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上學期閱讀表達專項語文試題(含答案)

高一上學期閱讀表達專項語文試題(含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第Ⅰ卷 閱讀題

高一上學期閱讀表達專項語文試題(含答案)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每小題3分)

  《西遊記》這樣的經典

明朝人所稱的“四大奇書”,除了稍晚出現的《金瓶梅詞話》,其餘《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三種,都是傳統積累型的小說,是民間藝人和文人經過演講和戲劇等加工後才寫定的。這三部小說中,以《西遊記》最不露集體創作的痕跡,小說作者以他自己的風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對唐僧取經故事所提供的藝術材料,使小說的內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獨創的、屬於他的個人風格的印記。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國有悠久的創作傳統和豐富的藝術經驗的積累,也有外來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學的意象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產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漢以來方士、道士然後是藝術家——民間藝人和文人的虛構;佛、菩薩、魔則是由印度佛經傳入,然後匯入中國超人間故事的體系的。這種本土的和外來的超人間幻象的匯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說以來已漸次達到密洽無間;與此相應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對立中的互相滲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羣衆中從觀念到風習形成一個模糊的整體。《西遊記》的藝術虛構正是建立在傳統藝術經驗和這種社會的宗教性觀念、風習的基礎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會了傳統藝術經驗所形成的藝術獨創性批判了社會的宗教性觀念,或更正確地說,和社會的宗教性觀念開了玩笑,對它進行了嘲弄。

在宗教觀念和社會意識中,神與魔是正與邪、是與非、順與逆、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象徵,前者應予肯定,後者應被否定。但《西遊記》不與宗教觀念和社會意識認同,吳承恩對神與魔一視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師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釋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調侃、捉弄的對象,至於天將神仙、菩薩金剛和諸路神祇就更不在話下。不少妖魔倒是可親可愛,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對象,猴精孫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個。他的魅力在於他的妖氣而不在於他的改邪歸正,在於他的個性放縱而不在於受理性約束,讀者則同憤於他受緊箍咒的窩囊氣而欣喜於他的有時妖性復發。西方路上好多魔頭和小妖的天真、狡獪和滑稽也引人喜愛;不少妖魔和神佛通聲氣,有淵源,是一家子。神與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於是,宗教的價值觀就被拋棄,被超越,乃至宗教的虛僞性質也就徹底暴露了:因爲說到底,天堂地獄,神佛妖魔這些超人間的幻象全是隨着藝術家的意旨轉的,是藝術虛構的產物。《西遊記》創造了一個神魔世界,同時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創造和作家本人所創造的同樣都是一種意識的虛構。

《西遊記》不僅奠定了神魔小說這一小說品類的基礎,開拓了中國長篇小說的表現內容,而且是中國小說中極爲少見的描繪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的作品。中國長篇小說的主題,通常集中在戰爭、愛情、政治、家庭等等社會性的關係上,很少有、或者簡直沒有像西方小說中《魯賓遜漂流記》那樣一類以人和自然鬥爭爲主題的作品。《西遊記》卻以豐富瑰奇的想象,描寫了師徒四衆在迢遙的西方途上和窮山惡水冒險鬥爭的歷程,並以降妖伏魔讚美了取經人排除艱難的戰鬥精神,它是人戰勝自然的凱歌。

(節選自《西遊記<前言>》)

1.下列對“神魔小說”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神佛妖魔故事創作在我國有悠久的創作傳統,在創作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又受到了佛教文學意象的濡染。

B.佛、菩薩、魔匯入中國超人間故事體系後,本土的和外來的超人間幻象的匯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說以來,逐漸結合得越來越緊密。

C.《西遊記》創造了一個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說品類的基礎,開拓了中國長篇小說的表現內容,描繪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D.《西遊記》中妖魔都是可親可愛,有人情味,引人寄以同情的對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來卻成爲被揶揄、調侃、捉弄的對象。

2.下列關於文章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因爲吳承恩對神與魔一視同仁的看待,所以人們認爲,神與魔是正與邪、是與非、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象徵,應分別予以肯定和否定。

B.佛教傳入中國後,道教和佛教在對立中互相滲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羣衆中從觀念到風習形成一個模糊的整體。

C.《西遊記》的藝術虛構以傳統的藝術經驗和宗教性觀念、風習爲基礎,而又融會了傳統藝術經驗所形成的藝術的獨創性,嘲弄了社會的宗教性觀念。

D.孫悟空可親可愛,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現在他的妖氣、他的個性放縱上,他受緊箍咒的氣讓人憤怒,他有時妖性復發讓人欣喜。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傳統積累型小說中,明朝人所稱的“四大奇書”,以《西遊記》最不露集體創作的痕跡,留下了個人風格的印記。

B.吳承恩爲了拋棄並超越宗教的價值觀,徹底揭露宗教的虛僞性,在《西遊記》中有意泯除了神與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寫成了一家子。

C.《西遊記》以豐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戰勝自然的凱歌。它描繪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此類作品在中國小說中極爲少見。

D.《西遊記》裏的各種藝術形象既是藝術虛構的產物,也是意識虛構的產物,它們都來源於神佛故事和各種宗教幻象,最終形成新的宗教。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晉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爲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爲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爲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4.下列關於文學文化常識的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北向座,張良則爲侍坐。從座次可看出雙方力量的懸殊與項羽的自高自大。

B.《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爲《春秋》作註解的,其它兩部爲《公羊傳》《穀梁傳》,所以又稱爲《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

C.一般傳說,晉文公焚山以求介之推,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只吃冷食,爲清明節。

D.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司馬遷。《史記》中本紀記述皇帝,項羽雖沒做過皇帝,但號令諸侯,稱霸一時,司馬遷把他列入本紀。

5.下列各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B.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C.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D.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6.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晉文公賞賜跟隨他一起逃亡的人,因爲介子推沒有要求,所以沒有賞賜他。

B.晉文公最後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他最終不肯悔改。

C.介子推的母親通過三次提問,探明兒子真的要立志歸隱。於是與他一同歸隱,表現介子推的母親還理解支持兒子。

D.介子推認爲晉文公能回到晉國作國君主要是天意。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2)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4分)

(3)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8—9題。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淺草接天長。路茫茫,幾興亡。昨夜波聲,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涼。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掃沙場。擊楫中流,曾記淚沾裳。欲上治安③雙闕遠,空悵望,過維揚。

注:①中行:中行說,西漢文帝時太監,後降匈奴,成爲漢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賈誼曾給文帝上《治安策》。

8.從全詞看,“徒感慨”“空悵望”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5分)

9.這首詞主要運用哪些表現手法?請列舉出兩種,並作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1.諸葛亮在《出師表》一文中,表明自己無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 , 。”

⑵王維在《使至塞上》一詩中,以比喻表達詩人惆悵、抑鬱心情的語句是“ , ”。

⑶當我們斤斤計較於細枝末節之時,其實完全應該去仔細理解一下《鴻門宴》中樊噲的那句精彩之論“ , 。”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梁漱溟:衚衕裏走出的“中國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