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植物》幼兒園大班教案

《植物》幼兒園大班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植物》幼兒園大班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植物》幼兒園大班教案

《植物》幼兒園大班教案1

活動目標:

1、知道植物中的土中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瞭解土的主要種類(如:黑土、黃土、白土、紅土等)。

2、瞭解土對人類的作用,萌發珍惜植物的情感。

3、知道植物生長離不開水、空氣、肥料和陽光。

4、懂得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5、激發了幼兒對植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物質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每組幼兒一盤土壤。(四人一組)

3、實驗用的酒精燈、鐵架、杯子、連根的乾枯青菜。

4、植物頭飾。

5、四袋不同種類的土壤標本。(黑土、黃土、白土、紅土)

6、一袋泥土。

活動過程:

一、植物爲什麼會乾枯

1、幼兒扮成各種植物,老師扮成植物“花姐姐”。

引導幼兒討論:植物生長離不開什麼?(用故事“乾枯的青菜”告訴幼兒植物一般離開土壤會乾枯)。

2、小結:引導幼兒自己小結,(小鳥愛樹林,魚兒愛海洋,我們植物愛的是土壤。)植物的家是土壤,離開土壤會乾枯。

二、土中有什麼

1、用多媒體課件讓幼兒知道土壤中有水、空氣、肥料(是樹葉、草等的腐爛物),和植物生長過程。

2、請幼兒捏捏地裏的土壤是乾的,還是溼的,說明土壤中有什麼?(水分)

3、請幼兒肥土壤放入水杯中,又發現有什麼?(空氣)

4、把土壤撒在石棉網上加熱知道土壤中有腐爛的樹葉、草等,這就是肥料,它們能燃燒。

5、小結:原來土壤裏有這麼多寶貝,它真像一個聚寶盆、空氣水分裏面藏,土壤是個大寶庫,植物生長有營養。

6、引導幼兒仿編兒歌:“鳥兒愛樹林、魚兒愛海洋,植物愛的是土壤,土壤是個聚寶盆、空氣、水分裏面藏,土壤是個大寶庫,植物生長有營養。有了營養,幼兒模仿植物生長的過程。”

三、土是什麼顏色的

1、幼兒知道土中有什麼後,去花園裏看看地上的土壤是什麼顏色的?(黑色)後出示黃土、白土、紅土,原來土有幾種顏色。

四、土的其它用途

1、出示“磚、瓦、陶器皿,讓幼兒看,讓幼兒摸摸後,告訴幼兒這些都是用土加工以後做出來的。

2、、小結:土壤對植物有用,對人類的用處也很大。

五、延伸活動與“土”交朋友

讓幼兒自由玩土。

活動反思:

活動中孩子們很活躍,顏林海和黃林浩不斷地用摸、捏、團土。在種植園中,林毅君偷偷地拔了拔小青菜,發現了菜裏的根後就招呼了很多的小朋友圍過來觀看。很快林俊熙發現了泥土很潮溼,粘在手裏也粘在褲子上。

本次活動我利用幼兒身邊的熟悉的資源——土,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實驗、探索、討論。活動中幼兒們帶着問題去進行實驗、操作,引發幼兒學習、探索的興趣。實驗的設計是讓幼兒能探索出土的性質,也便於幼兒操作,幼兒興趣很大。實驗中我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合作能力,記錄能力,以及操作習慣,並鼓勵幼兒把自己在實驗中的發現,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下來。而且針對幼兒觀察到現象,我能引發幼兒思考,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以得出問題的答案,土壤裏什麼?使幼兒瞭解了土壤對於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離不開土壤。然後和幼兒開展討論,哪裏還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植物》幼兒園大班教案2

活動目標

1、欣賞多幅藤蔓植物作品,感受畫面的意境。

2、用討論、歸納的方法,探索藤蔓植物的畫法,並嘗試用國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3、體驗合作繪畫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接觸過藤蔓植物,認識這些植物。

2、課件:藤蔓植物國畫作品多幅。

3、國畫工具材料。

活動過程

1、欣賞課件,感受畫面的內容與意境。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些好看的國畫。我們一看,畫上畫了什麼?你最喜歡哪一幅?

(1)欣賞齊白石的一組小雞圖。

師:畫上有什麼?是什麼樣子的?小雞在幹什麼?它們的心情怎樣?

(2)欣賞《鴨趣》。

師:這是什麼植物?紫藤下有什麼?它們可能在幹什麼?

(3)欣賞《葡萄架下的貓蝶》。

師:這幅畫表現的是什麼季節?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在葡萄架下有什麼?你覺得它在幹什麼?

2、師幼共同歸納這一類藤蔓植物的獨特結構,討論畫法。

師:現在我們仔細地觀察這幾幅畫上的植物,它們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師:這些花和果實可以用什麼方法畫?葉子怎麼畫?怎樣才能畫出細細的藤呢?(引導幼兒看絲瓜圖,隱去葉子和其他,只留藤,重點感知藤蔓的走勢)

3、進一步欣賞其他藤蔓植物的畫,再次感受這類藤蔓植物的結構特點,併發揮想象。

師:我們發現這些植物都有藤、葉子和果實。老師這裏還有幾張畫,我們一看這些植物的藤又是什麼樣子的。

師:在這些植物下面會有哪些小動物呢?在幹什麼?會不會有小朋友呢?如果你就在這些植物下面,你會幹什麼呢?

4、合作、欣賞、。

(l)幼兒合作創作。

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分工,發揮想象完成作品。

(2)欣賞、。

師:你先畫的什麼?後畫的什麼?還可以怎麼畫?畫上的小動物在幹什麼?你們是怎麼合作的?

(3)教師:今天我們看了不少藤蔓植物作品,有主藤和纏繞藤。藤蔓植物還有很多其他的種類,下一次我們再去試着畫一畫,好嗎?

《植物》幼兒園大班教案3

【活動目標】

1、能識別植物“身體”的各個部分,知道一般的植物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部分組成的。

2、通過“揀菜”的實踐活動,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及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植物與人類的密切關係,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集體活動前讓幼兒出去觀察多種植物,並對植物的“身體”有初步的感知。

2、課件:一株黃豆的生長過程。

3、部分植物、盛菜的籃子。

4、植物“身體”各部分的分解圖、白紙、膠水等。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發思考。

師:這幾天,你們去找植物了嗎?一定看到了許多植物吧!誰來講給大家聽聽。(幼兒描述自己看到的植物。)

師:你們講得很精彩!自然界的植物可真是千奇百怪。

師:(出示課件:《一株黃豆苗》)植物的身體也像人的身體一樣,是由幾部分組成的。你們知道這株黃豆苗的身體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嗎?(點擊黃豆苗的各部分,逐一呈現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將科學活動置於大自然的背景之中,擴展了幼兒對周圍世界的體驗,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經歷,促進了幼兒課前的觀察和思考。由人的身體自然導入植物的“身體”,激發了幼兒思考的興趣。多媒體的恰當使用,讓幼兒對植物的“身體”一目瞭然。

二、主動探究,自主建構。

1、發現種子(幼兒自由觀察、交談,老師參與討論。)

師:這裏有幾種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請小朋友們想一想,它們分別是什麼植物身體上的哪一部分?

(提供實物:大蒜頭、樹葉、黃瓜、蘋果、蘿蔔、花生、茄子、青椒等。)

師:花生是植物的什麼呢?(果實、種子)有些植物的果實就是種子。

師:蘋果是植物的什麼呢?(果實)我們把它切開後會發現什麼?

(與幼兒一起切蘋果)蘋果裏的籽就是種子。還有哪些植物果實裏也有種子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看看哪些果實裏有種子(老師將黃瓜、茄子、青椒等果實切開)。

師:種子有什麼用呢?這裏有一顆黃豆種子,我們把它放在泥土裏,看它有什麼變化(課件演示黃豆發芽、生長的過程)。

2、瞭解植物身體的各部分

(1)拼植物

師:種子的本領真大。其實植物身體上的每一個部分都很重要。這裏是幾種植物身體組成部分的圖片,它們能拼成一株什麼樣的植物呢?

(2)幼兒展示並介紹自己拼的植物

師: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拼的是什麼植物?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師:一般的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可也有一些植物不是這樣的。如:竹子(放課件)有根、莖、葉、花,沒有果實、種子。在自然界中,像竹子這樣的植物還有很多。

[動腦想,動手拼,動口說,調動了幼兒多個感官的參與。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幼兒不僅對有關植物“身體”的知識形成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操作能力、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教師應用課件介紹特殊例子,給幼兒傳達了科學、準確的知識。]

三、操作實踐.加深認識。

1、幼兒自由講述,教師參與講評。

師:我們知道了植物的身體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你們知道哪些植物是可以吃的?吃的是它身體上的哪個部分?

2、幼兒分小組揀菜,並互相交流。

師:今天我們來幫廚房裏的伯伯、阿姨揀菜。每一組的籃子裏裝有不同的蔬菜。大家先認一認,自己組裏揀的是什麼菜?再想一想,我們吃的是它的哪部分?把吃的部分放在一個籃子裏,不能吃的放到另一個籃子裏。(給各小組分別提供:豆角、芹菜、菠菜、花菜。)

3、各小組派一個代表上來介紹。

[在幼兒基本掌握了植物“身體”有關知識的基礎上,讓幼兒現場演練,提高了他們的分析、綜合能力,培養了愛勞動意識,也讓幼兒認識到植物與人的密切關係,感受到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四、拓展延伸

師;小朋友真能幹,很快就把菜揀好了,知道了植物的哪些部分可以吃。其實,植物不僅給我們人類提供了美食和營養,還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呢!(出示蒲扇、根雕。)你們知道這兩樣物品分別是用植物的哪部分做的嗎?

師:只要留心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由植物做成的。小朋友們動動腦筋,想一想,我們可以用活動區中的這些材料做出什麼樣又好看又好玩的東西呢?(活動區提供植物的葉子、種子等,讓幼兒進行操作。)

【活動反思】

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我首先出示一下植物的圖片,學生對於這些各各種樣的植物非常的感興趣,從而學生的探究的慾望被調動了起來。然後介紹各種各樣的植物的種類大約多少。這樣學生對於各種神奇的生物植物就會有一種探究的慾望。然後我提問:那麼這些植物有身體有哪些部分呢?這個時候學生進行猜想。當然學生的猜想有很多的。學生的.猜想中當然有看書之後說的,但是我不會阻止學生的。然後問學生你猜想植物有這些部分組成,是否想觀察一下植物呢?學生當時是很興奮的。

我當時提問:你從那幾個地方進行觀察呢?觀察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問題呢?首先在小組內進行思考討論。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這個環節給我遺漏了。於是我只是讓學生進行舉手回答,然後各個小組組織成員進行實地觀察,研究。

學生在樓下的花園草地上進行探究,各個小組分別進行。我看到有小組研究葉,有的研究植物的整個身體,但是我發現有個別的小組沒有有效的進行合作。我想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培訓需要加強,積極的加強小組長的領導,使整個小組的成員圍繞在小組長的周圍,以便繼續有主導,有組織的,有目的的探究。我想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及活動的有效性。我還發現小組在合作基本上都按照要求進行記錄。這個很好。

在學生彙報的環節,學生都能夠有效的進行彙報。但是需要將自己的記錄進行整理這樣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耽誤了時間,但是我認爲這是值得的。

在補充環節的環節的過程中,我補充補充一下植物沒有那六部分。這樣學生知識結構就較爲完善了。

《植物》幼兒園大班教案4

活動目標:

1、瞭解一些常見的植物過冬方法。

2、學習與同伴一起交流,感受相互交流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活動前觀察過臘梅花、松樹、自然角種植水仙花等植物在冬天的狀況。

2、班級幼兒養植過水仙花3、幼兒美術用書《立體樹》

活動過程:

一、結伴討論

1、談話:冬天裏,你見到過有哪些植物不怕泠?

2、幼兒自由結伴討論。

二、交流分享

1、認識冬天盛開的花(1)認識水仙。觀察自然角里養植的水仙,討論養水仙化的方法,並小組認養水仙花,做好生長記錄。

(2)認識臘梅花。認識梅花的種類、顏色、形態等,用怎樣的材料來表現梅花等。

2、不怕冷的松樹:將收集到的有關松樹的材料進行交流。

三、動手製作

1、教師講解制作立體樹的方法,幼兒學做立體樹。

2、教師觀察幼兒製作情況,適時地予以幫助。

《植物》幼兒園大班教案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綠色植物可以美化和清新環境技能目標激發幼兒創造美,表現美的慾望情感目標幼兒以自身的肢體語言體現綠色植物的美,體驗快樂的情緒。

2、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3、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5、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重點:

通過看綠色、親綠色、種綠色讓幼兒感知綠色植物可以美化和清新環境活動難點激發幼兒創造美,表現美的慾望,培養幼兒親近自然參與環保的意識

物質準備:

各類綠色植物、綠色背景、綠色地毯彩色種植泥、柳枝、透明杯子若干

活動過程:

導入:

1、看綠色老師: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美麗的地方玩一玩!

老師:啊,這兒的空氣真新鮮呀,原來這兒有那麼多的綠色植物!有綠色的,有綠色的-,讓我們在這兒玩一玩吧!幼兒自由玩耍。

2、親綠色老師:玩得真開心呀,我和小草、小樹成了好朋友,我也想變成一棵小草,你想變成小草、小樹嗎?

小草、小樹們一起來跳舞。

3、種綠色老師:小草、小樹們有點累了,休息一下吧,咦,這兒有一座動物新村,讓我們來看一看吧!

老師:這隻小鴨告訴老師這兒什麼都好就是沒有綠色,那怎麼辦呢?我們來爲它們栽些小樹、小草吧。

教師與幼兒一起栽樹。

4、結束活動和小動物們再見,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將自己掌握的各種知識、實踐經驗,帶到科學課堂中,促進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學生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在愉快中學習,掌握新知識。如在《動物》單元的教學中,第一課時通過創設一個遊戲性的測試:一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腦海裏立即浮現出來的是什麼動物?如果說“大動物”,我們能想起哪些?“小動物”呢?通過一個個問題情境的創設,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調動學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通過在教學中創設種種問題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能引起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研究的興趣,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動機。發現是探究的結果,是探究的深化與發展。我們應該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困難,自行完成發現,積極獲取知識。

在觀察各種各樣的葉之前,問:你可以用什麼方法進行觀察。學生: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量一量等等。而在觀察過程中讓學生經歷猜測的方法是否試用,並且想一想,還可以用什麼方法進行跟爲仔細的觀察。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有的發現了用比一比葉子的大小,描一描葉子的形狀等方法進行觀察。而在記錄過程中,教師也鼓勵學生髮現用各種方法進行對資料的整理、加工、描述,如可以將葉子拓一拓、記一記葉子的長寬;比較葉子的形狀從而對葉子進行分類:針型、卵形、心形、扇形、掌形等等。

在“合作探究”中“發現”,學生們發揮了潛力,激發了內在動機,培養了學習能力,增強了記憶。

總之,在小班科學課中運用“合作探究”模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們的參與意識、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自主精神都有了明顯地進步,建立起了上進心和自信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學生研究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們的個性得到了發展,也真正在科學教學中體現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新理念。

《植物》幼兒園大班教案6

活動目標

1、能識別植物身體的各個部分。

2、通過揀菜的實踐活動,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及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植物與人類的密切關係,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活動準備

1、課件:一株黃豆的生長過程

2、ppt課件;蔬菜分類

3、白紙、膠水等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發思考。

1、教師:這幾天,你們去找植物了嗎?一定看到了許多植物吧!誰來講給大家聽聽。

(幼兒描述自己看到的植物。)

2、出示課件:《一株黃豆苗》

教師:植物的身體也像人的身體一樣,是由幾部分組成的。

你們知道這株黃豆苗的身體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嗎?

(點擊黃豆苗的各部分,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二、主動探究,自主建構。

1.發現種子

(幼兒自由觀察、交談,老師參與討論。)

2.瞭解植物身體的各部分

三、操作實踐,加深認識。

1、幼兒自由講述,教師參與講評。

教師:我們知道了植物的身體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

你們知道哪些植物是可以吃的?吃的是它身體上的哪個部分?

2、幼兒分小組揀菜,並互相交流。

教師:今天我們來幫廚房裏的阿姨揀菜。

每一組的籃子裏裝有不同的蔬菜。

大家先認一認,自己組裏揀的是什麼菜?

再想一想,我們吃的是它的哪部分?

把吃的部分放在一個籃子裏,不能吃的放到另一個籃子裏。

(給各小組分別提供:豆角、芹菜、菠菜、花菜。)

3、各小組派一個代表上來介紹。

四、總結

《植物》幼兒園大班教案7

活動目標:

1、瞭解植物怎樣過冬,感知冬季植物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2、通過觀察、繪畫、交流等方式,進一步感知感知各種植物在冬季的不同狀態。

3、有探索植物奧祕的興趣及愛護植物的情感。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硬板紙上有一張白紙,彩色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通過提問,引出話題。

1、師:小朋友,你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氣候有什麼變化?

2、師:這麼冷的天氣,花草樹木輝冬死嗎?植物們準備好過冬天了嗎?下面,我們帶上紙板一起到戶外,找一找、看一看、畫一畫"冬天的植物"。

二、引導幼兒到戶外觀察植物,並記錄植物現象。

1、師:冬天到了,小樹上的葉子有什麼變化?大樹上有什麼變化?小草是什麼樣子的?

2、師:請小朋友在指定範圍內自主觀察,並講述自己的發現和自己的疑問。

3、教師引導幼兒有重點地觀察個別植物,幫助幼兒進一步感知植物的變化,①觀察大樹: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冬天的樹是什麼樣子?想一想,它們凍死了嗎?找一找樹上還留下了什麼?(引導幼兒發現芽苞、果實、種子等。)②師:請小朋友剝開芽苞看一看,它裏面有什麼?猜一猜,明年春天會變成什麼?

③觀察小草:請小朋友在草地上觀察,看看冬天的小草怎麼樣了?想一想,小草凍死了嗎?挖出小草的根看看是什麼顏色的?根上長着什麼?

4、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植物,並用自己的彩筆記錄植物過冬的種種表現。

三、回活動室後組織交流。

師:請小朋友跟同伴講講你的記錄和發現,看看植物過冬有幾種方式?

四、幫助幼兒瞭解植物過冬的各種方式。

1、師:冬天到了,落葉樹的葉子紛紛掉下來,常青樹的葉子仍然還是綠色的;落葉對樹木過冬有幫助嗎?(減少水分蒸發、落葉能化爲肥料、營養樹根)

2、師:小草是什麼顏色?它冬死了嗎?(有的小草根已經死了,但是它留下了種子,有的小草根還活着,明年春天還會發芽。)

3、師:人們怎樣幫助植物過冬呢?(在樹上塗石灰、扎乾草,爲油菜、麥苗撒上草灰、幹糞,把怕冷的觀賞植物搬到室內或溫室。)

《植物》幼兒園大班教案8

活動目標

認知目標 讓幼兒感知綠色植物可以美化和清新環境技能目標 激發幼兒創造美,表現美的慾望情感目標 幼兒以自身的肢體語言體現綠色植物的美,體驗快樂的情緒

活動重點

通過看綠色、親綠色、種綠色讓幼兒感知綠色植物可以美化和清新環境活動難點激發幼兒創造美,表現美的慾望,培養幼兒親近自然參與環保的意識

物質準備各類綠色植物、綠色背景、綠色地毯彩色種植泥、柳枝、透明杯子若干

活動過程導入:

1、看綠色老師: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美麗的地方玩一玩!

老師:啊,這兒的空氣真新鮮呀,原來這兒有那麼多的綠色植物!有綠色的-,有綠色的-,讓我們在這兒玩一玩吧!幼兒自由玩耍。

2、親綠色老師:玩得真開心呀,我和小草、小樹成了好朋友,我也想變成一棵小草,你想變成小草、小樹嗎?

小草、小樹們一起來跳舞。

3、種綠色老師:小草、小樹們有點累了,休息一下吧,咦,這兒有一座動物新村,讓我們來看一看吧!

老師:這隻小鴨告訴老師這兒什麼都好就是沒有綠色,那怎麼辦呢?我們來爲它們栽些小樹、小草吧。

教師與幼兒一起栽樹。

4、結束活動和小動物們再見,結束活動。

《植物》幼兒園大班教案9

活動目標:

1、欣賞多幅藤蔓植物作品,感受畫面的意境。

2、用討論、歸納的方法,探索藤蔓植物的畫法,並嘗試用國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3、體驗合作繪畫的樂趣。

4、體驗運用不同方式與同伴合作作畫的樂趣。

5、在想象創作過程中能用簡單的材料裝飾,體驗成功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接觸過藤蔓植物,認識這些植物。

2、課件:藤蔓植物國畫作品多幅。

3、國畫工具材料。

活動過程:

1、欣賞課件,感受畫面的內容與意境。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些好看的國畫。我們一起來看看,畫上畫了什麼?你最喜歡哪一幅?

(1)欣賞齊白石的一組小雞圖。

教師:畫上有什麼?是什麼樣子的?小雞在幹什麼?它們的心情怎樣?

(2)欣賞《鴨趣》。

教師:這是什麼植物?紫藤下有什麼?它們可能在幹什麼?

(3)欣賞《葡萄架下的貓蝶》。

教師:這幅畫表現的是什麼季節?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在葡萄架下有什麼?你覺得它在幹什麼?

2、師幼共同歸納這一類藤蔓植物的獨特結構,討論畫法。

(1)教師:現在我們仔細地觀察這幾幅畫上的植物,它們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教師:這些花和果實可以用什麼方法畫?葉子怎麼畫?怎樣才能畫出細細的藤呢?(引導幼兒看絲瓜圖,隱去葉子和其他,只留藤,重點感知藤蔓的走勢)

3、進一步欣賞其他藤蔓植物的畫,再次感受這類藤蔓植物的結構特點,併發揮想象。

(l)教師:我們發現這些植物都有藤、葉子和果實。老師這裏還有幾張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植物的藤又是什麼樣子的。

(2)教師:在這些植物下面會有哪些小動物呢?在十什麼?會不會有小朋友呢?如果你就在這些植物下面,你會幹什麼呢?

4、合作、欣賞、評價。

(l)幼兒合作創作。

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分工,發揮想象完成作品。

(2)欣賞、評價。

教師:你先畫的什麼?後畫的什麼?還可以怎麼畫?畫上的小動物在幹什麼?你們是怎麼合作的?

(3)教師小結:今天我們看了不少藤蔓植物作品,有主藤和纏繞藤。藤蔓植物還有很多其他的種類,下一次我們再去試着畫一畫,好嗎?

活動反思:

該活動是“藤蔓植物”主題活動的總結,是建立在此前一系列活動的基礎之上的。通過欣賞齊白石等名家的這些系列藤蔓作品,幼兒感受到“藤蔓”在畫面中的作用,並初步瞭解和掌握了藤蔓的基本畫法。

活動中幼兒興致很高,畫面也非常豐富,但對於藤蔓的走勢還不太瞭解,初步嘗試繪畫時,線條比較牽強。我們試着讓幼兒先畫主藤,再在藤的上面添畫葉子和果實,然後順勢添加纏繞藤……這樣幼兒逐步瞭解了畫面的佈局和藤蔓的走勢。

參考資料藤蘿白石老人將篆隸碑學的筆意運用於勾勒藤蔓的走勢,將藤的柔和弧度與枯墨相結合,在表現藤蘿婀娜溫婉的同時,也給人蒼勁的感覺。暗粉的花與濃黑的藤對比,更顯出花的嬌嫩。圖中飛舞的兩隻蜜蜂更給畫面平添了無限的生機。

這幅作品適於大班幼兒初步接觸藤蔓類作品時欣賞。圖上藤蔓,從根到主幹、到末端,相對完整,大班幼兒能夠很清楚地觀察藤蔓的走勢以及葉和花是如何從藤上生長的;同時也能豐富幼兒對構圖的認識。教學中可以從欣賞畫面意境着手,再逐步觀察藤蔓的走勢、花和葉的位置與畫法等其他內容。

小百科: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包含了如樹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等植物中,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 000個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