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關於語文七年級教學工作心得體會大綱

關於語文七年級教學工作心得體會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語文七年級教學工作心得體會,教師不應該是,也不可能是知識的權威,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和引路人。教師和學生在探求知識上應該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師權威化,那隻能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和盲從以及限制他們思維。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語文七年級教學工作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語文七年級教學工作心得體會

語文七年級教學工作心得體會篇1

本期,我主要擔任初一212班和208班語文教學,兩班共139人,男女生各佔半壁江山,學生基礎參差不齊,212班有一部分尖子,但數量不多,還有7、8個學生基礎特別差,字還沒有小學一年級學生寫得規範,208班大部分比較差,因爲他們都是從農村來此,小學可能不注重語文基本功訓練,普遍字都寫得不美觀,而且閱讀與寫作能力都不高,相當一部分同學學習習慣不是很好,沒有自學、預習的習慣,不知道怎樣聽課,作業錯了也不會主動去修改。針對這些情況,我本期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主要工作

一是培育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讀書習慣。每天安排不少於一個小時的朗讀時間,早讀課,一定讓學生有朗朗讀書聲,每節語文課前五分鐘讓學生也用來訓練朗讀,課堂上,也要求自己一定讓學生有讀書的機會,有時還利用晚自習前預備鈴時間讀一些《弟子規》等課外文章。

2、預習習慣。開學初,我就把預習重要性做了強調,每天我都會抽一定時間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爲了給學生體驗預習帶來的快樂,在課堂上,我都設立了檢查預習這一環節,對做得好、效果好的給予掌聲和鼓勵。

3、自學的習慣,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自學的習慣,等老師來講,等老師來督促我做,督促我記,幫助我總結,幫助我歸納,所以對於自學能力的培育,我反覆給學生做了強調,並採取系列措施幫組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認真檢查學生的自學筆記,給學生批改作業的機會,給學生分析課文,講解課文的機會,通過這些措施,對於督促學生自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寫作的習慣,主要是要求學生每天堅持寫日記,並且對日記的質量做了要求,從書寫、篇幅、語言都做了要求。每一次考試,不管是期中考試、月考等大考,還是單元測試等小考,都要求學生寫總結,把經驗教訓有條理的表達出來。

二是改變教學風格,從興趣人手,打造樂學課堂。

以前我的課堂比較呆板,缺乏生機,主要是授課語言生硬僵化,枯燥無味,課堂形式單調,學生參與機會少。經過自己的反思,我這個學期我大膽的改變教學風格,主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上課時,儘量使自己的語言生動起來,我自己給自己的要求是,沒有笑聲的課就是失敗的課。在教授知識點時,我就會較勁腦子組織生動的語言來給學生講解。同時我也給自己的課堂規定沒有學生的參與的課時失敗的課,每一節課,我都會設計一些學生參與的環節,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展示欲,參與的積極性。

三是改變作業批改形式,摸索快捷高效反饋形式。

如果按照傳統作業批改形式,作業的週期會很長,兩個班140人,單作文一項,就要至少兩個星期,還有日記、課堂作業、基礎訓練、單元測試等大量其它作業根本無法估及,高效無從談起,學習興趣蕩然無存。採取作業自批形式,週期短,效果好,老師學生都能及時瞭解知識學習情況,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當然我不會放任自流,不管不問,採取抽查等多種形式瞭解作業情況,收集信息反饋。當然單元小考,爲了減少錯誤,給學生公正公平的評價,我會盡量自己批改。

四是積極拓展第二課堂。

語文要求學生有廣闊的知識面,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我發動學生積極捐書,在教室裏建立一個圖書角,讓學生在業餘時間閱讀,找一些課外的經典名篇讓學生朗讀,比如《弟子規》《詩詞名句》等,還讓學生每天在黑板上寫一則名人名言。鼓勵學生向校報投稿,辦好每一期黑板報,積極參加語文競賽活動。

語文七年級教學工作心得體會篇2

首先,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是指導教師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上新課程之前教師必須學透。很難想象,對新課程標準不熟悉的教師,能把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好。教師在學習新課程標準時要在學透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新課程標準只是一個教學原則性、方向性、計劃性的指導文件,教師既要嚴格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去進行教學,又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諸多因素去實施教學。

其次,新課程標準不只是爲教師制訂的,也是爲學生的學習制訂的。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通過不同階段的學習,達到相應的語文水平。讓每一位學生通過在課堂上進行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應用於課外。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在課堂內學語文,也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在課堂外學語文。

第三,教師要轉變觀念。如果教師的思想觀念不轉變,即使是制訂了再完美的新課程標準,也執行不了。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認爲語文教學重在工具性,但我個人認爲:新課程標準除了肯定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語文的人文性。這就要求每位教師都要轉變觀念。在轉變觀念時,有些教師認爲應該徹底否定原來的教學觀念,我不贊同這種看法。強調要轉變觀念,並不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全盤否定,而應該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揚棄。

第四,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更要轉變角色。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從教導者轉變爲服務者,強調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自始至終都是組織者、引導者、激發者、陪伴者和參與者。學生纔是主角,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一定要圍繞學生的學服務。這樣,教師要轉變爲服務型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做到三備,一備學生、二備教材、三備教法(包括教具)。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比較科學的教案,爲學生所想,想學生所需,解學生所難。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在進行語文新課程的教學中,不必每節課都要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不必把每一篇課文都變成劇本來讓學生去表演。特別是像沒有先進教學設備的農村學校,能結合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用好黑板和粉筆也是很不錯的。不能錯誤地認爲多媒體教學就是啓發式教學,也不能錯誤地認爲課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動才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選用應基於以下幾點來考慮:看看能不能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是否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否有利於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是否有利於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語文七年級教學工作心得體會篇3

這一學期我任教七年級語文,通過自己的努力適應和多方取經,我感覺到實施新課改,既沒有想像中的一帆風順,也沒有想像中的一籌莫展。在自己一學期的實踐和反思中,我有些看法和體會。

一、要變用一本教科書教爲用多本教科書教。

我以前不管是讀書不是教書,總是認爲老師是教課本,學生是學課本,老師是通過教課本教給學生知識,學生是通過學課本掌握所學知識。課本是經,老師和學生都是課本忠實的追隨者,這就導致上語文課對教材的每一篇課文教師都是不厭其煩的,詳詳細細、認認真真、方方面面的講解。做到以本爲本、以綱爲綱,但脫離生活實際,學生沒有興趣。

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我逐步感受到在教學中要教多本書,教科書是一本書、老師是一本書、學生是一本書、生活是一本書

新課程觀認爲課程不僅是知識,同時也是經驗,是活動。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課程是由教材、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

二、要變課前備課爲終身備課。

教學的知識對老師來說是已知的,對學生來說大多是未知,這話一點不錯。但如果教師在上課前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準備得非常細緻周到,我想也不是什麼好事。第一,它爲教師擠佔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而滔滔不絕的講說提供了條件和可能;第二,它會潛在地鉗制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不自覺的以教師爲中心,跟着你的思路走。我曾經有一段時間,課前認真備課,翻閱了大量的參考書,對上課中的任何一個問題了如指掌,甚至語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參考答案的特色。結果是上課時雖然展示了老師的風采,自我感覺不錯,可學生總是一臉的茫然。我當時真是不明白,爲什麼投入的時間與產出的效果不成正比呢?

現在,我以爲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教師的文學知識要豐富,語文素養要豐厚這就要靠終身的學習和積累,需要教師的終身備課。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知識在系統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導向作用,但對具體的問題教師無需作細緻的準備。這樣,既能保證上課中教師導的作用,又能使得師生面對同一問題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利於師生共同參與交流,利於學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課前細緻備課爲終身備課。

三、要變教師的自我感覺良好爲注重學生的興趣體驗。

我們老師在上課時大多關注的是這堂課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學生有沒有達到,我的講解學生有沒有理解。其實,教師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覺,而沒有考慮學生的興趣體驗。我在上語文興趣課時,結合學生頭天晚上看的電視來指導學生如何欣賞電視和寫作影評,在上的過程當中我的自我感覺不錯。可是到了第二次上興趣課時,來的學生很少;我感到納悶,一打聽,才知道上次講的學生聽不懂。後來我琢磨了半天,明白初一的學生哪會欣賞電視和寫作影評呢。於是,我再上另一堂的興趣小組課時,還是結合上次看的那部電視,指導學生寫觀後感。這樣一來,學生就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暢談感想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有話可說了

四、要變師必賢於弟子的觀念爲弟子不必不如師的觀念。

唐代散文家韓愈所說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一觀點,我認爲應該作爲參與新課改實踐的老師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師不應該是,也不可能是知識的權威,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和引路人。教師和學生在探求知識上應該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師權威化,那隻能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和盲從以及限制他們思維。

以上就是我在這一學的語文新課改教學當中得到的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