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2K 次

作爲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1

一、教學內容:

回顧拓展八

二、教學目標:

1、完成日積月累。

2、回顧本單元學習內容,歸納寫作方法。

3、完成練習。

三、教學重點:

完成日積月累、回顧本單元學習內容,歸納寫作方法。

四、教學難點:

回顧本單元學習內容,歸納寫作方法。

五、教學方法:

朗讀、閱讀、總結歸納。

六、教學準備:

課件PPT

七、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一、師談話導入:

1、成語是我國曆史文化的瑰寶,是在近千年的文化積澱過程中形成的。它猶如我國燦爛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內涵豐富,意義深遠,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便於記憶和傳播;其中一些成語的背後還有生動的'故事和傳說,用起來極爲生動、形象。可以說,他們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成語大展臺。

二、成語大闖關

(一)第一關:我會讀

1、學生自讀成語後

2、指名讀成語,說說這些成語和什麼有密切的聯繫

(二)第二關:我會猜

1、師出示圖畫

2、生根據圖畫說成語,並說說是根據什麼來猜的。(形象地理解成語意思)

(三)第三關:我會說

請生說說有關的成語故事或前面沒有說過的成語的意思,還可以用成語說話。(根據故事內容瞭解成語意思,加深理解,並活學活用。)

(四)第四關:我會用

請生選用恰當的成語填空

1、小作者真是(),寫出的文章構思(),內容()。

2、音樂會上,既有()的流行音樂,也有()的世界名曲,一曲終了,(),令人回味無窮。

3、這些冰雕藝術品太美了,真是()、()。

(五)第五關:我拓展

請生說說同類的成語。

(六)學《響遏行雲》這個成語故事

1、學生自己讀成語故事,並讀懂內容。

2、說說這個成語的意思。(響是指聲響;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雲是指流動的雲彩。想遏行雲指聲音高亢阻攔了天上的流雲,多用形容聲音響亮。)

3、再聯繫生活實際交流讀後和受到的啓發,並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4、拓展練習:你還知道哪些成語故事。

(引導學生把閱讀成語故事的興趣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多讀書,多積累。)

(七)師總結

(八)作業

1、背背日積月累中的成語並繼續蒐集同類成語

2、繼續蒐集成語典故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盪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

2.瞭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以及現在綠風盪漾的青山圖片,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談話: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蹟。

3、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⑵聯繫課文,想一想作者爲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瞭解課文大意。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三、指導閱讀,感受“奇蹟”

1.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註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①“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爲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②“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引導學生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蹟?

③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些到了這一奇蹟?學生自讀課文一至五自然段。

3.討論: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

①“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裏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如有條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②“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3.交流:作者爲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①引導: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鬱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爲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並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②指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麼意思?

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繫上下文想想,作者爲什麼這樣說。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爲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着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着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爲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再讀全文,積累拓展

1.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① 閱讀,勾畫。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聲誦讀。

2.交流讀後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麼?還想對別的什麼人說點什麼嗎?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

創造奇蹟

小環境──艱苦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激發學生表達真情實感的慾望,引導學生把內容寫具體,語句通順,意思表達清楚,發展學生的個性習作。

2.編輯自己的習作選,培養學生設計整理、創編等綜合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寫作過程中,提高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

1.激發學生表達真情實感的慾望,引導學生把內容寫具體,語句通順,意思表達清楚,發展學生的個性習作。

2.編輯自己的習作選,培養學生設計整理、創編等綜合能力。

教學難點1.激發學生表達真情實感的慾望,引導學生把內容寫具體,語句通順,意思表達清楚,發展學生的個性習作。

2.編輯自己的習作選,培養學生設計整理、創編等綜合能力。

課前準備組織學生課前收集自己滿意的習作,爲整理個人習作集做好準備。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個性備課

一談話導入

成長是我們生命的永恆的主題,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匯成了我們豐富的'生活軌跡,帶給了我們快樂、醉人、難忘、憂傷等不同的生活體驗,這些體驗令我們的童年散發着迷人的氣息,今天讓我們將自己最感興趣的東西流於筆端,共同分享吧!學生讀書,明確習作要求:內容具體、語句通順、感情真實。使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更充分的瞭解習作要求,並進行資料收集。

二分組準備

讀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頭腦中一定會浮現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請選擇自己印象特別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你與同桌交流的同時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趕緊拿起筆來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內容寫下來吧。

同桌交流

培養學生互相合作的意識

三生習作

師巡視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四、修改習作,評價賞析

1.學生自改

請將你的習作朗讀兩至三遍,對照習作要求自己進行修改。

2.小組內同學互評互改

①畫出值得欣賞的地方,並說說好在哪裏。

②對文章中的哪些地方還有好的意見和建議提出來。

3.根據同學的建議再次修改潤色作文。

4.精彩賞析

每小組推薦一名同學朗讀自己的習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師引導學生賞析,說說好在哪裏(着重注意內容是否具體,語句是否通順,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能夠打動別人)。

五、謄抄作文,彙編成冊

1.賞析後再次修改作文,謄抄作文

2.彙編成冊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4

一、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

1、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現,體會句子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訓練點

l、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德育滲透點

感悟郝副營長的美好心靈,學習他不怕犧牲的精神,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回報祖國。

(四)美育滲透點

讓學生體會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辨別美的能力。

二、學法引導

學過自主學習,主動探究。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從郝副營長在激戰前的神情和談話中,理解先烈的寬廣胸懷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2、從部副營長在戰鬥中捨身爲後續部隊引路的壯舉,學習先烈無私奉獻的精神。

(二)難點

理解作者由具體的事物而產生的聯想。

(三)解決辦法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時理解和感悟郝副營長無私奉獻的精神。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通過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回報社會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步驟

(-)揭題,練說

1、板書課題。

2、練說。教師提問:①你見過什麼燈?它們的形狀是怎樣的?分別用在什麼地方?②這些燈的主要作用是什麼?如果沒有這些燈,生活會是怎樣的?有了這些燈生活又變得怎樣?

(學生聯繫實際,在說的過程中已經對我漫步天安門廣場感到光明和溫暖有了具體的認識。)

(二)理文,練說

1、讀課文,弄清人物間的關係。

(我與郝副營長,雖然工作性質不同,但目的是一個,即消滅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

2、讀課文,弄清火光與燈光的關係。

(這裏教師可設計幾個填空,輔助學生弄清這一問題。)

(1)戰鬥間隙,郝副營長划着______,藉着______看一本書,書上的插圖畫的是______。他充滿了對未來的______。

(2)守敵的圍牆被炸開一個______,突擊連馬上______,後續部隊在黑暗裏______,在這______的時刻,郝副營長划着火柴,點燃了______,______爲後續部隊照亮了前進的道路。

(3)戰鬥勝利了,現在孩子們能夠在______學習,可他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______。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後,可引導他們深入分析,使學生體會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營長對燈光充滿了無限的嚮往,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用點燃那本書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勝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輝的時刻。)

3、讀課文,弄清文中三個多好啊間的關係。

(課文三次出現多好啊!這句話,可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來,標上序號,然後讀一讀上下文,找出是誰在什麼情況下說的,他們說這些話時看到的'是什麼,可能想到了什麼?然後通過小組交流、集體彙報的形式,幫助學生弄清這一問題。第一次說這話是對天安門廣場燈光的讚歎,是引起我回憶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說這話的是郝副營長,他看了書中插圖後,對圖上的孩子能在燈光下看書深感羨慕。第三次說這話的依然是郝副營長,他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三)激情,練讀

1、指導學生讀回憶部分。

(郝副營長的話要讀出沉思、詢問、回憶、憧憬的語氣:激戰部分要讀出猛烈、着急;戰鬥結束部分,語速放慢,讀出對戰友無限崇敬之情。可採取指讀、組內讀、齊讀等形式。)

2、指導朗讀課文首尾段。

(這部分總的基調是流暢,讀出對戰鬥深沉的懷念。)

3、自由感情朗讀全文。

(學生在感情朗讀當中自然感受到當前生活的幸福,聯想到先烈的獻身精神,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簡介作者,鼓勵課外閱讀。

2、寫出學習本文後的感想。

(五)佈置作業

1、鼓勵學生課外閱讀《七根火柴》、《三人行》。

2、練筆:仿照課文的敘述形式寫篇作文,內容自選。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5

定向觀察,蒐集素材:讓學生帶一張自己學藝、參加藝術欣賞活動的照片,或者帶一件自己喜歡的藝術品學生帶一張自己學藝、參加藝術欣賞活動的照片,或者帶一件自己喜歡的藝術品蒐集素材,爲習作做好準備。

(一)合作交流、拓展思路

1、激情引入

教師引導:隨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藝術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糧食。我們班的孩子個個多才多藝,見多識廣,這是平時生活中我們留下的精彩畫面。我提議讓照片的主人來做畫面配音吧!

2、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帶照片或藝術品的內容,將學生分成學藝組、藝術品欣賞組、藝術欣賞活動組等。

(二)放膽試寫,自主修改

教師巡迴指導,教師注意提醒學生應用好詞佳句。

課前展示學生收集的學藝畫面,並提出配音的'要求,爲這次習作主要內容做鋪墊。

1、上臺介紹

教師請1到2名學生上臺介紹照片內容,細說發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師將學生述說過程中引用的好詞佳句一一板書,特別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覆強調。讓學生知道在敘事的時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聯想,能使情節展開,內容豐富,更加生動、感人。)

2、小組交流

(1)組內交流,互相提出優點,指出不足,幫助改進。

(2)每組推薦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議。

(二)

1、學生自由撰寫習作。

2、修改習作。

(一)

1、課前展示學生收集的學藝畫面,並提出配音的要求,爲這次習作主要內容做鋪墊。

2、介紹發生故事和親身感受,練習口頭表達能力。

3、學生在小組交流中取長補短,將藝術加工製作和鑑賞融合,交流不同的體驗感受。

(二)培養學生自由修改習作

1、回扣要求,交流習作。

教師引導學生賞識他人習作的成功之處,審視自己習作中的不足,取長補短,”

2、佳作欣賞,借鑑提高。

教師選擇少量習作展示、點評。1、小組內交流,可以讀一讀自己習作中最滿意的段落,請其他同學進行賞析。

2、小組內選出優秀習作。1、教師積極的引導,便於學生更好地交流。給與學生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學會取長補短。

2、讓學生學會欣賞習作,學會修改習作,從而提高自己的習作水平。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

2、能夠在課文中尋找花與潮的關係的句子

3、研讀第四自然段,體會“花動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聲如潮”。感受海棠花的美,感悟生命的魅力。

4、提高質疑的能力,並能通過研讀課文,解決問題。

二、教學重點:

初讀課文,尋找花與潮的關係的句子;研讀第四自然段,體會“花動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聲如潮”

三、教學難點:

能感悟生命的無窮的魅力

四、教學過程:

一、審題質疑 感知花如潮

1、出示課件:(潮水) 誰來說說這潮水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2、出示課件:(花)那這些花又讓你想到了什麼詞語?

3、出示課題:可今天我們要來欣賞一種特別的“潮”(花潮)

4、審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嗎?

預設:花如潮有什麼關係?花潮是什麼樣的?

5、那就讓我們一起去圓通公園看一看吧。(課件出示課文第1、2自然段內容)

6、圓通公園裏那麼多的景物就包含在這14個字,讓我們來讀讀,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7、其實圓通公園不僅景緻多,那裏的花潮更是美不勝收。就讓我們隨着作者,進行一次心靈的旅行。

二、初讀解疑:尋找花如潮

1、自讀課文,要求

(1)、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

(2)、在課文中找找寫花潮的句子,想想這是這樣的花潮?

(3)、課文除了寫花潮,還寫了什麼?

三、精讀研究,感受花如潮

1、作者爲什麼稱海棠花爲花潮呢?大家一起去課文中找找答案。一邊讀,一邊劃出相關的句子。

2、交流研讀

(1)後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時枯枝瘦葉,並不若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間,真是花團錦簇,變成一個花的海洋。

向高處看去,隔着密密層層的綠蔭,只見一片紅雲望不到邊際。(板書:花多如潮)

A你們是怎麼理解:枯枝瘦葉和花團錦簇的?

B(出示課件)你們看這一簇簇、一叢叢的海棠花,形成了一個花的海洋。所以作者稱海棠花爲花潮。老師用一個詞概括——(板書:花多如潮)

(2)每棵樹都在微風中炫耀自己的鼎盛時代,每一朵花都在枝頭上顯示着自己的'喜悅。

A、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B、朗讀指導

C、(出示課件)你們看,這就是在枝頭微笑的海棠花,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你將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時代,如何顯示着自己的喜悅?(讓學生大膽想象)

D、這麼多的同學的想象給我們一種爭奇鬥豔的感覺,你們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E、現在你能模仿老師剛纔的樣子,概括花與潮的關係?(板書:花盛如潮)

(3)、有風,花在動;無風,花也潮水一般的動。在陽光照射下,每一個花瓣都有它的陰影,就彷彿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騰。你越看得入神,你就越感到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張,好象有一種生命力在不斷擴展。

A、引導質疑:爲什麼無風花也在動?

B、那就讓我們先來看一看。

C讓我們深入到課文中去體會一下吧。

D你們怎麼理解“有一種生命在不斷擴展?”

E、能用你的朗讀來表現這種生命的魅力嗎?

概括花與潮的關係 (板書:花動如潮)

(4)你可以聽到潮水的聲音……猶如海上午夜的潮聲。(板書:花聲如潮)

A、作者聽到了哪些聲音呢?

B、還會有些什麼聲音?

C、這些聲音是作者聽到的,爲什麼還要寫上一個“也許”?(討論)

D、是啊,正是這朦朦朧朧的聲音,交織在一起,才讓作者想到了——海上午夜的潮聲。

E、通過朗讀來表現這隱隱約約的聲音?

F、能試着背一背嗎?

G、概括(花聲如潮)

小結:花團錦簇,繁華似錦,看花人蜂擁而至,我彷彿置身於一片花潮之中

3、整體迴歸

這麼美麗的海棠花真是讓人留戀往返,就讓我們來回味一下吧。(讀三個句子)

四、分工積累

1、這麼美的句子能把他積累下來就更好了。大家可以小組合作,一人背一句,等會兒,一起展示你們的成果。

2、展示背誦成果。

附板書:

10、花潮

花多如潮

花盛如潮

花動如潮

花聲如潮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7

學習目標:

1、學習並積累“鼻祖、曠野、隨心所欲”等詞語和優美語句。

2、瞭解藏戲的形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體會在表達上的特點。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重點:

通過默讀,瞭解藏戲的形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準備有關戲曲種類的錄象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觀看錄象,感受豐富多樣的戲曲種類。聽一聽,看一看,你能說出這些戲曲的名稱嗎?

2、上節課,我們隨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樂的春節,我們的祖國不僅有豐富多彩的節日風俗,還有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黑格爾曾經說過:“哪個民族有戲劇,就標誌着這個民族走向成熟戲劇是一個民族開化的民族生活的產物。”生活在我國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個古文化十分發達,堪稱相當成熟的民族。她所創造的舉世矚目的藏戲藝術之神奇獨特、燦爛輝煌,正好印證了世界智者有關民族成熟與否的論述。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它有着13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歷史最久遠的戲劇之一。藏戲藝術,劇種流派衆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諾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薩雯蚌》《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蘇吉尼瑪》八大劇目已成經典,音樂唱腔韻味雋永,面具服飾五彩繽紛、瑰奇神異,名角新秀不斷涌現。所有這些,無不昭示着藏戲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天,就讓我們共同去領略有着悠久歷史,深受藏族人民喜愛的藏戲。

二、整體閱讀,初步感知

1、閱讀課前導語,明確自讀要求。

2、默讀課文,注意默讀的速度。讀後劃出文中不懂的詞語,利用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讀懂的詞語。

4、速讀課文,思考:課文哪些段講了藏戲的形成,哪些段介紹了藏戲的藝術特色。

讀後交流、梳理:4-7段講的是藏戲的形成,8-19段講的是藏戲的藝術特色。

三、自主研讀4-7段,感受藏戲形成的.神奇。

1、自由讀4-7段,思考藏戲是怎麼形成的,試着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指名說藏戲的形成,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後提出需要補充的內容。

3、這個傳奇故事最打動你的是什麼?學生自由表達,如唐東傑布爲民造福的美好心願,七位姑娘的義舉,

4、把你的感受帶入文中,有感情地讀一讀吧。

小結:這個傳奇的故事深深紮根在藏民的心中,唐東傑布不愧被譽爲藏戲的開山鼻祖,時至今日,在每一個藏戲劇團,都會供奉有他的畫像,接受着一代代藝人的膜拜,也讓我們頓生出幾分神聖和肅穆感。

四、自主研讀8-19段,感受藏戲獨特的藝術魅力。

1、出示研讀主題:①()的面具;②()的舞臺;③()的演唱風格;要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讀內容,反覆閱讀相關段落,把藏戲的主要特點用一句話或一個詞概括出來。

2、集體交流研讀結果,說說你是從哪知道的。

①面具:多樣、誇張、形象鮮明。

②舞臺:沒有固定舞臺、與大自然融爲一體。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動作豐富、不受時間限制

3、補充閱讀短文,感受藏戲的地域文化特點。

閱讀材料如下:有人跟我說,一聽到藏戲,尤其是身在他鄉,就彷彿又回到在遼闊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藍天白雲。這話並不誇張。藏戲的聲音悠遠而鏗鏘,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勁的疾風,它是唱者全身氣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豐富,曲調跳動而激越,帶點悲傷,帶點憂鬱,更包含滄桑;藏戲是高原的藝術,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氣魄與雄渾。它那類似西洋詠歎調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緊緊抓住,一頓一揚,忽高忽低之間,貫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樂,因此聽藏戲實際也是在感悟和體會,一曲一調,一章一節也許正應和了你心靈深處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聽時便邊舞邊合,這便是藏戲唱功的神奇了。

藏戲的形式也大有可說之處,僅面具就多樣而且表意豐富,這有點象京劇,藉助臉譜能夠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過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臉上,藏戲佩帶的面具造型粗獷、抽象。從形狀上分,藏戲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體的,而質地則多爲皮革、絨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於顏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陰險,紅色代表權力,黃色代表智慧傳統悠久,博大精深,這就是藏戲得以傳世的根本所在了。

儘管短暫的接觸,使得我至今還沒有完整的欣賞過一場藏戲。但是以採訪爲機緣,在視聽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戲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經注入了額外的意義,它也將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讀後交流:藏戲獨特的地域特點體現在哪?

4、對照開頭,體會寫法。

①再讀8-19段,請你試着用幾句話概括藏戲的特色。②指名讀1-3段,體會作者是怎樣概括的?③評一評這樣開頭的好處。

5、總結:有着千年悠久歷史的藏戲藝術,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風雨洗禮之後,時至今日,猶如一朵盛開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蓮花,深深地紮根在西藏人民的心靈深處。藏族人民通過它歌頌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現實中的假、惡、醜。可以說,她是藏族羣衆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兒女創造的一個藝術奇珍。

教學反思: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自覺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燈火通宵、日夜不絕、截然不同、萬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教學重點 瞭解老北京風俗習慣,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教學難點 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收集有關春節的習俗、古今文人描寫春節的文章、詩詞、童謠、春聯等。

導 學 過 程 二 次 備 課

預習題綱

1、初讀課文,劃出本課的生字詞,讀準字音。

2、自由讀課文,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第一課時

一、童謠導入,揭示課題。

1、出示動漫童謠童謠,自己讀讀: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這首童謠寫的什麼內容?

2、揭示課題,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自由讀通課文,把生字讀正確、句子讀通順,並同桌間互讀檢查。

2、請13名學生按自然段輪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畫出:作者寫了春節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動。

3、交流彙報。(明確老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到正月十九結束)

三、細讀鑑賞,感受春節。

1、默讀全文,思考課文爲我們具體展示了北京春節哪些熱鬧、濃烈的畫面,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幾幅。

2、小組研讀。

出示研讀提示:

①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反覆讀一讀,劃出最能表現春節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

②小組內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據小組交流的情況,自己再讀相關段落,補充完善自己的閱讀感受。

④說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四、品讀課文,體會過年的氣氛。

1、指導品讀“臘八”,播放課件,自由朗讀描寫“臘八”的語段,邊想一想:

⑴、臘八的時候,人們做些什麼?你們家在這一天會做同樣的事嗎?

⑵、從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語言風格?(引導學生讀“這不是粥,而是……會。”“色如翡翠”“色味雙全”)

2、指導品讀“除夕”,指名朗讀。

⑴、抓關鍵詞,“趕,到處,都穿起,貼上”感受除夕的喜慶、熱鬧。

⑵、抓“除非,萬不得已,必定”體會春節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團圓的氛圍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堂皇、渺小、附庸、養尊處優”等詞語。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五手指的不同特點,瞭解作者描寫手指的方法。

3、領悟課文蘊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麼特點,作者運用了什麼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

教學難點

領悟課文中蘊含的道理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蒐集豐子愷先生的相關資料。

導 學 過 程二 次 備 課

預習題綱

1、藉助詞典、聯繫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啓示的習慣。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把你們的手伸開,看看你們的手指形狀,你們說,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學們的說法各一,我們今天來讀讀課文《手指》,看作者寫了什麼。板題:手指

二、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詞語;

2、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3、板書填空題,讓學生尋找出答案。

三、自讀課文,理解內容。

1、默讀課文,標畫出本文的`中心句。(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態,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2、自主學習,思考問題:五根手指各有什麼特點?讀書標畫相關語句。

3、彙報交流,體會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聯繫生活實際,理解體會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點,指出每根手指的長處和短處:

(1)大拇指:短處:姿態不美――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只有一個關節;長處:最肯吃苦。

(2)食指:短處:姿態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強硬的曲線;長處: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卻比大拇指複雜、機敏。

(3)中指:短處:養尊處優,做事名義上參加,實際並不出力;長處:地位最優,身體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線優美。

(4)無名指和小指:短處: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長處:體態秀麗,秀麗可愛,在絲竹管絃、舞蹈上能力強,有用武之地。

4、適時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根據手指不同的特點,讀出不同的語氣和感受。

四、品讀課文,體會寫法。

1、指生朗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思考:作者通過描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點,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體,同人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3、小組內分角色扮演五個手指:把全班分成六個小組,其中五個分別演五根手指,展開《五指爭功》的辯論,每組重點說自己的好處,批評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組當裁判組,最後說說其中蘊含的道理。

4、你覺得作者喜歡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寫果真“卻無愛憎在其中”嗎?

5、你願意做哪根手指呢?爲什麼?

板書設計

大拇指: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 不窈窕,工作複雜 根根團結有力量

中指: 養尊處優,工作略爲扶襯

無名指和小指:秀麗可愛,能力薄弱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10

“班級紀念冊”教學設計

一、教學要求

1.通過製作“班級紀念冊”,培養學生熱愛母校、珍惜同學情誼的思想感情,培育團隊精神。

2.以生活爲本位,啓發學生從自己的經歷中選取作文材料;開拓思路,使他們體會到:同一題材,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寫出不同的作文。

3.說寫結合,完成兩篇作文:

(1)介紹照片中的“我”;

(2)爲同學的照片寫一份說明(照片中的“他”)。

二、教學安排

1.導語。

你們即將離開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別朝夕相處的'同學,必定有些依依不捨。爲了給母校留下一個永久的紀念,建議你們每人挑選一張自己認爲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彙集成一本“班級紀念冊”送給母校。你們同意嗎?

但是,光有照片還不夠,建議你們各自爲自己的照片寫一點說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範例及講評。

你爲什麼帶這張照片來?它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它能說明什麼?先想一想,誰願意說說?

講評重點:有無具體內容,是否介紹清楚。

板書:

圍繞一個意思要有具體內容特點介紹清楚

3.練習。

(1)獨立思考:這張照片是在什麼情況下拍的?其中有什麼故事?

(2)小組交流,練習口述。

4.大組交流。

請各小組推薦:哪位同學說得較好?

講評:進一步啓發思維,介紹各自的特點。

5.當堂習作。

限定時間,快速習作。

6.相互修改。

找一個朋友,徵詢意見,自行修改。

7.小結。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11

一、教材解讀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

課文先描寫了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喻示老人綠化山林、改造山溝所取得的成績;接着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通過山溝的大環境(即自然條件)的惡劣險峻,來襯托改造山林的艱難困苦;通過老農生活條件的簡陋艱辛,突出老農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度之堅決;通過村幹部的補充介紹、老農的陪同參觀,展現了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後代的成績;最後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課文語言簡練、生動,藉助比喻、擬人等表現方式,將山溝裏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展示的還有老農爲創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老農的勇敢和所創造的巨大生態價值。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盪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三、教學準備:

瞭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教 學 過 程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猜字激趣。

出示“老”字。這個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誰來說說看。

《說文解字》中也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鬚髮變白”,告訴了我們“老”的本義。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蹟。

揭題讀題。

2、自學課文。

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詞語。

(2)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板書: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板書:過世)

(3)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板書:81歲)

(4)老人拄着柺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板書:再也出不來了)

二、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境之惡

1、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蹟,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造了什麼奇蹟。

預設交流點: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裏,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着粼粼的波光。

課件展示林海,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麼?指導讀這段話。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3)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着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麼?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2、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

(1)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爲是“了不起的奇蹟”嗎?

(2)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乾旱、霜冰、沙塵暴。

②結合註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3)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蹟”啊!

三、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默讀課文思考並討論,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麼在支撐着他選擇青山作爲生命的歸宿呢?

2、集體交流。

出示“作爲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爲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老農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另一種東西”是什麼呢?

小結:是老人執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這種東西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會老嗎?

(1)以“青山是不會老的”寫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練筆內容。

(3)總結課文:有了老人精神薰陶下的人們對青山的呵護,我們的青山怎麼會老呢?它將越來越茂盛,越來越廣闊的遍佈祖國大地,萬古長青。

四、積累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