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有關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合集5篇

有關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合集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合集5篇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1

三:大班音樂《放風箏》公開課教案

◆動作建議

1、A段八拍一個樂句,樂句的前四拍是4下剪的動作,後四拍則變一個造型。

2、教師在B段中的示範動作儘量要優美。用教師自己的體態去感染孩子。

3、教師B段音樂中,做前、後、左轉、右轉吊線暗示,教師鼓勵幼兒理解後應儘快按暗示的方向變化身體位置和姿勢。

◆教學活動建議: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的歡快氣氛,體驗與同伴一起合作扮演角色“放風箏”的快樂。

2、通過觀察教師的示範,掌握B段音樂老爺爺收放風箏的動作。

3、傾聽音樂,根據音樂的變化完整表現出放風箏的情景。

  【活動準備】

1、音樂《放風箏》、風箏圖片的PPT

2、幼兒有過放風箏的經驗

【活動過程】

1、故事導入:

從前有一位老爺爺特別愛扎風箏,他扎的風箏啊栩栩如生、造型各異。

(播放PPT,幼兒觀察)

老師出示四隻不同種類的風箏圖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爺爺都做了哪些風箏呢?”

2、感受A段音樂,學習變風箏造型。

過渡語:你們看哪些風箏來了?它是怎樣出來的。

(1)教師根據音樂變風箏造型,幼兒觀察並發現教師變造型的規律。

指導語:老師的風箏是怎樣變出來的的?

(2)幼兒邊聽音樂邊按節奏變風箏造型。

3、感受A、B段音樂,初步表現放風箏的情景。

(l)繼續講述情境:你們猗猜後來風箏們飛上天了嗎?可是沒有老爺爺的線他們怎麼飛得起來呢。不過就在這時老爺爺回來了,他不但沒有生氣,還帶着這些風箏在天上自由自在飛翔,這些風箏都很聰明,老爺爺風箏線往哪邊扯,他們就往哪邊飛。他們飛啊飛直到,天黑才砸家呢。

(2)傾聽音樂,幼兒當風箏,教師當老爺爺,師生一起坐在座位上隨音樂節奏自由模仿風箏向不同方向飛的動態。

4、和幼兒一起玩放風箏的遊戲,完整表現放風箏的情景

(1)教師當老爺爺,師生一起玩放風箏遊戲1-2遍。

(2)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按節奏、飛得有美感的“風箏”,並請其示範。

(3)請個別幼兒上來當老爺爺放風箏。

(4)重點練習如何當老爺爺來指揮風箏飛舞。

(5)幼兒兩兩合作,一人當老爺爺,一人當風箏玩遊戲。

引導幼兒評價:合作得怎樣?動作是否優美、是否有節奏、是否看了主人的指揮

5、出示中國龍的圖片,引導幼兒如何集體合作變中國龍風箏。

過渡語:今天老爺爺紮了一條巨龍風箏,你們能把這個大傢伙變出來嗎?

(1)引導幼兒討論:如何變成一條龍,如何飛起來。

(2)教師當老爺爺,放飛“中國龍”。

大班音樂韻律教案:遇見舞

四:幼兒園大班音樂韻律教案——遇見舞

◆演唱部分動作建議

前奏 隨樂做拍手的動作

1-4小節, 隨音樂節奏做“走”的動作,並在最後一個音符時拍手。

5-6小節, 背對背扭扭屁股。

7-8小節, 面對面做鬼臉。

9-10小節, 同5-6小節。

11-12小節, 同7-8小節。

◆遊戲玩法建議

1、合樂做動作模型:幼兒自己隨樂做動作。

2、探索背對背扭屁股,面對面做鬼臉逗樂的動作空間方位:兩名幼兒遊戲。

3.大公雞來了時(低八度音樂響起間奏):幼兒定住,擺一個造型靜止不動,“大公雞”在其中來回走動,以多種方式逗毛毛蟲。

二、教學活動建議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活潑歡快的旋律,能合樂做出“扭屁股”、“做鬼臉”的逗樂動作,並保持造型不動。

2、遷移故事情境,與同伴合作探索“背對背扭屁股”“面對面做鬼臉”的動作空間方位,並創編不同的鬼臉動作。

3、享受運用肢體、表情動作與同伴玩詼諧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剪輯好的音樂、電腦播放器、幼兒人手一隻手腕花。

2、經驗準備:幼兒有站雙圈跳集體舞的經驗。

【活動過程】

1、創設故事情境,導入活動。

師:一天,在草地上,毛毛蟲們在找朋友做遊戲,他們找到了一個好朋友,扭扭屁股做鬼臉。玩得正高興,一隻愛吃毛毛蟲的大公雞來了,毛毛雖立刻一定不動,大公雞以爲是石頭就走了。

2、創編“扭屁股”“做鬼臉”的動作模型。

師:我是一隻毛毛蟲,我要去找朋友了,扭扭屁股,每個人都扭一扭,還要做鬼臉,怎麼做?

3、初步感受音樂,併合樂做動作模型。

師:現在,毛毛蟲們,我們一起聽着音樂坐在椅子上玩一玩。(2遍)

師:毛毛蟲們輕輕起立,我們一起聽着音樂站在椅子前玩一玩。(1遍)

4、探索背對背扭屁股,面對面做鬼臉逗樂的動作空間方位。

(1)師:毛毛蟲要和朋友背對背扭屁股,還要面對面做鬼臉逗樂。你們可以怎麼做?

(2)師:請你和你的好朋友找個空地方試一試。

(3)請個別幼兒示範。

(4)教師哼唱音樂,幼兒隨樂做背對背扭屁股,面對面做鬼臉的動作。

(5)幼兒隨樂遊戲。

5、創編不同的做鬼臉逗樂的動作。

(1)師:還可以怎樣做鬼臉逗樂?請你來試試。看看他的鬼臉是怎麼做的?他的表情是什麼樣的?他的手是怎麼放的?

幼兒聽音樂變換鬼臉造型進行遊戲。

6、遷移雙圈舞的經驗,換朋友進行遊戲。

(1)討論換朋友的方法。

師:我們在跳舞時換朋友,經常用什麼隊形換朋友?

師:現在男生站在裏圈,女生站在外圈,男生不動,女生換朋友,怎麼換?

師:做什麼動作的時候換朋友的?拍手時又是和好朋友在做什麼呢?

(2)教師哼唱音樂,幼兒站雙圈嘗試換朋友。

(3)幼兒聽音樂完整遊戲。

7、戲劇遊戲:毛毛蟲與大公雞。

(l)師:這回啊,毛毛蟲們,可能在玩遊戲的時候真有大公雞要來做我們哦,我們要怎麼樣?能不能動?我們先試一試,我來撓撓這隻毛毛蟲,嗯,他沒動,是個小石頭,這隻呢?

(2)邀請客人老師扮演角色參與遊戲。

三、友情提示

1、在遊戲活動環節組織過程中,教師遵循團體律動的傻瓜教學流程:放事一一動作一一音樂一一遊戲(動作方位、遊戲、交換舞伴等等),採用逐步累加遊戲元素的教學策略,先引導幼兒創編、熟悉動作模型,在初步熟悉動作模型和音樂結構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探索背對背扭屁股及面對面做鬼臉逗樂的動作空間方位,接着再引導幼兒創編不同的鬼臉造型並遊戲,最後再加人大公雞逗引的遊戲玩法。

2、根據幼兒實際情況,可調整遊戲難易度,如,降低難度時,可在音樂的第2、第4小節時,不必強調幼兒在樂句句末拍手。

兒童劇表演教案:馬蘭花

五:幼兒園兒童劇表演教案——馬蘭花

一、遊戲綜述

中國民間故事《馬蘭花》以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動物和花草不同的個性,讓勤勞和善良戰勝懶惰和邪惡。故事中人物特點鮮明,表演色彩濃郁,正面形象的代表有馬郎、小蘭、小鳥,反面形象的代表有大蘭、老貓、狼,兩組形象具有強烈的對比性和明確的教育意義。幼兒同情小蘭的悲慘遭遇,憎恨大蘭的懶惰和老貓與狼的貪婪,特別是對“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兒在說話,請你現在就開花!”這句經典的臺詞不僅是朗朗上口,而且對其中所表達的勇敢、善良、勤勞等內涵銘記在心。

幼兒經過小班和中班的多次表演學習,有了一定的表演基礎,對錶演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幼兒聽過《馬蘭花》這個故事以後,立刻被故事內容和情節深深地感染了,他們躍躍欲試,產生了表演的衝動,於是我們排演了兒童劇《馬蘭花》。

二、遊戲網絡

三、遊戲準備

(一)經驗準備

1.幼兒會複述故事《馬蘭花》,瞭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

2.幼兒會唱黃梅戲《對花》和表演舞蹈《歡慶》、《美麗的家園》,爲兒童劇表演做準備。

3.瞭解各種動物的典型特徵,學習通過特定的動作來表現不同角色的特點。

(二)遊戲資源

1.創設場景,準備道具。

(1)場景:樹林。

(2)道具:馬蘭花、竹簍1個、樹枝若干。

2.選配音樂。

(1)《美麗的家園>(選自小天鵝幼兒園大型歌舞劇《綠色家園》):用於第一、五場“花”和“草”上場。

(2)“兇狠、狡猾”的重金屬音樂:用於老貓等第二、四、六場上場。

(3)黃梅戲《對花》:用於第三場小蘭和馬郎的對唱。

(4)《歡慶》中國風格的民樂):用於第六場結束。

(三)家庭與社區

1.家長爲幼兒提供一些經典的童話故事書,幫助幼兒瞭解相關知識,豐富直觀經驗。

2.家長爲幼兒的表演遊戲提供廢舊材料和半成品,並與幼兒共同設計和製作道具。

四、遊戲提示

1、到了大班,由於表演情節的增加,表演劇情之間的銜接變成了重點,如果銜接不好,就會出現冷場的現象,從而直接影響表演的氛圍。因此,在場與場的銜接環節,教師都會根據劇情播放相應的音樂,一方面提示相關的幼兒上場.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表演的趣味性。

2、在表演中,教師讓每個幼兒都參與活動,因幼兒的個體差異造成其表現也各不相同。能力強的幼兒表演的慾望和表現力都比較強,但個別膽小的幼兒卻缺乏單獨表演的能力。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讓膽小的幼兒進行羣體表演。比如表演花草或者一羣小鳥,讓他們在羣體表演中大膽地說出臺詞,做出動作,這樣在滿足幼兒表演慾望的同時又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已了3

3、在遊戲中出現了反面角色,有的幼兒不願嘗試,總認爲自己表演了反面角色,生活中自己就成了反面人物。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應尊重幼兒的選擇,對大膽表演艟赫篇瞄;兒童劇表演

反面角色的幼兒進行鼓勵表揚,讓幼兒在評價的時候談自己的感受,並介紹一些我國因扮演反面角色而大獲成功的優秀表演藝術家的.故事,同時請家長幫助做孩子的思想工作,讓幼兒逐漸在心理上得到認同和接受,願意表演反面的角色。

摘草莓——大班幼兒歌曲教案

活動來源:

在翻閱《歌唱活動》一書時,我看到了“摘草莓”這個活動,歌曲旋律很輕快、活潑;歌曲內容也有些情節性,易於孩子理解,很適合孩子來演唱。但是,這個活動的第二聲部設計得比較難把握。於是,我針對自己班孩子的能力水平進行了全面修改,並開展了此活動,應該說活動選材的靈感完全來源於學習,來源於書本。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輕快的情緒,初步學習用兩個聲部進行演唱歌曲。

2、在圖譜的幫助下演唱歌曲。

3、積極參與活動,體驗歌唱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圖譜。

活動過程:

練聲。

“孩子們,讓我們先來亮一亮咱們的嗓子吧!”

學習歌曲。

1、欣賞教師範唱,瞭解歌曲與內容。

“今天,有位小姑娘,她也要上山摘草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好聽嗎?”“這首歌曲比較輕快,非常的好聽。歌曲的名字就叫《摘草莓》。”出示背景圖。

2、再次欣賞教師範唱。

“再來仔細地聽一聽,聽聽歌曲裏唱了什麼?”

根據孩子的回答,取出大圖譜,放於黑板。

擺放圖譜。

“誰來把這些圖譜根據歌曲擺一擺?”“擺得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4、看圖完整演唱第一聲部,將歌詞與圖譜匹配。

“讓我們看着圖譜跟着老師輕輕地來唱一唱。”

三、練習兩個聲部。

1、討論、瞭解第二聲部演唱的位置。

“老師這兒還有一些小圖譜,爲了使歌曲更好聽,我們還要在歌曲里加入小圖譜,放在哪兒呢?”

“不僅要唱大圖譜,還要唱小圖譜,小圖譜怎麼唱呢?”

2、教師唱第一聲部,並用體態提示幼兒演唱第二聲部。

“我們來試一試唱這首歌,你們唱大圖譜,我來唱小圖譜。”

3、將幼兒分成兩個聲部演唱2——3遍。

“在唱歌的時候,我們要一邊唱歌,一邊聽別人的聲音,和別人的聲音和諧一致就好聽了。”

結束:“我們把這麼好聽的歌去唱給弟弟妹妹們聽聽吧!”

反思:

1、圖譜與歌曲的結合。

在活動前,我準備了背景圖、大圖譜以及小圖譜,活動中,我先利用大圖譜來學習歌曲的第一聲部,在用小圖譜來學習歌曲的第二聲部,吸引、調動孩子來參與活動,並通過擺一擺、看一看,使孩子們從中理解了歌詞,記憶了歌曲。

2、動作與歌曲的結合。

由於孩子是初次嘗試演唱兩聲部的歌曲,對於第二聲部的切入,孩子們不能很好地把握節奏,所以在活動中我利用肢體動作來提示孩子,被分成兩部分的孩子看了指揮就能很好地演唱歌曲了。

3、活動流程層層遞進,過渡流暢。

用《摘蘋果》的曲調來唱《摘草莓》練聲,從兩聲部練聲到學習新歌,再加入第二聲部,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過渡時,緊接練聲時的情景銜接道:“有位小姑娘,她也要上山摘草莓”來引出新歌,引出老師的範唱。在出示大圖譜時,由於每張大圖譜上有兩句歌詞,所以範唱完讓孩子說,當孩子說出一句的時候,我會追問與之一起的另一句,“除了風輕輕吹,還有什麼在飛?”“什麼在風中飄香味?”“一顆顆紅草莓好象什麼?唱了幾次?”等等語句組織得很自然、流暢。

當然,“有完美的教案,沒有完美的課堂。”課堂是活的,總會存在一些不足,或者說有些地方可以上得更好。在這個活動中,讓孩子擺大圖譜的時間控制得再短一點,再緊湊一些,在請兩三個孩子擺完後,我就可以清唱來糾正孩子擺放的對錯與否。

六:幼兒園大班黃梅戲表演唱——新猴子學樣

一、作品

◆遊戲玩法建議

1、點兵點將遊戲中儘量讓每個幼兒有遊戲的機會。

2、演唱歌曲部分:幼兒邊唱邊做相應的動作。

3、遊戲形式逐漸遞增,提高幼兒的參與興趣。

二、教學活動建議

【活動準備】

1、草帽17頂、老爺爺的裝扮一套、帶繩子的塑料筐兩個。

2、聽過故事《猴子學樣》。

【活動目標】

1、感受黃梅戲的曲調風格,體會其中的詼諧和幽默。

2、嘗試根據情節、角色創編動作幫助理解記和憶歌詞。

3、樂於參加戲劇表演,注意在遊戲的過程中不要擁擠。

【活動過程】

1、欣賞黃梅戲《新猴子學樣》,導入課題。

(l)教師:你們聽過黃梅戲嗎?黃梅戲是安徽的一種地方戲曲。

(2)教師完整地表演黃梅戲《新猴子學樣》,幼兒欣賞。

2、初步熟悉歌詞,理解戲曲內容,瞭解戲中角色。

(1)教師:戲曲裏表演的是什麼故事?

(2)教師再次完整演唱並提出要求。

教師:戲曲裏有哪些角色?他們怎麼唱的?

3、幼兒初步學習戲曲中的對唱部分。

(1)教師:老爺爺做了哪些動作?他爲什麼要這樣做?他心裏是怎麼想的?

幼兒回憶戲曲中的爺爺角色唱段並學唱。

(2)教師:小猴子怎麼學樣的?師生互動,交換角色進行表演。

(3)遊戲“草帽在哪裏”。

以一對一、一對二、一對多人的遞進的方式幫助幼兒掌捏對唱部分,注意根據幼兒的掌握情移時調整速度和韻味。

4、幼兒嘗試完整地演唱黃梅戲《新猴子學樣》。

5、師生分角色完整表演戲曲,鼓勵幼兒根據歌詞內容大膽表演。

(1)提出表演要求,幼兒進行黃梅戲表演唱。

教師:小猴子怎樣發現草帽的?他們說了什麼?

幼兒學說黃梅戲中的說白,並學唱戲曲中的猴子角色唱段。

(2)利用道具完整表演。

(3)延伸遊戲內容:啓發幼兒最後不再學樣,改變故事的情節,激發幼兒遊戲興趣。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2

內容與要求:

1、欣賞並感受歌曲《魚兒的夢》優美的旋律和意境,初步學唱歌曲。

2、能大膽地運用肢體語言表現對歌曲的理解。

3、願意跟隨教師和音樂在老師的引導下用自然、連貫的聲音唱歌,情緒愉快地參加音樂活動。

4、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幼兒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及肢體的表現能力。

材料準備:

ppt課件、鋼琴伴奏:魚兒的夢

活動設計:

一、音樂遊戲:小魚遊;

二、情景導入,引起興趣:

教師彈奏歌曲,幼兒欣賞。

聽了這段音樂,猜一猜小魚在幹什麼?

那麼小魚到底在幹什麼呢?(欣賞ppt,鋼琴伴奏,教師演唱)

三、欣賞並理解歌曲:

1、理解:魚兒玩了,玩了一天水,池塘媽媽懷裏睡。(ppt1)

小魚玩了一天水,在誰的懷裏睡着了?

誰會用優美的動作學一學小魚是怎樣在媽媽懷裏睡着的?

2、理解:天上星星,星星落下來,給它蓋上珍珠被。(ppt2)

天上的星星掉下來爲魚兒蓋了一條怎樣的被子呢?

你們小時候媽媽是怎樣爲你們蓋被子的?

3、理解:呣~~呣~~風兒唱着搖籃曲,輕輕吹呀慢慢吹。(ppt3)

風兒唱了一首什麼歌?

教師哼唱,引導幼兒一同哼唱。

爲什麼風兒要輕輕吹、慢慢吹?

請你來學着風兒輕輕吹、慢慢吹,哄小魚入睡。

4、理解:魚兒夢中,夢中看見了,媽媽在親它的嘴。(ppt4)

在夢裏,小魚好像夢見魚媽媽回來了,它在幹什麼呢?

我是魚媽媽,你們都來做做魚寶寶。(背景音樂,教師與幼兒互動)

5、小結:你們覺得魚兒的夢美不美?哪裏最美?這首歌的名字就叫做《魚兒的夢》。

6、再次欣賞ppt,鋼琴伴奏,教師演唱。

四、演唱歌曲:

讓我們一起來唱一唱這首優美的歌曲吧。(鋼琴伴奏)

重點:哼唱時要輕輕的、柔柔的。

五、表演歌曲:

我們變成一條條小魚,聽着優美的音樂,做做魚兒的夢吧。

活動反思:

這個活動以遊戲《網小魚》導入,孩子們很感興趣,在遊戲中能很快進入角色,如:小魚們玩累了要休息了,孩子們很快就安靜下來了。在稍作休息後,很自然的過度到下一環節中。在活動中要幼兒創作圖譜來記憶歌詞,幼兒們參與也很積極,引導幼兒創編可以培養幼兒的大膽的創造力,還可以對歌曲進行內容複習鞏固。通過聽講畫等手段讓幼兒多方位感官參與學習,體驗到探索遷移的學習方法。我覺的如果在幼兒創編圖譜的基礎上再進行提升就更加完美了。最後利用角色遊戲表演,讓幼兒享受與他人合作的幸福體驗。

小百科:夢,有夢想、希望、美好、幸福的意思。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熟悉《挪威舞曲》曲調,初步感知樂曲的ABA結構。

2、藉助故事情節,結合音樂形象,創編鴨子游泳、嬉水以及大風的動作。

3、在遊戲活動中,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並以此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活動準備:音樂磁帶、鴨子、大風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一、幼兒伴隨音樂《鴨子走路》進教室。

二、幼兒欣賞音樂: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音樂,請小朋友仔細地聽,聽完後告訴大家你有什麼感覺,或者聽完後你想到了些什麼?

三、教師講述故事:

師:剛纔有的小朋友說了自己聽了這首音樂後的感覺,有的小朋友把自己聽了音樂後想到的告訴了老師,老師聽了這首音樂後,想到了一個小故事:清晨,鴨媽媽帶着她的鴨寶寶來到草地上,走走、玩玩,有的鴨寶寶池塘裏去游泳、嬉水,玩得真高興。突然,天氣變了,颳起了大風,鴨寶寶可害怕了,鴨媽媽說:“孩子們,別怕,趕快找個地方躲起來,一動不動,大風就不會把你颳走。後來,風停了,鴨媽媽繼續和她的鴨寶寶在草地上走走、池塘裏遊遊,玩得很高興。

四、幼兒完整欣賞音樂,聯想故事情節,鼓勵幼兒自由表現對樂曲的理解。

師:現在請小朋友再來聽一遍音樂,聽聽音樂的哪裏是鴨媽媽和鴨寶寶在草地上、池塘裏玩耍,哪裏是大風來了,如果你聽出來就用動作表示出來。

五、分段欣賞,引導幼兒創編動作,感知樂曲的ABA結構。

(1)欣賞第一段,師引導幼兒創編鴨子游泳、嬉水的動作。

(2)欣賞第二段,師引導幼兒創編大風的動作。

(3)欣賞第三段,師引導幼兒理解樂曲的ABA結構。

六、完整欣賞音樂。

師:現在請小朋友邊聽音樂邊做動作,老師師扮演大風,小朋友扮演鴨寶寶,記住大風來了,一定要一動不動,不然就會被大風颳走。

七、結束活動:

鴨媽媽帶着鴨寶寶在草地上開心地玩了一天,現在她們也累了,鴨媽媽帶着她的鴨寶寶們回家休息了。(幼兒隨音樂,模仿鴨子走路走出教室。)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有感情地對唱歌曲,並愉快地參與遊戲。

2.熟悉同伴名字,初步學習有禮貌地交往。

活動準備:

小猴及小熊的貼絨、布偶、頭飾若干,節奏卡等。

活動過程:

一、練習節奏

1.請小朋友聽老師拍節奏,猜猜是什麼小動物來了。

2.出示貼絨小猴及節奏卡(××1×××一1)。小猴是按這個節奏跳出來的:“小猴,跳跳跳。”

3.出示貼絨小熊,引導幼兒按節奏說“小熊,走走走”。

(這個環節重點練習節奏。貼絨小猴、小熊隨着節奏在節奏卡上跳躍,能使幼兒獲得直觀印象,自覺把歌詞與節奏聯繫起來,爲後面學習歌曲打下基礎。)

二、欣賞歌曲

1.咦!小猴、小熊怎麼豎起了耳朵?它們聽到什麼聲音了嗎?

2.兩位教師分別扮小猴、小熊對唱,幼兒完整欣賞。

3.這首歌幾個人唱?和其他歌曲有什麼不一樣?

(教師神祕的表情和口吻很快把幼兒的興趣調動了起來。兩位教師的表演使幼兒很好地理解了什麼是對唱。)

三、學唱歌曲

1.幼兒分句學唱一遍,重點練習“你是×××”這一句。(爲使幼兒準確地掌握旋律,教師教唱時採用單手旋律伴奏。)

2.幼兒整首跟唱兩遍。教師提示幼兒最後一句要唱得輕巧、跳躍,表達高興的心情。(整首跟唱時每次都替換填入幼兒的名字,能保持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良好的情緒體驗。)

四、師幼遊戲

1.教師扮客人敲門,幼兒扮主人,師幼對唱。

2.師幼互換角色對唱。

3.請幾名聲音較響亮的幼兒扮客人,與全班幼兒對唱。教師伴奏,並用眼神、手勢提示。(表演時,客人與主人不同的空間位置較易使幼兒分清角色,多樣的對唱方式,再加上教師眼神、手勢的提示,能使幼兒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

五、表演布偶

1.小猴和小熊聽了這麼久,也學會了,我們來看他們表演好嗎?(當幼兒感到疲勞時,布偶表演能再次引起幼兒的注意,並使他們在欣賞中得到休息。)

2.小熊請小猴進屋後還可以怎樣招待客人?(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即興用布偶表演。)

(教師設計提問並根據幼兒的回答即興表演,既給了幼兒聯繫生活經驗、積極思維的機會,又豐富、擴展了幼兒的交往經驗。)

  六、集體表演

1.一半幼兒扮小猴,一半幼兒扮小熊邊對唱邊表演,兩個教師也各扮一種角色,與幼兒一同遊戲。

[page_break]

2.視幼兒興趣,鼓勵幼兒互換角色再次表演。(爲了避免幼兒在集體對唱時混淆角色,兩個教師各扮一種角色與幼兒一同遊戲。教師事先按“一猴一熊”的規律投放頭飾,並以兩把椅子爲一單位進行擺放,使幼兒能很快和身邊的夥伴結成對子,且有一定的活動空間,保證了遊戲的順利進行。)

  活動結束

小朋友一起探討。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 能初步理解歌詞,並學會邊表演邊唱歌曲。

2. 在學唱歌曲的基礎上能對歌曲進行改編。

3. 在進行表演時,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4. 感受歌曲詼諧幽默的特點,能聽着音樂遊戲。

活動準備:

王老先生頭飾、動物頭飾若干,農場背景圖一張。

活動過程:

1. 幼兒跟隨老師做各種小動物動作進入農場,

師:“我愛我的小雞,小雞怎樣叫?”

幼兒“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

2. 出示背景圖,請幼兒觀察農場裏有什麼?

①幼兒完整欣賞歌曲。提問:“農場裏的誰在唱歌?”

②你聽到王老先生在歌曲裏唱了什麼?請幼兒說說、唱唱。

③還有誰在唱歌?——小雞 再完整地聽一遍

提問:小雞是怎樣唱的? 請幼兒說說、唱唱

④請幼兒和老師一起嘗試完整的演唱歌曲。

3. 練習部分

① 請幼兒唱小雞的部分,老師扮演王老先生。

② 提問:“還有什麼其他方法來唱這首歌?”

分組對唱、男女對唱、分兩部分對唱等。並用幼兒說的方法試試看。

4. 幼兒創編進行演唱歌曲

農場上除了有小雞還會有什麼動物?

——小狗、小貓、小羊等

請幼兒把它們唱到歌曲裏。

5.角色遊戲

請幼兒找一個好朋友,商量誰做王老先生,誰做農場的動物來進行邊表演邊唱歌的遊戲。

遊戲可交換角色重複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