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一釐米》優秀教案大綱

九年級語文《一釐米》優秀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一釐米》這篇課文是百集電視連續劇《咱老百姓》的節選,所寫的是一件小事,卻反映了一個嚴肅的主題: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靈,如何培養孩子的精神人格,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尊嚴的問題。 下面是其優秀教案,歡迎參考:

九年級語文《一釐米》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 能說出本劇的主題,學習借一件小事來反映深刻的主題。

2、 能概括曲折的情節,體會烘托、對比等寫作手法的作用。

3、 學會在生活中維持自己的尊嚴,體諒父母,努力做一個正直、誠實、有責任感的人。

4、 能從不同文體學習中,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教學重點

概括小說主題;比較與辨微的閱讀方法分析不同文體的文章,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內容

感知課文,能根據文本語言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並能鑑賞主旨深刻的臺詞,小組合作概括出劇本的主題。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同學們,生活在衣食無憂的成長環境中,但你們的父母爲了你的成長,爲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嗎?特別是偉大的媽媽們,她們揹着歲月的沉沙,心靈有很多滄桑的摺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長出純正善良高貴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們的蒼涼和對你們鍥而不捨的摯愛?今天,我們就從一件小事中去體會一下吧!

檢查預習

1、請你向我們介紹一下你所瞭解的畢淑敏。

畢淑敏,女,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1952年出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崑崙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崑崙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2、檢查學生的字詞學習

(1)動彈(dòng tan):(人、動物或能轉動的東西)活動。

(2)借花獻佛:比喻用別人的東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窮困;十分爲難。

(4)迷惘(wǎng):由於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麼辦。

(5)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6)矜(jīn)持:拘謹,拘束。

(7)哀兵必勝:指由於壓迫而悲憤奮起反抗的軍隊一定能打勝仗。這裏是說把文章寫得打動別人,這件事就容易成功。

(8)侃侃(kǎn)而談:理直氣壯地直抒己見。

(9)靦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0)執拗(niù):固執任性,不聽從別人的意見。

(11)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靜,安適。

 整體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可靈活地運用速讀、默讀、朗讀或者同學小組分角色朗讀等閱讀方式閱讀課文),說說劇本基本情節及戲劇有哪些衝突,哪一個是主要衝突。

 基本情節略

衝突主要有3個:一是陶影和公園門口賣票的“紅衣青年”的衝突;二是陶影和兒子小也的衝突;三是陶影和丈夫的衝突。陶影和兒子小也的衝突應是戲劇的主要衝突,主題在這一對衝突解決中得到了體現。

  分析人物

從課文內容來看,陶影應該具有什麼性格?找出相關內容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1) 含辛茹苦、任勞任怨

相應段落、語句:

—一天班上下來,累得不想動彈,真想湊合湊合算了。

——(掏了張紙幣)買一根冰棍就成了,媽不吃。

(2) 執著、認真

——(輕鬆但是極堅決)他不夠1、1米的。不夠!

——我不知道國際米尺是什麼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兒子是沒有那麼高,我知道我們沒有逃票。

(3) 竭力維護人格尊嚴,立場堅定

——這件事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

——(執拗地)如果再設有音訊,我就直接去找!

——(鄭重地)小也,你離兩位爺爺再近點,我什麼都不圖,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講清楚,告訴孩子:媽媽沒有錯!……

 臺詞鑑賞

仿照示例,鑑賞臺詞

示例:

陶影: 總算到家了。小也,今天的事情是這樣的,你不夠高……

小也: 哼!我纔不信你!人家都說我夠高了,就你說我不夠。我早就知道你的壞心眼了,你就是想不買票

賞析:陶影的話表現她在和紅衣青年衝突以後始終想和小也澄清真相,小也則在讓街上老奶奶量過身高以後對媽媽徹底失去了信任。這一段對白表現了母子之間的矛盾加劇,表現了陶影內心的痛苦和小也對媽媽“不誠實”的強烈不滿。

 主題探究

劇本圍繞“一釐米”敘寫曲折的情節,寫這樣的小事有何意義?

參考: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見大的作品。作者所寫的實在是一件小事: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公園,因爲公園門口的尺度不準確而被誤會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釐米。這在許多關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裏,這的確是一件小事。可這在一位母親的眼中卻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過這樣一件小事,一個小故事寫出了一個大主題:如何讓一個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靈,或者說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尊嚴的問題。這樣的主題,在我們今天這個物質逐漸豐富、精神逐漸貧乏的社會有着振聾發聵的意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本文極具特色的寫作手法;運用比較與辨微的閱讀方法,遷移閱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教學設計

 寫法探究

1、在公園門口的矛盾衝突中,作者寫了“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四周一時變得非常安靜,有人輕微地咳嗽”“衆人‘呀’了一聲”“衆人鬨笑”“衆人嬉笑”等圍觀羣衆的反映和語言,有什麼作用?

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尷尬的氣氛,強化了雙方的矛盾衝突和陶影的情緒。

2、找出劇本的幾處對比,想想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作品把公園賣票的紅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車上賣票的司機進行對比,突出了紅衣青年的胡攪蠻纏、不講道理。

陶影和丈夫對這件“小事”的不同態度也是一組對比,很有力地表現了陶影對人格追求,對人的尊嚴的追求的執着。

3、讀者對事實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裏的主人公卻難以澄清,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作品爲何反覆渲染小也買票以及對媽媽不信任的行爲及思想?

這是一種懸念手法的運用。不僅有助於人物性格的表現和情節的展開,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人物關係看,兒子小也的行爲和思想也對陶影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側面表現作用。

比較閱讀

閱讀畢淑敏的《愛的迴音壁》,回答下列問題:

愛的迴音壁

畢淑敏

現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幾乎都是一個孩子,關愛之心,大概達到中國有史以來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個蘋果,姐妹兄弟多了,就會分成好幾瓣。若是千畝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裏,便獨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問過。孩子們撇嘴說,不,沒覺着誰愛我們。

我大驚,循循善誘道,你看,媽媽工作那麼忙,還要給你洗衣做飯,爸爸在外面掙錢養家,多不容易!他們多麼愛你們啊……

孩子很漠然地說,那算什麼呀!誰讓他們當了爸爸媽媽呢?也不能白當啊!他們應該的。我以後做了爸爸媽媽也會這樣。這難道就是愛嗎?愛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個不懂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族的水箱,在乾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樣讓由你一手哺育長大的孩子,懂得什麼是愛呢?從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縷光線時,已被無微不至的'呵護包繞,早已對關照體貼熟視無睹。生物學上有一條規律,當某種物質過於濃烈時,感覺迅速遲鈍麻痹。

如果把愛定位於關懷,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他的看顧漸次減少,孩子就會抱怨愛的衰減。“愛就是照料”這個簡陋的命題,把許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領入誤區。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離異或是早逝。但它是災變的副產品,帶着天力人力難違的僵冷。孩子雖然在追憶中,明白了什麼是被愛,那卻是一間正常人家不願走進的課堂。

孩子降生人間,原應一手承接愛的乳汁,一手播灑愛的甘霖,愛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賬簿,可惜從一開始,成人就刻不容緩地傾注了所有愛的儲備,劈頭蓋臉砸下,把孩子的一隻手塞得太滿。全是收入,沒有支出,愛沉澱着,淤積着,從神奇化爲腐朽,反讓孩子成了無法感知愛意的精神殘疾。

我又問一羣孩子,那你們什麼時候感到別人是愛你的呢?

沒指望得到像樣的回答。一個成人都爭執不休的問題,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問一位熱戀中的女人,何時感受被男友所愛?回答一定是光怪陸離。

沒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堅定。

我幫媽媽買醋來着。她看我沒打了瓶,也沒灑了醋,就說,閨女能幫媽幹活了……,我特高興,從那兒,我知道她是愛我的。翹翹辮女孩說。

我爸下班回來,我給他倒了一杯水,因爲我們剛在幼兒園裏學了一首歌,詞裏說的是給媽媽倒水,可我媽還沒回來呢,我就先給我爸倒了。我爸只說了一句,好兒子……就流淚了,從那次起,我知道他是愛我的。光頭小男孩說。

我給我奶奶耳朵上夾了一朵花,要是別人,她纔不讓呢,馬上就得揪下來,可我插的,她一直帶着,見着人就說,看,這是我孫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愛我了……另一個女孩說。

我大大地驚異了。訝然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鐵的邏輯。更感動他們談論時的鄭重神氣和結論的斬釘截鐵。愛與被愛高度簡化了,統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時,感覺到了一個幼小生命的意義。成人注視並強調了這種價值,他們就感悟到深深地愛意,在嘗試給予的同時,我們懂得了什麼是接受。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迴音壁,微小的愛意反覆迴響着,折射着,變成巨大的轟鳴。當會出的愛被隆重接受並珍藏時,孩子終於強烈地感覺到了被愛的尊貴與神聖。

被太多的愛壓得麻木,騰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給予和領悟愛的雙重任務。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爲孩子一世着想的遠見。不要抱怨孩子天生無愛,愛與被愛是鐵杵成針百年樹人的本領,就像走路一樣,需反覆練,纔會舉步如飛。

如果把孩子在無邊無際的愛裏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剝奪了他感知愛的能力,育出一個愛的低能兒,即使不算彌天大錯,也是成人權力的濫施,或許要遭天譴的。

在愛中領略被愛,會有加倍的豐收。孩子漸漸長大,一個愛自己愛世界愛人類也愛自然的青年,便噴薄欲出了。

1、被愛是一種幸福,當作者問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覺到這種莫大幸福時,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沒覺得誰愛我們”。其中“漠然”是什麼意思?它給了你怎樣的觸動?

2、談談你對以下兩句的理解。

(1)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

(2)被太多的愛壓得麻木,騰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給予和領悟愛的雙重任務。

3、文中有很多對愛進行詮釋的比喻句,試從文中找出兩句,並以“愛”爲主題,仿寫一個比喻句。

4、讀完此文,你覺得這其中隱含着作者怎樣的擔憂?

5、愛與被愛都是一種幸福,生活中,你對愛有哪些獨特的體驗?

6、試將本文與《一釐米》比較,說說兩文在表現主題、表現手法等方面有哪些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