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二年級語文上冊我是什麼的課後教學反思大綱

二年級語文上冊我是什麼的課後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我是什麼》是一篇擬人的科學短文 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 講述了水的變化,下面爲大家分享了我是什麼的課後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語文上冊我是什麼的課後教學反思

  我是什麼的課後教學反思1

《我是什麼》是一篇科學短文。這篇課文以環境保護爲題材,寫了小作者看到生活中的污染而產生的美好願望。全詩用兒童的語言表達兒童的內心感受。根據本文的特點,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朗讀感悟上。文章用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通過擬人的手法形象的介紹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形態、變化以及與人類生活的利害關係。課文內容貼近生活,語言生動形象,結構新穎,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文中角色(小雪花、小雨點、小冰雹、小云朵),把自己當作是那個角色,能讓學生自然而然的走進文本,融入文本,爲更好的學習本文作好準備。讓後我把課文分爲三個版塊:生字王國、遊樂王國、故事王國。在生字王國中我帶着學生複習生字,練習組詞,回顧上節課生字詞的學習情況。第二個版塊遊樂王國中我先讓學生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後用筆畫出描寫自己的句子。這樣學生在彙報交流時發言就有針對性。

在學習課文中,第二三段是重點段,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自己的句子(雨、冰雹、雪的),再讓學生自己介紹自己,讀出這些句子。學生本身帶着角色進入課文,這樣設計,學生學習起來更感興趣,更樂意學。學習語文,只有學生和老師共同走入文本,學生有興趣的去學,才能學好文本,掌握知識。理解第二段中的三個動詞:打、飄、落是掌握雨、雪、冰雹落到地面的關鍵詞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幾個詞,我把他們拿出來,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把這些詞和雨、雪、冰雹組合在一起,並講講自己爲什麼這樣組合?然後,讓學生加動作把這幾個動詞表示出來,進一步理解這三個動詞的含義。課文的第三段,是描寫水的存在的的。我讓學生先找一找水到哪裏去了,在那裏幹什麼?再展開想象體會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在文中的含義,通過動作朗讀,從而理解水在不同地方的流動速度的也是不同的。課文第四段中我讓學生聯繫實際說說溫和的水和暴躁的水在本文中的含義,在結合水作的好事和壞事中明確人們爲了管住水都採取了哪些辦法。最後,在故事王國中,通過讓學生看圖編故事,拓展延伸水的其他形態的變化,更深入的瞭解水,使所學的知識更加完整,準確。、

  我是什麼的課後教學反思2

《我是什麼》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30課教學內容。本課是一篇主要用擬人手法寫作而成的科學短文,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並結合謎語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類的利弊關係。

一、成功之處

1. 謎語導課激發興趣。採用了有關天氣的謎語進行導課,迅速引出對新知的學習。

2.字詞教學自主紮實。識字教學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因此,在完成初讀課文圈畫生字,帶拼音拼讀,去拼音指名讀的基礎上,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上,只在重點處點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字形特點。

3.整體感知方法得當。採用關鍵詞填空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使他們跳一跳就能夠着桃子,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4.細讀文本靈活多樣。第一、二自然段時,我選取三個表現水的形態變化的重點語句,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辨析形近字。這些做法能夠巧妙地化解本節課教學難點。

5.創設情境組織教學。本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貼近兒童的語言,不斷的創設情境,使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的情境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了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6.板書設計獨特新穎。我的板書設計圖文並茂,不但用貼圖展示了水的六種變化後形態,還用四個字卡展示出它們之間的關係,起到畫龍點睛之用。

二、不足之處

1.識字環節漏掉了“躁”的.教學,導致在開火車讀字卡時進行補充,佔用不必要的時間,影響後面教學。

2.朗讀指導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需再凝練。

總之,作爲一名教研人員長期與教師對話,能夠有這麼珍貴的與學生近距離的課堂接觸,將平時積累的理論知識加以實踐,難能可貴,一節課下來,我爲之感到收穫頗豐之餘,體會到教學研究任重道遠!

  我是什麼的課後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學期的一篇描寫自然現象的科普文章,但它的描寫形式很有童趣。是一篇既有知識的掌握,又有美的感受的一篇好文章。教學中既要注重知識理解又要抓住朗讀訓練,讓學生了解神奇的自然現象,同時又能有感受到自然的美。在教學完這一課後我的感受很多,我自己通過上這一次研討課有所提高,也把自己的不足展現了出來,當中也有許多的困惑,我就簡單地說一說。

一、優點:

1、激趣:文中富有趣味地展示了水的各種不同狀態,讓小朋友們去猜想,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學中也抓住了這一點。我由“千條線,萬條線,落在水裏看不見。”這個小謎語引入,抓住了雨和水的關係進行深入。又把整篇課文設計爲一個大謎語,引起學生探索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慾望。小朋友們有了讀課文,猜謎語的動力。認真讀,仔細思考,帶着任務去讀課文。讀完課文後,許多同學有了答案,但他們得到答案的地方不一樣,有的是通過第四段的朗讀知道 “我是水”,有的是讀了第三段知道了“我是水”,當然還有許多課外知識豐富的小朋友知道雨、雹子、雪都是水變成的。總之有了興趣,他們的學生過程變得更積極,更主動。

2、朗讀:抓住重點句子和段落。注重用言語描述、圖片欣賞、生活體驗讓學生有感受地朗讀。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有體會地去感悟朗讀的技巧,把抽象的說教變成真實的體驗。比如在指導朗讀“有時候我穿白衣服,有時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紅袍披在身上。”這一句時,我先帶着學生欣賞美麗的雲圖,讓學生自己說說看到的三幅雲圖:白雲、烏雲、彩雲,學生自己感受到雲的變化,雲的美。我又把雲兒說成是愛漂亮的小姑娘,讓他們把雲兒想像成愛漂亮的小姑娘,穿着不同顏色的衣服,那種美,那種快樂,讓他們感受到讀這一句時應有的感情。

3、抓住重點字詞句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自己領會如何恰當地使用詞語。理解詞語進而理解句子,也爲理解整篇文章打下夯實的基礎。我讓學生通過朗讀了解動詞的使用,又通過貼詞卡,看演示明白了一些重點詞語的運用。

4、注重知識的滲透。教學要緊扣書本,但又不能被書本禁固。在說到彩雲時我給大家介紹彩霞、朝霞、晚霞。在說到雹子時我給大家介紹雹子的形成。這樣學生很感興趣,又有幫助他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也對新知識產生嚮往。

二、 不足之處

1、沒緊緊圍繞書本。上完課後,我覺得同學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但是回過頭一想,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拿着書讀的機會很少,大多是看大屏幕。看着大屏幕讀是很方便,而且又有圖片可看,但丟掉書本去讀書還是不行的吧?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有時候還得讓他們多去品讀感悟,不能太直接地給了他們答案。

2、不要太多理論的說教。低年級學生重在感悟,有真實的感受就行。比如在學讀問句時,學生有生活體驗,知道如何讀問句,掌握方法就行,不要說太多深奧的理論,把簡單的東西弄複雜了。

3、沒發揮範讀的作用。我在朗讀指導中注重了言語描述、圖片欣賞、生活體驗對朗讀的指導作用,但回過頭一想,老師親身的示範很少,雖然小朋友們有體驗,但老師如果能起個示範作用,能讓他們更好,更快地掌握朗讀的方法。

4、注意語言的鍾煉。同樣的意思,表達方法不一樣,小朋友們理解得深度就不一樣。老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或者提問時語言既要精煉又得適合語文閱讀課的本質,能夠讓小朋友們更明白。有些地方我也疏忽了,語言組織上不夠注意,好像在上自然課。

5、沒有設計出很好的隨堂練習。整節課老師和學生其樂融融,相互交流,探討着“我是什麼”,學生也很主動。但沒有練習也是我這一節課的遺憾,但是不是一定要安排隨堂練習呢?這也是我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