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狐狸和烏鴉》教學片段及反思

《狐狸和烏鴉》教學片段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教學判斷

《狐狸和烏鴉》教學片段及反思

在教學完狐狸把烏鴉的肉騙到口逃跑這一環節之後,

師:同學們對這隻狐狸有什麼看法?

生:這隻狐狸很狡猾。

生:它很壞,說好聽的假話騙烏鴉。

生:它爲了想吃烏鴉口中的那塊肉,就想辦法騙烏鴉開口。

師:同學們都認爲這隻狐狸很狡猾,很壞。可老師有不同的看法,同學們想不想聽聽?

生:(齊)想!

師:老師認爲呀,這真是一隻聰明的狐狸。

(生有的不由自主“啊”了起來,有的一楞,有的同桌互相看看)

師(笑):有沒有和老師一樣看法的?

(有幾個同學慢慢地舉起了手)

師:同學們都知道,狐狸不會爬樹,可烏鴉卻在樹上,肉在烏鴉口中,要想吃到這片肉,狐狸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

生:讓烏鴉開口。

師:對!烏鴉做到了嗎?

生:做到了。

師:你瞧,它多聰明!不費一點兒力氣就吃到了烏鴉辛辛苦苦從遠處找來的一塊肉。(師把“不費力氣”和“辛辛苦苦”兩個詞說得特別重。)

生:不對,老師,這不叫聰明,這就是狡猾。肉是烏鴉辛辛苦苦從老遠找來的喂她孩子的,而狐狸卻把它騙走了,它自己沒勞動去騙別人的東西,這是不好的。

師(用讚許的目光看着這位學生,然後掃視全班):他說的對不對?還有誰有什麼看法的都說來聽聽。

生:我也認爲他說得對。狐狸要吃肉可以自己去找,不能騙別人的,騙別人的東西不光榮,這是我媽媽說的。

生:狐狸把肉騙走了,小烏鴉就沒有肉吃了,就會餓死了!

生:騙別人東西吃是可恥的,這不能算聰明瞭,聰明不是用來幹壞事的。

師(笑):同學們真不錯,剛纔老師呀真是一時糊塗,好在有你們這麼多聰明的同學幫助我改變了看法。是呀,勞動纔是最光榮的。自己不勞動,卻想盡辦法把別人的勞動果實騙到手,這是不光彩的。狐狸把烏鴉辛辛苦苦找來喂小烏鴉的一片肉騙走了,小烏鴉就沒食物了,受到了傷害,這種爲了自己得到好處就去傷害別人的行爲也是不對的。

……

反思:

語文教學一直以來倡導“文道結合”,對本則寓言故事,傳統的解讀一直就是“愛聽奉承話容易受騙上當”。這是站在烏鴉的立場上來講的。而我們都知道,有時候,一則故事也不僅僅蘊含一個道理。

在教學中,老師說:“我認爲狐狸很聰明”,在這裏,老師並沒有要爲狐狸“申冤平反”的意思,而是欲擒故縱,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得出這則寓言故事中蘊含的另一道理:要通過自己的勞動去獲取食物,而不是靠欺騙。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讓別人受到傷害,也是不可取的。這個道理隱含在課文這中,老師挖掘了教材中的空白點,把它寓於教學之中,於無形之中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另外,當老師這個看法說出來的時候,也有幾個同學舉手表示贊同,說明老師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孩子的看法,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新課標提倡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但“個性化閱讀”也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不能背離正確的價值觀。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很多的是非觀念並不是很明晰,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狐狸爲了這塊肉,的確是想盡了辦法,動足了腦筋,抓住了烏鴉愛聽奉承話的特點,想出了這麼一個好辦法吃到了這快肉。但老師要讓孩子明白:這樣一來,烏鴉受到了傷害,她的孩子受到了傷害,狐狸爲了自己卻傷害了別人,這也是不對的,這種“聰明”不可取,不能學習。

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培養,是新課標大力提倡的。課堂不僅是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我們要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從而使教學演變成爲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