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登高》(杜甫)教案

七年級語文《登高》(杜甫)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一、教學目標

七年級語文《登高》(杜甫)教案

1.瞭解寫作背景,學會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學會意象分析的賞析方法。

3.朗讀品味詩歌,着重理解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

4.品味杜詩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韻美的特點和沉鬱頓挫的整體風格。

 二、教學重點

1.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導學生以分析詩句爲突破口,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詩意之豐、詩情之深。

2.讀懂這首詩,把握律詩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全面把握這首律詩的豐富意象、深遠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學工具

課件。

 五、教學方式

講授式、誦讀式、提問式。

六、教學課時

1課時。

 七、文本分析

詩歌背景:759年,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陝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瞿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間的傑作,寫於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隙而起,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詩人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這一年的重陽節,杜甫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感慨萬千,獨自登高排遣鬱悶,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給他增添了悲哀。國家動盪、家道艱辛、個人多病、壯志未酬、好友離世(李白、高適、嚴武)的痛苦一時全涌上心頭,寫下了這首即景傷懷的七言律詩。

《登高》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壯闊的長江秋景圖,抒發了詩人對時世艱難、國事衰微的憂慮及對自己暮年多病、淪落不振的感慨。詩中寫到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人到晚年,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時世艱難,生活困苦,詩人常恨,鬢如霜白;濁酒消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慷慨激越,動人心絃。

八、教學過程

  (一)材料準備

1.鑑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領會詩人通過寫景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表現手法和語言特色。

2.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祖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他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24歲應試不第,漫遊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在長安寓居,長達十年,卻進取無門。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爲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爲華州司功參軍。759年,他棄官西行,曾在西川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攜家出峽,漂泊湘、鄂一帶,後死於赴郴州途中。十年長安的困守和長期的流離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觸到了人民的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情緒。所以,他的詩歌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爲“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爲“詩聖”。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頓挫爲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著有《杜工部集》。

 (二)導入

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杜甫的一首律詩《登高》。學習之前,先把這首詩朗讀一遍,讀的過程中注意幾個字的讀音。猿嘯、渚清、霜鬢(長在臉兩側耳朵前面的頭髮)、潦倒、濁酒。大家看到第一個註釋,這首詩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三)走進課文

1.解題

(1)問:大家知不知道重陽節是哪一天?

明確:重陽節是農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稱爲“重九”。古代認爲九是陽數,重九也叫“重陽”。因爲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2)杜甫在重陽節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只好獨自登高。登高,看見眼前的景象,有感而發,就寫下了這首詩。

2.知人論世

(1)問:大家瞭解作者杜甫嗎?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

明確: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廣闊地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爲“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爲“詩聖”。風格多樣,而以沉鬱頓挫爲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著有《杜工部集》。(這些文學常識在選擇題中容易出現)

杜甫前半生懷才不遇,後半生漂泊流浪。這首詩就作於他流落夔州期間,夔州就是現在的重慶奉節縣。(談談夔州)

3.朗讀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間作下的詩,必定有濃厚的情感。我們再來朗讀一遍,儘量讀出感覺來。

4.鑑賞品味

(1)《登高》這首詩,各聯分別寫什麼?

明確: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抒情。

(2)寫了哪些景物,詩人分別用了什麼詞描寫?

明確:這首詩首聯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頷聯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無邊、蕭蕭、不盡、滾滾”來描寫。

(3)詩歌中的景物被用來寄託主觀情思而稱爲意象,那麼這些意象有什麼特點?(強調錶達效果)

①風急──秋天的急風凜冽。

我們學過的詩詞有很多寫到風的,比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潛入夜”得悄悄的,細無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和煦溫暖,讓萬物復甦。

問:而秋風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呢?

明確:蕭瑟、淒冷、凜冽。

“風急”表示風剛烈、強勁而有力,富有動態,更渲染了一種蕭瑟的氛圍。試想一下,如果換成“風大”,似乎就沒有這種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闊遠。

如果是我們的同學站在那裏,在茫茫天地間,會覺得自己特別的渺小而孤單。如果說風是動景,天就是靜景了。

③猿嘯哀──猿的啼叫是哀傷的。

同學們去過三峽嗎?聽過猿猴的叫聲嗎?那是一種類似嬰兒哭泣的聲音,非常哀傷。咱們初中學過酈道元的《三峽》:“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聽到猿叫便落淚沾溼了衣裳。杜甫聽到猿啼,也覺得悲哀。這個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調。猿啼,這是從聲音方面來寫的。

④渚清沙白——“清”“白”兩種色彩。

問:從色調上來看是冷色調還是暖色調?

明確:冷色調。

問:該色調給人的感覺是興奮歡快的,還是冷清寂寥的?

明確:冷清寂寥淒涼的感覺。我們過年的時候,特別是北方,要剪窗花、貼春聯。用的是什麼顏色的紙呢?(紅色)想象一下,如果換成黑色和白色,喜慶的感覺會頓失。

⑤鳥飛回──鳥兒飛舞盤旋。

問:這隻鳥爲何要盤旋呢?

明確: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與鳥羣失散了。總之,它是一隻彷徨、孤獨失意的鳥。這是動態的景象。

⑥落木──綿延萬里,廣闊無邊,蕭蕭而落。

⑦長江──沒有盡頭,洶涌奔騰。盡顯壯闊蒼茫之感,是動景。

落木和長江形成了一組對比。葉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暫;長江不盡,宇宙無窮,更反襯出生命的短暫。

(4)大家有沒有從這些景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這裏用了什麼手法,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詩歌的表現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詩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蜀道難》開頭,“噫籲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屬於間接抒情。這裏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地刻畫景物,構成一整幅生動的畫面。

風急天高,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鳥兒在低空迴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面對這樣一幅景象,感嘆長年漂泊的生涯何時纔是盡頭?生命苦短,自己壯志難酬。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55歲,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補充材料:

詩人24歲考科舉沒考上,漫遊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住在長安,長達十年,但是進取無門。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舉,還可以寫文章打響自己的名聲,受達官貴人的賞識而被引薦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員來往,吟詩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沒這樣的運氣,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藝術家,因爲這些人會任意批評朝政,對他們不利。幾次使壞,阻礙優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矇蔽,很多事都不知道。

安史亂起,詩人被叛軍所俘,獲救後做過官,之後又被貶。杜甫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我不幹了”,棄官不做,流亡顛沛,進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後來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58歲的時候結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於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讀

(1)大家把前兩聯再讀一遍。

(2)範讀與朗讀。

開頭我們說了,這是一首律詩。《登高》全詩運用對仗(對偶),比如,“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無邊”對“不盡”……讀起來富有節奏感。而且首聯第一句強勁有力,要讀得高亢激昂,第二句迴環婉轉。頷聯的“無邊落木”和“不盡長江”要一氣讀出,體現無邊無際之感。師範讀後學生朗讀。

6.把握感情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頸聯、尾聯。(結合註釋)

明確: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到了晚年,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國家動盪、生活困苦,厚重的鬢髮霜白;濁酒消憂,卻因衰頹、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們已經知道,頸聯、尾聯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帶有感情色彩的關鍵詞?

明確:“悲、常、多、獨、艱難、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從這些關鍵詞,你能體會到怎樣的情感?結合前兩聯的分析和詩歌背景來思考。

明確:這兩聯或者說整首詩的感情全集中在這個“悲”字上。爲了更好的理解,我們看到“研討與練習”第三大題:宋代羅大經指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詩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來?

明確:羅大經指出詩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們知道它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處,我們一起來數數。離家萬里,一可悲;時逢蕭瑟的秋天,二可悲;他鄉作客,三可悲;常年他鄉作客,四可悲;年已遲暮,一事無成,五可悲;百病纏身,六可悲;親朋亡散,無人作伴,七可悲;登高遠望,徒惹憂愁,八可悲。“萬里”和“百年”從空間和時間上把“悲”無限地延伸開來。

國家動盪,家破人亡,極度痛心遺憾。“苦”是很、極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遺憾的意思。愁得兩鬢都是厚重的白髮。詩人衰退失意,百病纏身,纔不得不戒了酒。

問:爲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並非一日爆發,何不爲了健康早點戒酒?)

明確: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濁酒”是未經過濾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檔次比較低。更襯托出杜甫淒涼的晚景。“艱難”“苦恨”又“潦倒”,這幾個詞連用,彷彿是詩人的惆悵無法一次說清,連連感嘆才能表達出無限的悽苦,真是悲到了極點。

7.反覆朗讀

(1)有感情地把頸聯和尾聯朗讀一遍。

(2)師範讀。

“悲”“常”“病”“獨”這些帶有強烈感情的字要重讀以示沉重。尾聯要慢讀,讀出自憐的悲哀。

8.小結

本來爲了過重陽節,興意盎然地登高望遠,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詩的詩眼。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首詩裏,有時候會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或關鍵字,聯繫全篇脈絡或揭示主旨,這就是詩眼。這首詩處處都在體現着“悲”。

這首詩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情盡展無遺,國運衰微、壯志難酬、漂泊無依,含無限深沉、淒涼意於言外。

9.誦讀

這首詩很短。學到現在,我相信很多同學已經能背誦了。我們把書合上,試着背一遍。

 九、課後作業

1.背誦《登高》。

2.完成練習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