猴子頭上摔了一個包”

四、完整欣賞動畫片,前三段有圖像,第四段無圖像,只出現音樂。 聽了第四段,感覺怎麼樣?

五、再出示圖譜,第四段。說說什麼意思?

六、分組演唱歌曲(分成PPT和圖譜兩組)

七、遊戲:好聽的歌曲不僅可以唱,好可以做遊戲。做遊戲的話可以幾個人玩?指導幼兒分角色扮演三隻小猴。體驗遊戲的樂趣。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嘗試按音樂的節奏模仿和創編猴子跳舞的動作。

2.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歡快情緒,體驗玩音樂遊戲“猴子學樣”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恰恰》音樂。

2.“猴子學樣”舞譜。

3.帽子數頂。

活動過程

一、模仿猴子的動作

1.簡單回憶故事《猴子學樣》的內容。

2.幼兒自由講述猴子活潑調皮的樣子,並表現相應的動作,給相關動作命名,如猴子摘

香蕉、猴子回頭看、猴子撓癢癢等。

二、學編猴子的舞蹈

1.欣賞“猴王”跳舞的表演。(教師選取幼兒的動作,加工提煉成舞蹈動作並示範表演)

2.說一說、學一學“猴王”跳舞的有趣動作。

3.幼兒集體學跳“猴王”的舞蹈。

師:是不是像你們所說的那樣呢?再看領頭猴跳—遍。(教師語言輔助_朋友你好聳聳肩)

二、看舞譜跳猴子舞

1.教師出示“猴子學樣”的舞譜(根據音樂、動作畫的舞譜),幼兒講述自己對舞譜的理解,並根據舞譜學做單一動作。

2.教師運用舞譜提示幼兒,全體幼兒邊看舞譜邊學跳猴子舞。

3.引導幼兒想象音樂“啊——呀——呀——”處猴子可能會做什麼動作,嘗試創編舞蹈動作。

4.全體幼兒共同聽音樂跳猴子舞,並按自己的想象穿插“啊——呀——呀——”部分的動作(練習2-3遍)。

四、玩玩學學:猴子傳帽

1.探索傳帽子的方法。教師和幼兒共同回憶“猴子學樣”的舞蹈動作,探索哪一個動作適合傳帽子。

2.共同確定某一個動作,嘗試徒手傳帽子。(無音樂伴奏)

3.結合舞譜請幼兒驗證傳帽動作。

(箭頭爲傳帽子,輔助語言爲“朋友”;圓點爲拍腿,輔助語言爲“你好”;M爲聳肩膀,輔助語言爲“聳聳肩”或者“帽子真好看”)

4.幼兒在音樂伴奏下按節奏傳帽子。

5.逐漸增加2-3頂帽子,使幼兒有更多的傳帽機會。

五、音樂遊戲“猴子學祥”

1.共同確定一位幼兒扮演拿帽子的猴子,由該幼兒確定一個大家共同做的模仿動作。

2.音樂開始,大家邊做動作邊傳遞帽子,到“啊——呀——呀——”部分時放下帽子,按節奏做各自想象的動作。

3.由下一位接到帽子的幼兒確定一個模仿動作,開始新一輪遊戲。

4.增加帽子數量進行遊戲。

延伸活動

1.遊戲時繼續增加帽子數量。

2.遊戲時將帽子從胸前傳遞變爲從頭上傳遞,增加動作難度。

3.進一步創編“猴王”的動作,豐富舞蹈動作。

附:音樂簡譜教師反思及活動點評

教師反思

“猴子學樣”音樂活動是在新教材《動物大世界》的主題下開展的,主題活動的開展讓幼兒和動物們成爲了朋友。喜歡動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調皮的猴子尤其受幼兒的歡迎。在聽了《猴子學樣》的故事後,幼兒覺得猴子十分可愛。於是,教師本着“源於幼兒,發展幼兒”的教學理念設計了此次的活動。

從三方面反思活動現場:

1.自主表現前

教師運用多種手段引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幼兒的思維比較活躍,他們想象出了各種猴

子的動作與神態,如猴子爬樹、猴子跳舞、猴子吃香蕉等。在幼兒大膽說的基礎上,教師激發幼兒用動作表現猴子的願望。教師也用語言和肢體動作迴應幼兒,爲幼兒的自主表現奠定基礎。雖然幼兒一開始表現的猴子動作略顯稚嫩且缺乏美感,但是他們的潛力是可以挖掘的。圍繞“源於幼兒,發展幼兒”的教學理念,教師在幼兒“說”和“做”的基礎上加以提升。漸漸地,幼兒的動作幅度大了,猴子的特徵把握住了,空間方位也有了高低、緊密的不同佈局,可見幼兒的“小宇宙”是如此的廣大。

2。自主表現中

在活動中,教師關注幼兒的表現過程,提供適宜的學習支持。教師適時將幼兒創編

的小猴動作編進“猴王”的舞蹈中,舞蹈的設計有規範動作,也爲幼兒留右自主表現的

空間。在幼兒自主表現的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觀察並接納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的表現,敏銳地判斷介入時機,給予幼兒不同方式的學習支持。

在活動中,教師運用語言支持提示幼兒結合與音樂相關的生活經驗,啓發幼兒表現更加

豐富的猴子內容;運用動作支持幫助發展水平較低的幼兒實現自己的表現內容;運用圖譜支

持激發幼兒自主學習的願望。

3.自主表現後

對於此次音樂活動,幼兒的興趣很濃厚。活動後教師可以在個別化學習中提供一些其他

動物的活動資料,使幼兒能夠利用這些資料創編“孔雀”、“小鴨”等舞蹈;也可以在社會性遊戲中開展小舞臺的遊戲;在親子活動中還可以增進親情關係,親子間聽着音樂玩“猴子傳帽”的遊戲。

活動點評

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教師進行了認真分析,發現雖然幼兒樂於模仿猴子的調皮動作,也

具備一個接一個傳遞物品的經驗,但真要讓幼兒學會“猴子學樣”的遊戲,玩得起來卻並不簡單。因爲這個遊戲要求猴子的舞蹈動作和傳遞帽子的動作都能符合音樂的節奏和活潑歡快

的旋律特點,尤其是在傳遞帽子時必須環環相扣,只要一個幼兒跟不上節奏,整個傳遞就會失敗,這些對幼兒來說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如果爲了取得即時效果而採用強化訓練的方

法,那麼幼兒學習的過程就會變得枯燥乏味,以致失去學習音樂的興趣,也無法體現藝術教育的價值。爲了讓幼兒更主動地學習這一音樂遊戲,而且能自始至終地樂在其中,教師有必要爲幼兒搭建適度遞進的階梯。爲此,教師將這個活動的難點分解爲五個環節,層層遞進,通過師幼互動逐個化解難點,在充滿情境的氛圍中激發幼兒創造表現的慾望,使幼兒越玩越有興趣,不斷地用肢體動作來提升音樂表現力。

第一環節:啓發幼兒想象猴子的動作

幼兒已經具備模仿猴子動作的經驗,因此在教師問幼兒猴子有什麼本領並要求幼兒用動

作表現時,他們個個躍躍欲試。教師及時引導幼兒介紹和交流各不相同但又能表現猴子典型

特徵的動作,並發動大家來模仿。雖然此環節模仿昀只是一些肢體動作,但是幼兒的情緒得

到了放鬆,這爲後續的動作創編作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環節:捕捉來自幼兒的動作並進行加工

教師選擇了部分幼兒的模仿動作,結合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將動作加工提煉爲優美誇張

的舞蹈動作,併爲幼兒做了示範性的表演。幼兒驚喜地發現教師的示範動作均來自同伴的創

造,而且配上音樂以後,原本的動作更優美了,因此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在跟着教師做動作的過程中,幼兒對動作的音樂性也有了初步體驗,自然習得了猴子的基本舞蹈動作。

第三環節:利用舞譜讓幼兒在情境中統一動作

爲了讓幼兒的舞蹈動作更爲整齊,有必要統一動作。但教師並沒有直接規定動作,而是

提供了一個個富有情趣的圖譜,例如猴子撓癢癢、摘桃子、四處張望等。這些動作特徵鮮明的舞譜便於幼兒理解,使幼兒能在舞譜的提示下統一動作。另外,教師還特別設置了一個按音樂“啊——呀——呀——”插編動作的環節,以便幼兒在統一動作的同時留下各自想象的空間,做到有分有合,活而不亂。

第四環節:帶領幼兒學習“傳帽子”

幼兒學會了猴子的舞蹈動作,爲開展遊戲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該遊戲有一個傳帽子

的主要環節。在傳遞帽子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失誤就會影響整個遊戲的進程。於是,教卿又

分解難點,將傳帽子和猴子傳帽子的練習分爲兩個環節。傳帽子又從元音樂開始,然後加人猴子舞蹈音樂。由於幼兒已經熟悉了猴子舞蹈的音樂節奏,又學習了傳帽子的方法,只要將

兩者合二爲一,就能順利地表現猴子傳遞帽子的情景了。

第五環節:組織幼兒開展音樂遊戲“猴子學樣”

這個環節遊戲性最強,是高潮部分,它的玩法是:大家共同確定一位幼兒扮演拿帽子

的猴子,由該幼兒去確定一個大家共同做的模仿動作。音樂開始,大家邊做動作邊傳遞,到

“啊——呀——呀——”部分時放下帽子,按節奏做各自想象的動作。然後由下一位接到帽

子的幼兒做第一個動作,開始新一輪遊戲。隨着動作的逐步熟練、帽子數量的逐步增加,幼兒遊戲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

以上五個層層遞進的環節無須在一次活動中完成,第一、二、三環節爲學猴子舞蹈的動

作,第四、五環節爲“猴子學樣”的遊戲。教師可按幼兒的學習情況安排數次活動,引導幼兒自然地將舞蹈動作融人音樂遊戲,逐步提高音樂創造和表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