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15篇)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15篇)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1

教學目標

1 準確認讀文中生詞、把握結構安排及各種修辭手法。

2 學習寫景與敘事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佈置預習,輔導。

問答法、討論法、誦讀法。

情感態度及價值

1感受大自然的壯美。

2從民俗風情感受傳統文化美的一面。

教學重點

1 生詞及文言常用詞彙。

2 結構安排、語言組織、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1 對錢塘潮形成直觀整體的印象。

2 感受自然之美和傳統文化美。

課時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 傳看相關資料,要求學生講訴自己心目中的錢塘潮。

討論,描述。

2 要求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和當時的風俗,導入課文

二、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翻譯。

1 指導學生朗讀。

(1)放錄音帶,示讀。

(2)自由朗讀。

(3)抽取一名學生範讀,並加以指正。

(4)學生齊讀。

2 指導翻譯。

(1)學生參照註釋以及工具書自行翻譯。

(2)由學生舉出難以理解的語句,討論,教師小結。

(3)抽取部分學生翻譯重點語句。

(4)抽取部分學生翻譯段落,一學生翻譯全文。

(5)齊讀課文。

三、梳理文章結構。

1 學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結構安排。

2 討論並抽取幾名學生回答。

3 教師小結。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學習內容,深入學習。

1 導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觀潮的主要內容,形成了一個初步的印象。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辭手法、藝術技巧及有關的民風民俗。

2 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對上節課的掌握情況。

二、品味修辭。

1 速讀一遍文章,在讀的過程中注意修辭方面的內容。

2 逐段分析講解修辭的運用,及其對文章內容的表達作用。

三、民風民俗的延伸

1 講述一些民風民俗的知識。

2 講述的過程中一起翻譯文中的段落。

四、指導完成課後練習題。

1 學生自主完成。

2 討論交流。

3 教師小結。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2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爲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爲“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爲故齊地,之南爲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繫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爲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爲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註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嶽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衆山小”,這說明了什麼?(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三、總結。

杜甫一生極爲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裏竟至以舟爲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麼?

學生自由發言。

《春望》賞析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着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爲寫景,實爲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爲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爲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濃淡淡,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爲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爲,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爲愁所致,“搔”爲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揭露官吏的橫暴

3、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體會老婦的話對錶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簡介作者:

1、介紹背景。

2、簡介作者。

二、出示教學目標:

《石壕吏》簡案第1頁共2頁

三、整體感知:

1、質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圖理解課文:

1。根據圖畫找出對應句。

2。有人認爲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五、說一說:

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複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

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識記詞語。 2.初步瞭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3.瞭解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能力目標:

1.訓練做讀書摘要的能力。 2.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鑽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學重點: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

 教學時數:2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還記得裏面是怎樣描寫小草的嗎?“嫩嫩的,綠綠的”。 從“嫩嫩的,綠綠的”我們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現在的小草呢?“枯死了。”從中我們知道這是冬天。

大自然彷彿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大家解釋其中的道理。

 二、課題簡介:

1、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榮枯、候鳥來去、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物候現象。

2、課文爲什麼以此爲題?

提示: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用“物候學” “簡介物候學”, “物候學與農業生產”等這樣的題目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氣象研究所和首批氣象臺站,並在颱風、季風、氣候變遷、農業氣候、物候、自然區劃等方面有開拓性的研究。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成爲當時培養地學英才的搖籃。以求實精神領導浙江大學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工作,積極倡導並組織和參加中國地學、生物學、天文學、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及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編了《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自然地理》等叢書,是我國地理學和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

四、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本課的多音字。

連翹(qiáo) 衰草連天(shuāi) 觀測(guān) 風雪載(zài)途

翹起(qià) 鬢毛衰(cuī) 玄觀(guàn) 記載(zǎi)

落葉(luò) 丟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異(chā) 差遣(chāi) 差錯(chā) 參差(cī)

2、重點詞語的注音和解釋。

萌(méng)發:萌芽、發芽。 農諺(Yàn) 衰(shuān)草連天

次第:一個接一個。

翩(piān)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孕(yùn)育: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着新事物。

簌簌(sù):紛紛落下的樣子。

銷聲匿(nì)跡:這裏指各種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銷:消失。 匿:隱藏。

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環。 周:繞一次。

草長鶯飛: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榮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鳥語: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風光。 語:鳴叫。

風雪載(zài)途:風雪滿路,風雪遍地。載:充滿。

年年如是:年年像這樣。是:代詞。此,這樣。 文言文中“是”用法:一爲代詞,二爲判斷動詞。

 五、再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劃分段落結構。 先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段意,再合併成幾個意義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順序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

第2自然段:舉例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3自然段:介紹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第4段:介紹物候觀測的手段和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5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第7段: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主要因素是緯度的差異。

第8段: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

第9段: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

第10段:物候現象來臨的第四個因素是古今的差異。

第11段: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第12段:加強物候觀測,促進農業生產。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爲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麼是物候、物候學。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師小結:[課文主旨] 文章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第二教時

 一、學習課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一)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問題:

1、本段主要描寫了什麼?答案:本段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2、本段是按什麼順序來說明的?標出有關詞句。答案:時間順序,[春、夏、秋、冬,所以是時間順序。表示時間的詞語有:立春過後——再過兩個月——不久——於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結構是:先分後總。主要的說明方法是:摹狀貌、舉例子。

4、前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A )

A.物候現象; B.氣候變化; C.物候規律; D.四季景色變化。

5、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

明確: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其中,“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

(二)閱讀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思考這兩個自然段的段意。

第2自然段:舉例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3自然段:介紹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2、第2自然段一開始並未直接解釋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而是從哪兩個方面舉例說明物候現象同農業生產的關係的?

答案:“草木”“候鳥”兩個方面。從“植物”寫到“動物”。

師小結第二自然段:“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先寫開花早的杏花、再寫桃花,很有條理。這些都照應了上句的“草木”。而“傳語”“暗示”與語言有關,且將杏花、桃花擬人化,十分親切可愛。“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把布穀鳥的鳴叫寫成“唱歌”,擬人形象,把布穀鳥的叫聲寫得很有音韻節奏,給人以美妙的享受。這一段由“杏”寫到“桃”,從“植物”寫到“動物”,最後纔對大自然的語言作出詮釋,即:花香鳥語,草長芬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條理十分清楚。

3、第三自然段是按什麼順序說明的呢?

提示: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4、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說明:什麼是物候?分析時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這些自然現象”中的“這些”指第2自然段中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

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第一部分總結:第一部分從具體、生動的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釋題),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條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動形象的描寫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趣味性。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四、五兩個自然段,然後總結段意。

段意:這一部分主要介紹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2、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提示:從觀測手段、數據意義兩方面寫出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應用在農事上:比較簡便,容易掌握,避免損失。 觀測手段:“活的儀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數據意義:反映氣溫、溼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3、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舉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更具有說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

 三、學習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什麼?這幾個因素能否對換,爲什麼?

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不能對換。這幾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個都是空間因素,後一個是時間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並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體會本文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的作用。

(1)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作用:舉例說明緯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主要因素。

(2)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旬或穀雨節,煙臺要到立夏。(第8段)作用:舉兩例說明經度的差異是怎樣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

(3)山地秋冬兩季,……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第9段) 作用:舉例說明高下的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4)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幾天。(第10段) 作用:舉例說明古今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師小結:舉例子是常用的說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淺出,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徵或事理解說得很清楚。

四、學習課文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有哪些意義?

答案:①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②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③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④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五、總結。

六、作業設計:認真閱讀第一部分,完成下列思考題。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地沉睡中_ _ _(A.清醒B.甦醒;C.醒悟;D.復甦)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_ __(A.次第;B.連續;C.陸續;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_ _(A.紛紛;B.刷刷;C.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裏,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

1.在語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答案:B A C

2.解釋詞語:

銷聲匿跡:這裏指各種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3.前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A )

A.物候現象; B.氣候變化; C.物候規律; D.四季景色變化。

4.這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時間順序,結構是:先分後總。主要的說明方法是:摹狀貌、舉例子。

5.去掉“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裏”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爲什麼?

答案:不行。以上情況只限於“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裏”。

6、把“各種花次第開放”改爲“各種花競相開放”行不行?爲什麼?

答案:不行。“次第”是一個接一個之意,“競相”是爭先恐後之意,不能突出不同類的花按時令依次開放的特點。

7、如果將“大地漸漸地沉睡中甦醒過來”中的“漸漸”去掉,語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答案:去掉後就不能說明連續而緩慢的過程。

8、“燕子翩然歸來”與“燕子歸來”有何不同?

明確:燕子“歸來”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飛舞的樣子就生動起來了。讓人想象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如果只寫“燕子歸來”就顯得平板了。

9、第1自然段的段意是什麼? 答案:說明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

10、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能將“趕快種穀子”後面的句號改爲問號嗎?爲什麼?)

明確:不能。因爲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穀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裏說。再則,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後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後兩句句型也不相同。

11、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

明確: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附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一、說明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物候現象——物候和物候學

二、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比較簡便

容易掌握

避免損失

三、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緯度差異

經度差異

高下差異

古今差異

順序:從主要到次要,從空間到時間。

四、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首先——此外(還可以……也可以……)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屏”的有關知識。

2、瞭解中國古代的屏風,進一步瞭解中國古代傳統文化。

3、瞭解文中引用的古詩詞的意思。

二、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徵,進一步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2、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

3、掌握說明文的基本寫法,提高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

4、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堂活動,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5、在活動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語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6、初步學習推銷的方法,增強競爭意識。

三、情感目標

1、以屏爲媒介,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體會作者的感情,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裝點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屏”的有關知識

2、體味語言,弄清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3、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堂活動,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4、在活動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語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學難點】

1、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堂活動,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2、在活動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語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查找有關屏的圖片,或上網查找。如果學生家中有屏的小藝術品,也

可借來一用,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

2、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課件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展示一組屏風的圖片,並輔以簡單介紹。(課件展示)

2、這些圖片很漂亮,有誰知道它們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3、也許我們有的同學家中還在使用,但對於我們大數同學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它雖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多見,但它獨有的魅力仍能牽動我們的情思,今天,讓我們與陳從周先生一道說“屏”。

二、走近作者

陳從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築園林專家,並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通過預習說說你對作者感興趣的地方。)

三、檢查預習

四、整體感知

1、在生活中,你見過屏風嗎?在哪裏?

2、教師配古箏樂曲,學生聽音樂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讀課文並思考:

⑴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麼是屏?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作一解釋。

⑵ 作者介紹了關於屏的那些知識?

3、讀後學習小組討論明確:

⑴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風,用作遮擋、阻隔的東西。

⑵ 屏的作用,屏的種類,屏在設置上應注意的問題。

五、研讀賞析

1、請你來當設計師:瞭解屏的作用——遮擋視線;起分隔作用;藝術點綴;擋風。

2、但是,你能告訴我,我應該買什麼樣的屏風呢?它有什麼樣的分類嗎?

明確: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爲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們能告訴我,總的說來,屏風的設置要注意什麼樣的問題呢?

明確: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纔是。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置全在一個“巧”字。

4、所以,難怪作者說,“屏風”,是一個很富有詩意的名詞?可見,作者對“屏”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提示:抓住關鍵語句把握:“富有詩意”、“心生嚮往之情”、“更覺得它實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與“屏”相關的詩句,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句,說說爲什麼喜歡?

⑴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放在文章的開頭的作用是…………)

⑵ “銀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放在屏風定義後是起了……的作用)

⑶ “閒倚畫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結尾是爲了說明……)

6、課文多處引用古詩詞,有什麼好處?

本文多處引用古詩詞,爲文章增加了濃濃的詩意和韻味,和所介紹的古色古香的屏風相稱,突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由此我們體會到了作者古典詩歌的深厚底蘊。

7、賞析歸納

⑴ 文中運用哪些說明方法?並分析其作用。

明確:舉例子、分類別、引用等

⑵ 體味語言,把握寫作特色。

明確:本文是一篇輕鬆、隨意的小品式的說明文。

① 作者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相關知識,使讀者在欣賞文章的同時瞭解屏風,不覺文章枯燥。

② 多處引用古詩詞,文白相雜,不僅很好地爲說明對象服務,且使說明語言更生動。

六、總結拓展

1、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藉此喚起建築師和傢俱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着不朽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着,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重新大放異彩。

2、拓展延伸:積累與屏風有關的詩句。

南朝《閨怨篇》“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獨眠。”

李商隱《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李賀《洛妹真珠》“金鵝屏風蜀山夢,鸞裾鳳帶行煙重。”

《屏風》“月風吹露屏外寒,城上烏啼楚女眠。”

七、課堂拓展活動:“屏風”推銷會

1、根據文中所介紹的關於屏風的知識,每個學習小組設計一座屏風並向同學說明自己的設計意圖。

2、分組準備發言材料:畫好設計圖、寫好發言提綱。

3、學生聽完介紹後投票評出最具創意設計獎,並談談本次活動的收穫。

八、佈置作業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風一樣,曾牽動過古人絲絲情懷,但已經在今天這個主流生活中逐漸退卻的物品呢?請以“說?”爲題寫一篇說明文。(提示:可以寫扇、銅鏡、繡、瓷、墨、硯、陶……)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頃刻、面頰、噴嚏、激盪、嘈雜、過濾”等詞的讀音、字形、詞義,掌握“嘮嘮叨叨、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我們生活的奇妙無窮的聲音世界,用心感受其豐富多彩;認識聲音對我們成長的意義,學會傾聽聲音。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文意,把握內容要點,學習篩選和概括主要信息。

2.欣賞本文別具一格的寫作風格,初步培養對美文的解讀和鑑賞能力。

3.通過課堂遊戲,聽想結合,聽寫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德育目標

通過對聲音和生活關係的探討,激發學生關注聲音世界,用心傾聽,從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爲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讓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快樂、更充實。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課文優美的語言、豐富的內蘊。

●教學難點

1.探究爲什麼寫聲音從“無聲”寫起。

2.通過仿寫句子和課堂遊戲,學習運用本文的語言技巧,激發學生聯想和想像,用“耳朵”細緻地體味生活。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本文語言活潑風趣、優美形象、巧用辭格、善用整句,很適合十幾歲的少年朗讀。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含義,感受其語言的精美,爲全方位的品評鑑賞奠定基礎。

2.美點尋蹤法。學生作爲課堂的主人,閱讀的主體,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品評文章的美點,並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其獨特的美,語言表達能力、品評鑑賞能力、思維能力同步提高。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教學磁帶、音樂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美點追尋,賞析課文的美;課堂遊戲,引導學生用心傾聽。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多媒體顯示冬雪紛飛的圖景。

同學們,你聽過雪花的聲音嗎?一個寧靜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從天上輕輕地、輕輕地飄下,飄啊飄,飄落在路邊一盞孤燈的面頰上,微微地一陣暖意,小雪花滿足而溫柔地融化了……你一定聽見過,用心聽,你一定會聽見的,今天,我們學習《你一定會聽見的》這篇課文,走進那神奇美妙的聲音世界。

設計(二)

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學拉小提琴,孩子年幼,精力不易集中。老師教育她“用心聽”,孩子滿臉狐疑,稚氣地問道:“老師,人是用耳朵聽聲音的,用心聽怎麼能聽得見呢?”老師意味深長地說:“孩子,用心聽,你一定會聽見的!”今天,就讓我們用心傾聽奇妙萬千的聲音。

設計(三)

眼睛,給了我們色彩,把我們領進絢麗多姿的大千世界;耳朵,給了我們聲音,讓我們聆聽大千世界的奇妙交響和神祕訴說。可是,你善於用你的耳朵嗎?你用心聽了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桂文亞的《你一定會聽見的》。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或教師配樂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悠揚動聽的樂聲中感覺課文?的美。?

教師強調一些需要積累的詞語。

2.學生齊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學生自讀課文,劃分段落層次,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4.以學習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積極參與。

5.各小組選代言人,代表本組發言,全班交流。

明確:課文描述了豐富多彩的聲音世界,對聲音與我們生活的關係作了可貴的探討,強調聲音對我們的意義,促使我們關注聲音世界,用心傾聽。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們展示了豐富多彩、奇妙無窮的聲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討聲音與我們生活的關係,聲音伴隨着我們成長,聲音構成了豐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後從正反兩方面論聲音對我們的意義:聲音充實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樂趣,並增長知識(11~12段)。13段用一連串發問,促使我們關注聲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遊戲的方式引領我們進入奇妙無窮的聲音世界,再次印證了文章的主題。

第二課時

三、美點追尋,賞析課文的美

1.學生齊讀課文

2.提問: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談談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麼?

學生明確:

文章的語言特別美,就像一首詩……

文章的想象豐富、細微,把“聲音”寫得富有詩情畫意……

文章的內容很別緻,聚焦無所不在的聲音世界,引領我們去感受聲音的奇妙無窮,讀文章,彷彿沐浴在作者智慧的光輝中……

文章的結構特別美,開頭和結尾很有特色,開頭列舉6種聲音,結尾又巧設5種遊戲,新穎獨特……

文章的標題很有特點,設置懸念,誘人猜想……

3.教師分類歸納總結,引導學生深入品評課文的美點。

教師總結:這篇課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語言美、意蘊美、結構美。

(1)賞析課文的語言美。

提問:課文的語言美,美在哪裏?

學生明確:美在活潑風趣、優美形象;

美在排比句的運用;

美在多種多樣的問句;

美在人稱的選用;

……

①揣摩文中活潑風趣、優美形象的語句。

選朗讀水平較好的同學讀1、2、3段,其餘同學聽讀,體味文句的詩情畫意。

②品讀文中的排比句,排比段,體味其表達效果。

女同學齊讀1、2、3段,用心品味細微的難以覺察的聲音,並展開聯想和想像,再現畫面。

男同學齊讀5、6、7段,感覺聲音世界的豐富多彩,體味排比句富有節奏和氣勢的表達效果。

教師要求學生模仿5、6、7段,仿寫三個段落,以生活中習以爲常,不被留意的聲音爲描寫對象,三個段落應呈排比段,每段基本上均由排比句構成。

選三位同學交流,其餘同學評價。

③找出文中各具特色的問句,體會其表達效果。

學生明確:文中的問句形式多樣,有提問、設問、反問等多種問句。如“你聽過……的聲音嗎?”“如果你問,這都是想像的聲音吧?我怎麼聽不出來呢?那麼我再說清楚一點……”“你總聽過……的聲音吧?……你總聽到些什麼吧?”“你怎麼會聽不見呢?”“你善於用你的耳朵嗎?你聽見了世界的聲音嗎?你用心聽了嗎?你聽見了什麼?”……

這些問句,不斷引起讀音的注意,激活讀者的生活體驗,引發讀者思考。

④提問:全文用第二人稱“你”來敘述,改爲第一人稱“我們”好不好?

學生明確:不好,用第二人稱“你”來敘述讀者容易獲得認同感,讀時,彷彿作者就坐在我們對面和顏悅色、親切隨和地和我們 談心。

(2)賞析課文的意蘊美。

提問:文章的內容很別緻,請說出其獨特的意蘊。

學生明確:聲音,無時不在,無所不在。

但由於感覺的遲鈍,心的冷漠,如此神妙奇特的世界竟被我們忽略。作者用充滿詩意的筆調爲我們展示了奇妙無窮的聲音世界,引領我們去傾聽,去感受。聲音可以怡情,可以益智,讓我們伴隨着聲音一同成長,在美妙聲音的陪伴下,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充實、更快樂、更有情趣。

(3)賞析課文的結構美。

①提問:文章的標題很有特點,如把標題“你一定會聽見的”改爲“用心傾聽”或“奇妙的聲音世界”好不好?

學生明確:不好。原標題“你一定會聽見的”寄予作者對讀者的無限期冀和信賴,有較強的感情色彩。

②提問:文章開頭共寫了六種聲音,前三種聲音極細微,難以聽見。課文爲什麼寫聲音從“無聲”寫起?去掉前三個段落行不行?

學生明確:開頭描寫“蒲公英梳頭”“80只螞蟻小跑步”“雪花飄落 ”的“聲音”,這些所謂的聲音我們一般是聽不見的。但如果承認“聲音就是物體振動時,與空氣相激盪所發出的聲響”這個定義是正確的,那麼也就應該承認“蒲公英梳頭”“螞蟻小跑步”“雪花飄落”都是有聲響的,只不過這聲響太細小,我們的耳朵難以感覺到罷了。從這樣細小的聲音——平常所謂的“無聲”寫起,那麼世界上的一切聲響也就無不在可聽見之列了。

如果去掉前三個段落,文意就略顯單薄。用“耳朵”聽,無人不能,但用“心”傾聽,就不是那麼容易了,而這恰是文章的精彩之筆,傾聽心音,傾聽天籟,從每一種聲音裏,感受喜怒哀樂,領悟其內涵。

③提問:文章的結尾有何特色?

學生明確:結尾部分新穎別緻,作者沒有像慣常行文那樣總結或引申,而是別出心裁地建議你做做“聲音遊戲”,通過遊戲,我們將進入奇妙無窮的聲音世界,進而聽見自己的心音,由此“構成了一個豐富奇妙的世界”“得到很多樂趣”,進一步印證了文章的主題。

4.學生齊讀課文,再次品味作品的美。

四、設計聲音遊戲,引導學生用心傾聽

教師播放事先錄製好的磁帶,可以是一首音樂,也可以是冬日的風聲、夏日的蟬鳴、春日的燕語呢喃,也可以是雄雞的報曉聲、深巷中狗的狂吠聲等等,要求學生用心聽,然後把自己的感覺記錄下來。

學生交流。

教師宜以表揚爲主,對感覺靈敏、思維敏捷,感受細膩的同學予以肯定,給予他們較高的評價,鼓勵他們用心傾聽。

五、課堂小結

本文爲我們呈現了一個神奇美妙、其樂無窮的聲音世界,啓發我們用心聽,用心感受,體會生活中令人醉心的奇妙。讓我們在“聽”的成長過程中,學會選擇,學會思考,學會感受,學會欣賞,學會微笑,成爲一個生機蓬勃、活力四射、內涵豐富的生命體,讓世界因我們而更加精彩。

六、佈置作業

1.聽一首喜愛的音樂,把它編成一個故事。

(提示:由樂聲得到啓發,展開聯想和想像,寫成一篇有較強抒情色彩的記敘文)

2.模仿課文前三段的寫法,寫一組排比段,描摹細微的聲音。

第三課時

●活動與探究

一、寫作活動設計

1.課文中寫了多種“聲音”,你用心聽過哪些?說說你的感受。

(提示:不是隨意地用“耳朵”聽,而是有意識地用“心”去聽,從中感受喜怒哀樂,汲取有益的知識。切忌泛泛空談)

2.“從聲音裏,人學會了分辨,感受各種喜怒哀樂,也吸收了知識”“從聲音裏,我們逐漸成長”,請寫出你的成長中最動聽的聲音,好嗎?

3.課文結尾處寫了5種聲音遊戲,請選擇其中兩種,試着把感覺記錄下來。

4.俗話說:“眼觀六方,耳聽八方”用心聽,用心看,用心想,構成一個豐富奇妙的世界。請描繪一下你眼中的豐富奇妙的世界,好嗎?

二、利用圖書館或網絡查詢有關自然界各種聲音的資料,較全面地瞭解這個奇妙萬千的聲音世界。

三、開放探究

閱讀《“筷子”趣談》,談談本文的“趣”表現在哪些方面。

“筷子”趣談

黃麗春

偶爾想起曾經聽人說過,在中國,人人具有三種博士資格:拿筷子博士、吹煤頭紙博士、嗑瓜子博士。至於吹煤頭紙,現在早已銷聲匿跡了。半個多世紀前,豐子愷老先生曾犀利地調侃國人嗑瓜子之劣跡,把光陰嬉耗在“咯嘣”聲中,這不是民族性的衰退嗎?難怪老先生要痛心疾首地感慨自己一見瓜子就害怕。歷史寫到今天,這種悠閒的生活態度已被埋沒在高效率快節奏的時代旋律裏。惟有筷子,風風雨雨了兩千多年,還是經歷不衰。“民以食爲天”,對於國人,筷子是進食的工具,少不得。

古時筷子稱“箸”,閩南話至今沿用此音。後來,據說吳人爲了避忌“箸”與“住”同音,使行船擱淺,便改“箸”爲“筷兒”。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風順。漢代筷子又稱爲“挾提”,意思是挾住再提起,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使用功能。

當我們的祖先結束了茹毛飲血的野蠻生活時,筷子便與文明一起誕生了。據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資料得知,迄今筷子已有600多種。有商朝時的銅筷,春秋時的鐵筷、玉製犀頭筷等。到唐朝,筷子還曾被用來象徵人的剛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賜過宰相宋璟一雙金箸,說:“非賜汝金,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耳。”這也就是“賜箸表直”的典故。其實最爲普遍的還是竹製筷子和木製筷子,還有現代的塑料筷子。它們既不像金屬筷子笨重,也不及金屬筷子名貴,做工簡便,易於就地取材。相傳,有一種叫做“箸竹”的竹子,產生於廣西平樂府一帶,“其小如箸,堅結如象牙,作箸甚佳。”可見國人對筷子還有一定的講究。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總統慣於使用刀叉,而總理卻安排了筷子,這確令人納悶。其實這正是我們總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據筷子的寓意來招待客人,寓意兩國和平相處,不動干戈。難怪一位加拿大記者連忙把這雙筷子收起珍藏。

筷子不但有其象徵意義,還有其特殊的作用呢。人們所說的“籌算”,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用筷子來計算的一種方法。漢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中也曾提到過利用“籌算”來計算體積和容積。總之,“籌”的應用使我國古代的數學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筷子最大的功用是用來吃飯的。“殷勤問竹箸,甘苦爾先嚐。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

一個民族的傳統習慣,常常體現該民族人民的處世特色。就像中國人慣於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於使用刀叉,從中體現了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異。正如蔡元培先生答西方人問時所說:“中國人從來是崇尚文明,而不尚武力,從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區別。”

參考答案:

本文是科學小品。“趣”表現在三個方面:

1.本文使用了一些理趣兼得的掌故;

2.語言調皮詼諧;

3.揭示 了筷子所具有的深廣的文化內涵。

板書設計:

蒲公英梳頭的聲音

你一定會聽見的 螞蟻小跑步的聲音 用心聽你會發現一個豐富奇妙的世界

雪花飄落的聲音

 教學後記:學生對認真聽,用心聽感悟很深。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6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案

【教學設計】

一、創意說明

《音》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是一篇讓學生認識貝多芬、瞭解貝多芬,學習貝多芬的人物傳記。而這篇人物傳記不同於一般的人物傳記,它沒有詳盡地介紹貝多芬如何創作了他那些經典的交響樂(作爲“樂聖”貝多芬的音樂地位和音樂成就無人能及),而是把貝多芬作爲和苦難命運作鬥爭的代表來描寫、刻畫的。作爲這一代表,貝多芬同樣令人崇敬!作家用出色的肖像描寫,從中表現了貝多芬的生活遭遇、個性氣質和精神風貌,反映出了貝多芬作爲普通人的不爲人知的一面。

語文學習,無論是語言積累還是情感薰陶,都要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才能實現,本堂課教學設計以讓學生看、聽、讀、說等實踐活動爲核心,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合作交流把個體的、片面的認識趨於完整。教學要達到三方面目的:知識和能力:學習出色的肖像描寫的傳神達意之效果,體會文章語言形式與內在表達內容高度的統一。過程和方法:看錄相、聽交響曲、讀課文、說感受,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合作學習。情感和態度:感受貝多芬與命運作不屈鬥爭的頑強精神,讓學生有不畏困難的健康的心理,有知難而進的進取精神。

二、教學步驟(本課設計爲一課時)

1、導入課文,簡介作者。

⑴導入:音樂導入法,放《命運交響曲》,讓學生聆聽,再讓學生談自己心目中的貝多芬。教師再補充“正如大家所談到的,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但同時也是一位平凡的普通人,他與平凡人一樣會遭受病痛的折磨,對孤獨忍無可忍,渴望與別人交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音》,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⑵簡介作者:(多媒體顯示,學生齊讀何爲有關信息)

2、初步瞭解貝多芬:

⑴電腦課件顯示《貝多芬》的文字介紹,學生自由朗讀。

⑵電腦課件顯示《貝多芬》交響樂的表演片段,學生認真觀看賞析。

通過文字和音像資料,學生對貝多芬有初步瞭解和直觀感受,爲理解課文中肖像描寫展示貝多芬性格、氣質打下基礎。

3、自讀課文整體把握:

電腦課件展示學生自主學習任務:找出文中的肖像描寫,並把握人物的性格、氣質。這個問題設計內容涵蓋全文,答案在文中亦易於發現,學生能較爲輕鬆完成,對人物性格就能較爲準確歸納感受。

4、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⑴理清文中敘述的幾件事。(此環節已放在預習中完成,這裏可簡單帶過。)

⑵小組分工朗讀,自由發言,暢談閱讀課文的感受。

⑶對自主學習部分小組裏提出疑問並讓他們試着相互解答。(教師充分引導,使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提升了能力,降低了難度。)

5、全班範圍裏提出疑問並試着相互解答:(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學生的個體的片面的認識趨於完整)

6、教學小結:學習作者藉助肖像描寫來展現人物的精神世界,以貝多芬的精神來激勵自己成長。

7、作業佈置:

⑴合作交流課後的“研討與練習”。

⑵用5分鐘寫一片段作文,要求描寫本班同學,不出現姓名,由大家判斷是誰,最後學生評點其優劣。

【精彩片段】

教師:我們將隨着課文走進貝多芬的內心世界。請大家思考:讀了這篇課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文中的哪些地方的肖像描寫使你有這種感受?

學生1:我感受最深的是貝多芬生活的簡單,物質生活的簡單。文章5自然段中說:“他自己做東西吃,吃得簡單隨便……”7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所有這些看上去都已經顯得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從這兩處我們可看出,貝多芬不在意物質享受。對他來說,精神的充實遠比物質的享受更有意義。我們也可以這樣說,貝多芬將他所有的時間都給了他鐘愛的音樂,他不希望以奢華生活浪費他的時間。

教師:這個同學能夠抓住女傭的語言和貝多芬的衣着來分析,很好。

(板書:生活簡單衣着描寫)

學生2:我感受最深的貝多芬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他雖然有那麼多的不幸和苦難,但他並沒有因此而甘心墮落,而是頑強的抗爭。請大家注意這幾處的描寫。6段的“一個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而他給人明顯的印象就是他能擔負得起。”8段的“人們可以看見他那只有力的大手”。10。5段的“一張含蓄了許多愁苦和力量的臉;火一樣蓬勃的頭髮”“深邃的眼睛……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一張緊閉的嘴,襯着略帶方形的下頦,整個描繪出堅忍無比的意志。”這些描寫都在告訴我們,他在以自己的不屈不撓向命運抗爭。

教師:這位同學能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寫,洞悉人物的內心世界,很好。角度抓得好,分析也好。命運的苦難並沒有貝多芬壓倒,相反,他勇敢地直面這些苦難,不妥協不屈服。

(板書:不屈不撓外貌描寫)

學生3:我和他的感受相同。但我想再作補充。除了外貌描寫,在語言、神態的描寫上也有體現。比如22段的“頭顱在熔岩內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23段的“貝多芬激動而又沉鬱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來訪者。”這兩處也可以讓我們體會到貝多芬內心的堅定、勇敢和永不屈服。

教師:補充得很好。其實也是作者想要着力刻畫的。除了外貌描寫,作者還通過自己的評論性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偉人的敬仰,最典型的是25段中省略號後的那段話。作者已經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用抒情性的議論傾訴着自己的感受。

(板書:永不屈服神態描寫)

學生4:我感受最深的是貝多芬的善良可愛。他是一個性情古怪的人,也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他有偉大顯赫的一面,也有着可愛純樸的一面。文章15段有這樣一句話:“臉上浮現出善良的微笑”,展示了貝多芬內心善良的一面,並不像人們想像中的不可親近。文章25、26段寫的是他向客人講述自己的故事。他其實是很可愛的人,甚至有點孩子氣。

教師:我非常欣賞這位同學的發言。他深入到貝多芬的靈魂深處,他看到了人們不常看到的善良、可愛、純樸。貝多芬是一位偉人、怪人,但也是一位善良、純樸有愛心的人。

(板書:善良可愛神態描寫)

學生5:我感受最深的是貝多芬內心的渴望。我覺得他是一個充滿渴望的人,他的內心有很多向往與追求。第10~15段有一個詞“神往”,這個詞用得非常好,它寫出了貝多芬對交流的渴望、對寧靜的渴望。第18段有兩個詞:“一滴淚”、“好靈魂”,這是他在看了客人的紙條後的真情流露,反映出他內心渴望與外界交流,渴望人們瞭解他的內心世界。

教師:分析得非常漂亮。能夠從詞語中,深入體會出人物的內心世界,這很好。的確,貝多芬是一個內心充滿了渴望的人,他渴望被人瞭解,渴望走出孤獨,渴望像一個正常人一樣生活。這種渴望,其實也就是他對生活的追求和熱愛。種種的不幸並沒有磨滅他對生活的熱情,相反卻激起了他對生活更大、更多的熱情。那麼大家說,這裏我們是概括爲“充滿渴望”呢,還是概括爲“熱愛生活”?

(學生對這兩個詞進行比較討論。討論很有必要,因爲兩種概括各有理由。選擇“充滿渴望”,重在表現貝多芬的孤獨寂寞。選擇“熱愛生活”,重在表現他的不屈不撓。如果爭議不休,可以兩詞兼用,因爲它們的角度各不相同)

教師:大家用自己的眼光觀察、剖析着貝多芬,展示了他作爲普通人的另一面。我們來看一個板書。

善良可愛、永不屈服

生活簡單、充滿渴望外貌描寫神態描寫衣着描寫

熱愛生活、不屈不撓

能把他還原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感謝作者何爲先生,如果不是他的描寫,也許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作爲偉大音樂家的貝多芬,他的內心多麼孤獨和渴望,有着多少無奈與痛苦,又有着多少堅韌和剛強。同樣,如果我們不知道他的內心世界,我們也就無法真正理解他在生命長河中的抗爭、不屈、勇敢和頑強!讓我們記住這樣的話:

“誰也別想戰勝我,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之魂,是哲學上“大寫的人”同命運荒誕那部分勇猛搏鬥之魂。

作爲精神世界的巨人,貝多芬的一生是灑脫的一生。他正是後來海明威所讚賞的那種鬥士:“人並不是生來被打敗的。”

三、體驗反思

教師以記者的身份採訪在座的學生,請他們用一句話談一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

學生1:貝多芬是一面旗幟,它永遠飄揚在身處逆境的人們的心頭;貝多芬是路標,它永遠聳立在歧路雜處的人生旅途上。

學生2:貝多芬,我永遠的偶像。

學生3:天才來自勤奮,成功來自不屈。

學生4:別驚異於成功的輝煌,多看看背後的憂傷和淚水,這或許會給我們更多的啓示。

學生5:好的運氣令人羨慕,而戰勝厄運則令人敬佩。

學生6:偉人就是像神那樣無畏的普通人。最美好的品質是在厄運中被顯示的。

學生7:一切幸運並非沒有煩惱,而一切厄運也決非沒有希望。

《音樂巨人貝多芬》原文閱讀

客人敲開了貝多芬的家門。

“他不肯接見你的,”一個女傭站在門檻上爲難地說,“他誰都不肯接見。他厭惡別人打擾他,他要的是孤獨和安靜……”

但是這個好心腸的女人經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圍裙答應去試試看,不過,她說:“答應我,你們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決定去留。”

她帶領來客到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裏,最惹人注目的是兩架對放的大鋼琴。女傭在一旁指點着說:

“他在這架鋼琴上工作,他在那架鋼琴上經常彈奏。別以爲這房間雜亂無章,我曾經想收拾一下,後來發覺那是徒勞的。他不喜歡我整理房間,就算整理好了,兩分鐘內就會弄得零亂不堪。過去那一邊是他的廚房,他自己做東西吃,吃得簡單隨便,也不讓我幫他一點忙。可憐他幾乎完全聾了,又常常不舒服,什麼聲音他都聽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難受。還有他那個流氓一樣的侄子,一天到晚來麻煩他。瞧,他下來了,我希望他不會責怪我。”

沉重的腳步聲踏在樓梯上清晰可聞。到第二層的時候,他稍稍停留。隨後他走進門來了。一個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兩肩極寬闊,彷彿要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及命運的擔子,而他給人明顯的印象就是他能擔負得起。

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藍色的,胸前的鈕釦是黃色的,裏面一件純白的背心,所有這些看上去都已經顯得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上衣的背後似乎還拖着什麼東西。據女傭解釋,那拖在衣服後面的是一副助聽器,可是早已失效了。

他無視屋內的人,一直走向那隻巨熊一樣蹲伏着的大鋼琴旁邊,習慣地坐下來,拿起一枝筆。人們可以看見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帶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憐惜的神情,默不作聲地望着他。他的臉上呈現出悲劇,一張含蓄了許多愁苦和力量的臉;火一樣蓬勃的頭髮,蓋在他的頭上,好像有生以來從未梳過;深邃的眼睛略帶灰色,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長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張緊閉的嘴,襯着略帶方形的下頦,整個描繪出堅忍無比的生的意志。

女傭略一躊躇後,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煩的。

“什麼?又怎麼了?”他大聲說。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語:“倒黴,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樣子。”

女傭向客人指了指。

貝多芬說:“誰?那是誰?”

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們說的聲音大些,我是個聾子。”

客人小心翼翼遞過去一張字條。貝多芬戴上眼鏡,專注地凝視了一會兒:“好,你們竟敢到獸穴裏來抓老獅子的毛。”他說,雖然嚴肅,但臉上浮現出善良的微笑,“你們很勇敢……可是你們不容易瞭解我,也很難使我聽懂你們的話。過來坐在我旁邊,你們知道我聽不見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隨手拿過來一張紙一枝鉛筆給客人。

客人在紙上寫着:“我們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帶給萬千大衆,使他們瞭解您真實的好靈魂。”

看了這幾句話,一滴淚在大音樂家眼裏閃光。他喃喃地如同獨語:“我的好靈魂!人家都當我是個厭世者,你們怎麼會想到這個!在這裏我孤零零地坐着,寫我的音符我將永遠聽不見音樂,但是在我心裏發出的迴響,比任何樂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時不免嘆息,我真軟弱……一個音樂家最大的悲劇是喪失了聽覺。”

貝多芬神往地說:

“一個人到田野去,有時候我想,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他接着說: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岩內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

貝多芬激動而又沉鬱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來訪者,客人不停地記下來。

命運加在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將他的靈魂鎖閉在磐石一樣密不通風的“耳聾”之中。這猶如一座不見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過,“聾”雖然帶來了無可比擬的不幸和煩憂,卻也帶來了與人世的喧囂相隔絕的安靜。他誠然孤獨,可是有“永恆”爲伴。

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裏吃簡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說起他往昔的許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時跟海頓和巴赫學習時的生活,包括他爲了餬口指揮鄉村音樂隊的生活……請看一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書裏流着一條大河,那條大河就是從貝多芬身上流出來,並且加以引申開的。

貝多芬向他的客人敘述最後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形。那次節目是《費黛里奧》。當他站在臺上按着節拍指揮時,聽衆的臉上都有一種奇怪的表情,可是誰也不忍告訴他。演奏告終,全場掌聲雷動。貝多芬什麼也聽不見,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揮台上,直到一個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觀衆答謝時,他才緩緩地轉過身來。原來他完全聾了!他永遠不能擔任指揮了!

貝多芬對客人大聲地說:“聽我心裏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裏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裏希望寫出的音樂!”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

法國作家梅里美說得好:“作詩只能說到七分,其餘的三分應該由讀者自己去補充。”我馬上聯想到我們的課堂教學的藝術,覺得教學藝術也和詩一樣,頗有相同之處:教師講課也只能講到七分,其餘的三分應該由學生自己去補充,去創造,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傳統觀念課堂教學不應該講通講透,要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留足學生思考的餘地,讓學生自奮其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我甚至覺得有些課文,教師可以只講五分,滔滔不絕,把教材上和教參上的'知識和盤托出,這本來就是越俎代庖的錯誤之舉,犯了藝術上所說的“直露”的毛病,我們要花的功夫應該是在設計和點撥上面,時而煽情,時而理智地引導總結,因此,我覺得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下來學習主篇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

1、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新課程以“爲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爲基本理念,這意味着我們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將要走出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生產模式”,讓每個學生的個體獲得充分地發展,培養出有個性的人才。這個案例就本着新課程的理念,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遊戲、採訪、學生互相之間設疑解疑,仿寫,賞析音樂等等,它不但豐富了教學手段、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寓教於樂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2、以讀爲本,運用各種朗讀法,欣賞品味文章。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文章的語言比較地生動傳神,也有一些含義比較深刻的話,不可能光靠着語言的傳達給學生,在這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學生多次的朗讀來引導他們自主地欣賞品味這些語言,教師靈活地運用快速閱讀、默讀、齊讀、分角色朗讀來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和其中的內涵,在讀中培養朗讀能力。

3、在實踐中去體驗文章深厚的情感。

課程內容不應該是單一的、理論化、體系化的書本知識,而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如果沒法真實,也可以類比式的仿真體驗,使文化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本案例運用“盲人畫家畫牛頭”的遊戲導入就是爲了讓學生真實地體會到盲人失去視力的痛苦,從而聯繫課文體會到失去聽力的貝多芬,將面臨怎樣的災難。這時候,學生對貝多芬的崇敬之情絕對不會只是浮於表面的,他們對“偉大”這個詞會有新的體會的。

4、賞識學生、全員參與、共同發展

欣賞音樂等活動對於初一學生來說是一大難題,特別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但是正是這給活動的順利進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遭受如此大的打擊與挫折,卻能創作如此震撼人心的驚世名作)效應,強化教學效果。之所以選擇《命運交響曲》,是因爲從古至今,貝多芬這個名字就始終與古典音樂等量齊觀,他的才能和他的堅毅精神以一種獨一無二的音樂方式結合在了一起。特別是這首人人皆知的貝五,即貝多芬第五交響樂,又名“命運”。雖然這交響曲欣賞水平要求極高,我也不是想上成專業的音樂鑑賞課,但是我覺得這麼好的音樂雖然不能決定和改變什麼,但它給人心靈上的震撼卻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怎麼能隨便放過這樣一個好時機?這時,老師就必須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和手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教師始終給予積極性的評價,即使學生的答案不夠準確甚至完全錯誤,教師也會面帶微笑地鼓勵他們,諸如“同學們的回答真是各具特色,都有一定的道理,可真讓老師刮目相看”等等。這樣就能全員參與積極提高。事實上我的學生也真的讓我刮目相看了。

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全員參與討論遊戲等活動,特別是我們班的鬱軍同學,雖然是弱智學生,但他在這樣寬鬆熱烈的氣氛下,也勇敢地表現了自己。

總之,這案例本着新課程新理念的思想,運用多種渠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在遊戲、討論、賞析中得到了自己的真切體驗,作爲新課程標準的實驗老師,我也試着闡釋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希望通過嘗試,可以走出一條可行的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道路。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7

教學目標:

1、學習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描寫、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學習分析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描寫。

3、體驗孫犁小說的風格。

教學重點:

1、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義。

2、學習富於特色的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學習難點:

對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課前準備:

1、給下列加點字詞注音:

(1)蘆(w i)( )(2)冀( )(3)y o( )子(4)寒(j n)( )(5)(l ng)( )角(6)清(shu ng)( )(7)仄( )歪(8)躥( )(9)蓮(p ng)( )(10)絲(r ng)( )(11)穿(su )( )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綱

(2)瘧:瘧( )子 瘧(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詞語積累:

(1)詩情畫意:富有詩和畫的意境。(2)自如:活動或操作不受阻礙。(3)穿梭:像織布的梭子來回活動,形容來往頻繁。(4)膽寒:害怕。(5)陰森:陰沉,害怕。(6)提防:小心防備。(7)尖利:尖銳;銳利。(8)能耐:技能,本領。(9)悠閒:閒適自得。(10)央告:央求。(11)陰慘:陰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體上水往下滴的樣子。(13)轉彎抹角:沿着彎彎曲曲的路走,比喻說話、做事不直截了當。(14)抱怨:心中不滿,數說別人不對;埋怨。(15)歇涼:乘涼。(16)吆喝:大聲喊叫。(17)遮掩:遮蔽,遮蓋。(18)現眼:方言,出醜丟臉的意思。(19)打牙跌嘴:方言,才誇口就出醜丟臉的意思。

3、作者簡介

孫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澱”派代表作家。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主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區從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發表《荷花澱》《蘆花蕩》等作品。新中國成立後,他寫了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散文集《津門小集》,論文集《文學短論》等。孫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結集爲《白洋澱記紀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夠代表其風格的一部作品。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想:本文在教學上將重點抓住人物來進行分析,通過閱讀引導,使學生能夠比較準確的把握老頭子的性格特點,從而進一步掌握人物塑造與分析的方法,在人物分析的同時,對環境描寫,氛圍營造等進行一定程度分析。教學時要牢牢的把握老頭子這一主線。

教學過程:

導入: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爲了保衛祖國,優秀的華夏兒女奮起抵抗,沉重的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黨領導下抗日根據地人民的對敵鬥爭的生活,通過寫主人公夜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和第二天狠狠懲罰敵人、報仇雪恨的故事,讚美了老艄公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英勇機智的革命精神。表現了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敵的愛國主義精神。全篇洋溢着戰鬥的樂觀主義的革命激情,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的真摯的熱愛。

在教學之前,我們首先來複習一下與小說有關的知識:

小說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說的人物是虛構的,是作者把現實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徵加以綜合熔鑄而成的,因此比現實中的原型更爲典型。小說中刻畫人物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有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也可以通過其他人物的反應和態度進行側面描寫等等。小說不僅勾勒人物的輪廓,刻畫其性格的一個或幾個側面,還要在情節的發展中表現人物性格的發展和變化。

(二)情節要素:

小說的情節一般比較完整,往往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有時前面有序幕,後面還有尾聲,能顯示生活中矛盾的發展過程。情節的巧妙安排對於刻畫人物和表現主題有着重要意義。

(三)環境要素:

小說中要具體描寫環境。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兩類。環境描寫是爲交代背景、襯托人物、發展情節、渲染氣氛服務的。自然環境描寫在小說中表現較多,主要是爲了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動,表達人物心情,渲染當時的氣氛。

(講授時可以用《最後一課》爲參考)。

二、分析課文:

(一)整體把握:

1、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頭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2、環境:抗日戰爭中我軍抗日根據地的蘆花蕩。

3、情節:通過寫主人公夜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和第二天狠狠懲罰敵人、報仇雪恨的故事。

4、主旨:讚美了老艄公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英勇機智的革命精神。表現了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敵的愛國主義精神,表明中國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二)把握文章的結構:

主人公是一位擔負着重要交通任務的老艄公,他活動的背景是蘆花蕩。根據文章內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爲兩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敵人發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環境及人物介紹。(1~8段)

這是在敵人炮樓監視下的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只有到深夜,“葦塘裏纔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而白天都躲避炮火去了。由自然環境寫到社會背景。敵人嚴密地監視着葦塘,提防有人給葦塘裏的抗日隊伍送柴米,也提防裏面的隊伍會跑出來。

然後介紹了主人公——負責“裏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幹部”的年近六十歲的老艄公。在簡潔地描寫他的衣着、外貌時,着重點出了他那“尖利明亮”的眼睛——這是他完成任務特別重要的條件之一;介紹他的任務和工作範圍時,特別強調他“不帶一支槍”就能“一切保險”地完成任務。這給故事的曲折發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畫埋下了伏筆。

第二部分從“一天夜裏”至結尾,具體講述故事的過程。這一部分又可分爲三層。

第一層是從“一天夜裏”至“多麼俊的一個孩子呀”,這是故事的開端——護送。

這一層講述老艄公護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老艄公說:“什麼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兩個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邊淘水玩,洗臉、洗頭。這裏埋下伏筆,舀動水的聲音會不會引起敵人的注意呢?

第二層是從“遠遠有一片陰慘的黃色的光”到“有熱鬧哩”,這是故事的發展——受傷。

果然,敵人的探照燈照到了兩個女孩子的臉上,緊接着就是一陣掃射,大女孩子負了傷。老艄公知道後“頓時失去了力量”,表現了他的內疚心情,他覺得沒有完成好任務,而無顏見他人了,萬箭穿胸般痛苦。於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以充滿自信的復仇誓言來安慰女孩們,也安慰自己“受了輕視”的心。

第三層是從“第二天”至文章結尾,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復仇。

這一層講述老艄公元把鬼子引進蘆花蕩的木樁圈裏,讓一隻只復仇的鉤子穿透敵人的腿;他舉起篙“砸着鬼子們的腦袋,像敲打頑固的老玉米一樣”。這場不用槍的戰鬥,充分表現了老艄公巧妙的戰術、高超的本領和機智勇敢、自尊自信、樂觀豪邁的性格。

板書:《蘆花蕩》——孫犁

一:環境:抗日戰爭時期我軍根據地的蘆花蕩

人物:老頭子(年近六十,神出鬼沒)

二:介紹故事

開端:(9 ~ 19段) “護送”

發展:(20~54段) “受傷”

高潮與結局(55~63段):“復仇”

(三)小結課文: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導入:小結上文,轉入新課。

一、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一)分析地一段:

1、第一段主要反映了什麼?

答:抗日戰爭時期敵人對我軍根據地的嚴密封鎖。表現出戰爭的殘酷性。

2、分析下列語句的含義:

(1)“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裏,呆望着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裏,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呆望”能不能改成“遠望”,爲什麼?

答:不可以,呆望表現了敵人拿游擊隊沒有辦法的怯懦心理。反襯了我軍的神勇,同時也表達了對敵人藐視的態度。

(2)“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裏纔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作者抓住“水鳥飛動和唱歌”有什麼深沉的含義?“才”字有什麼表現力?

答:這是自由的生靈,含蓄地表達了人們對自由生活的嚮往,“才”字含蓄地表現了戰爭的殘酷,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纔有。

(3)“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現了葦子頑強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澱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裏頑強生存的姿態,充滿了意志和力量。

(二)分析老頭子形象:

1、在敵人的嚴密封鎖之下,我們的軍隊是否被困死了?從文章裏找出相關的語句。

答:沒有,“半夜以後,小船又飄了回來。”(“飄”字的運用有何巧妙之處,請你簡單的加以分析。(飄這個字眼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小船的輕快,表現老頭子在敵人嚴密的封鎖小神出鬼沒的特點。)

2、文章到此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老頭子,這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大家一起來加以分析:

(1)肖像描寫: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幹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

一方面表現老人常年穿梭在蘆花花蕩裏,辛苦勞作;另一方面也表現了老人爲革命工作後心情愉快,精神矍鑠。

(2)爲什麼要交代老頭子的年紀?

答:一方面更能夠表現老頭子的抗日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據地,從老到小個廣大人民都被髮動起來,投入偉大的抗日戰爭中。(60歲的年紀在今天應該是要安渡晚年,但他卻像青年一樣,充滿活力,無所畏懼,在敵人的嚴密封鎖下,成爲一名出色的交通員。)

★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現在他愛國抗日的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上。

(3)他的工作範圍廣得很:裏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幹部;而且不帶一枝槍。(渲染了老英雄的傳奇色彩。)

(4)他對葦塘裏的負責同志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

語言描寫,表現了老人過於自信的性格特點。

(5)“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一句中,過於一詞能否刪去,爲什麼?文章中的那些情節表現了他這一性格特點?

答:“過於”有非常的意思,老頭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強。另一方面,確實有過頭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傷,跟他過於自信、不夠謹慎是有關係的。小女孩子洗臉,大女孩子還警惕一些,老頭子卻說“不怕,洗一洗吧”,洗臉有響聲。老頭子以爲小火輪上的探照燈照不見他們,事實上探照燈把兩個女孩子的臉照得雪白。這些都是他過於自信以致有點表現。“過於自信和自尊”,是老頭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與過,都由此生髮。

★老頭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現在他的過於自信自尊上。

(6)“每到傍晚,葦塘裏的歌聲還是那麼響,不像是餓獨自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裏飄出來。”這句話說明了什麼?

答:可由歌聲想像戰士的情緒,想像戰士和部隊的方方面面。具體地說,有老英雄不斷送來柴米油鹽,保障有力,給養充足,戰士們身強力壯,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時候,戰士們放聲歌唱起來。歌聲是對敵人的沉重打擊。

二、分析文章的主體部分:

(一)分析第一部分:“護送”

1、這一層講述老艄公護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老艄公說:“什麼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兩個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邊淘水玩,洗臉、洗頭。這裏埋下伏筆,舀動水的聲音會不會引起敵人的注意呢?

(環境描寫:小女孩趴在船邊戲水,使情節有張有弛,時見波瀾)

2、大些的輕聲吆喝她:“看你,這時洗臉幹什麼?什麼時候啊,還這麼愛乾淨!”大女孩爲什麼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臉?

答:現在正要通過敵人的封鎖線,應該提高警惕,避免驚動敵人。

3、你是如何認識大菱和二菱這兩個女兵的?

答:年紀小,天真活潑,又相互關愛,而且還很勇敢。

4、老頭子對小孩子的態度:喜愛。

★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還表現在他具有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上。

(二)分析第二層:“受傷”

果然,敵人的探照燈照到了兩個女孩子的臉上,緊接着就是一陣掃射,大女孩子負了傷。老艄公知道後“頓時失去了力量”,表現了他的內疚心情,他覺得沒有完成好任務,而無顏見他人了,萬箭穿胸般痛苦。於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以充滿自信的復仇誓言來安慰女孩們,也安慰自己“受了輕視”的心。

1、哪些語句可以看出老頭子過於自尊自信的性格?

答:“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

“不怕。他打不着我們!”

2、找出老頭子的動作描寫:

老頭子叫了一聲“趴下”,一抽身就跳進水裏去,踏着水用兩手推着小船前進。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懷裏,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蓋了她。

“誰?”老頭子的身體往上躥了一躥,隨着,那小船很厲害地仄歪了一下。老頭子覺得自己的手腳頓時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幾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動作描寫,真實的表現了老頭子內疚的心情。)

3、大女孩子負了傷,雖說她沒有叫一聲也沒有哼一聲,可是胳膊沒有了力量,再也摟不住那個小的,她翻了下去。

大女孩子微微睜了一下眼,吃力地說:

“我不要緊。快把我們送進葦塘裏去吧!”

(表現出女孩的勇敢。)

4、在大女孩受傷之後,作者是如何來刻畫老頭子的形象的?

(1)老頭子無力地坐下來,船停在那裏。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老頭子嘆了一口氣,停了半天才說:

“我不能送你們進去了。”

(寫月落之後葦塘的颯颯風響,襯托了老艄公沮喪的心情,語言描寫表現老人極度沮喪的心情。從一個側面表現了老人的自尊的性格。)

(2)老頭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說:

“我沒臉見人。”(過於自尊的特點。)

(3)一聲一聲像連珠箭,射穿老頭子的心。他沒法解釋: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爲什麼這一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自己沒兒沒女,這兩個孩子多麼叫人喜愛!自己平日誇下口,這一次帶着掛花的人進去,怎麼張嘴說話?這老臉呀!他叫着大菱說:

“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麼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

(心理描寫,形象的表現了老頭子因爲沒有完成任務而懊喪、內疚、自責的心理。)

(4)兩個孩子全沒有答言,老頭子覺得受了輕視。他說:

“你們不信我的話,我也不和你們說。誰叫我丟人現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們看吧!”(5)老頭子狠狠地說:

“爲什麼不能?我打他們不用槍,那不是我的本事。願意看,明天來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來看吧,有熱鬧哩!”(過於自信的特點)

(神態、語言描寫。表現了老人對敵人充滿了仇恨;也表現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點。)

對於老頭子的刻畫,無論是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還是心理,都充分的體現了老頭子自尊自信的這一核心性格特點。

5、爲什麼要寫“女孩的懷疑”?

答:反襯老頭子的英雄行爲之奇。

(三)小結課文:佈置作業。

思考:如果在護送的過程中,兩個小女孩沒有受傷,第二天老頭子還會不會象文中那樣智鬥日本鬼子。

(考查點 這是一道開放題,旨在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突破點 抓住點出老英雄性格核心的那句話:“過於自信和自尊”來分析、探究。

技巧點 從四個方面分析。一是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損傷了;二是自信和自尊沒有損傷;三是自信受到損傷而自尊沒有損傷;四是自尊受到損傷而自信沒有損傷。

易錯點 容易在思考中走向極端從而超越人物的個性特點。

答案 也可能要顯示自己的本領,這時還會像文中寫的那樣智鬥日本鬼子,也可能因自信和自尊保存完好而暫時沒有激起對日本鬼子的痛恨,不會像文中寫的那樣智鬥日本鬼子。這裏的答案允許多種多樣,只要分析合情合理即可。)

第三課時

(一)導入:簡單探討上節課佈置的作業,轉入新課。

從上節課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這個老頭子是一個非常自尊自信的人,而現在,他護送的人卻受了傷,我們今天繼續來看看老頭子是如何對敵人進行復仇的。

(二)分析新課:復仇部分。

1、幾筆繪出“紅日當天,水面上浮着一層煙氣”,空無人影,渲染出了戰鬥前平靜中的緊張。

2、老頭子的船頭爲什麼要放那一大捆的蓮蓬?

答:爲了引誘鬼子上當。

2、他是如何一步步引誘鬼子上當的,填寫下列表格。

3、“老頭子把船稱來到他們的身邊舉起篙來砸鬼子們的腦袋,像敲頑固的老玉米一樣。”這句話的修辭手法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比喻 形象生動地描寫了老頭子對敵人的無比的恨,他要叫敵人償還血債。

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葦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現了老頭子什麼樣的心理?你能夠寫出老頭子當時的心理活動嗎?

答:怎麼樣,我沒有誇海口吧,小鬼子傷了人,我一定要叫他們付出代價。

6、第62段(倒數第2段)中景物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答:這一段景物描寫,用了一系列形象、優美、富有感染力的詞語。“鮮嫩”“紫色的絲絨”“迎風飄撒”,營造出一幅充滿旺盛的生命力而又高貴典雅的畫面。實際上寓示着以大菱、二菱爲代表的年輕一代光明美好幸福的未來,這是老一輩革命家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因此這一段景物描寫,也是對老頭子英雄行爲的讚美。(寫老艄公眼中所見“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這一筆使老艄公鎮定、樂觀、充滿自信的性格躍然紙上。)

小結景物描寫的特點:在作者的筆下,環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嚴酷的戰鬥也是美的,字裏行境自然地流露出對祖國、對人民的由衷的熱愛,這正是作者獨特風格之所在。

思考:在這個高潮部分,作者並沒有交代老頭子是如何事先設置埋伏的,如果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事先先加以交代,可以嗎?效果如何》

本題開放性,只要能夠言之成理即可。

是在敘事的過程中只寫其然,不寫其所以然,讓讀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傳奇的色彩更加的濃郁。

(三)小結:作者是如何來塑造老頭子的傳奇色彩的?

傳奇是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爲超越尋常的故事。本文作者用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艄公的傳奇色彩。一方面寫條件,敵人的監視封鎖非常嚴密,而老艄公年近六十,身體非常乾瘦,而且又不帶一支槍。另一方面,寫老艄公的精神與業績。精神是那麼悠閒自得,異常自信;業績是使敵人的封鎖全然落空,保證了葦塘裏的隊伍得到充足的給養。這兩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艄公顯得非常了不起,富有傳奇色彩。特別是結尾部分老艄公與鬼子的衝突,尤其表現了這一傳奇性。

文中用女孩的懷疑來反襯老頭子的傳奇色彩。這裏有一段對話描寫,老頭子說“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後來又說“等到天明,你們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卻一再表示懷疑,先是沒有答話,以爲老頭子不過發發狠,說說罷了,再用小女孩的話表懷疑:“你這麼大年紀了,還能打仗?”寫懷疑有襯托作用,顯出了老頭子英雄行爲之奇。

再次,是在敘事的過程中只寫其然,不寫其所以然,讓讀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傳奇的色彩更加的濃郁。文中寫老艄公設好圈套讓鬼子往裏鑽,把鬼子引進蘆花蕩的木樁圈裏。`是從鬼子洗澡寫起,寫老艄公的船圍着鬼子轉圈,其用意是讓鬼子上鉤。果然鬼子被鉤子咬住了,這復仇的鉤子穿透敵人的腿;老艄公舉起篙“砸着鬼子們的腦袋,像敲打頑固的老玉米一樣”。這場不用槍的戰鬥,很富有傳奇色彩:一個乾瘦的老頭,手無寸鐵,孤身一人,卻置十幾個鬼子於死地,可以說是一位傳奇式的英雄。

板書設計:

老頭子:——富有傳奇色彩的老英雄形象。

☆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現在他愛國抗日的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上。

☆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還表現在他具有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上。

☆老頭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現在他的過於自信自尊上。

☆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還表現在他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爲上。

人物塑造方法:

☆強烈反差進行渲染

☆用反襯來進行突出

☆只寫其然,不寫其所以然,讓讀者自行回味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8

教學目的

一、理解說明事物特點的幾種方法。

二、認識說明文中運用準確語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瞭解說明文的基本特徵以及它與記敘文的區別。

教學設想

一、安排二教時。

二、緊緊抓住說明文的基本特徵的主要內容:說明事物特點,闡明事理,介紹知識,理解說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徵博引而出現教學內容多而雜的現象。

三、理解準確用詞的特色。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掌握課文內容,瞭解課文層次,理解總和分的關係。

二、初步瞭解說明文的特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

提問:課前預習,文字上有什麼疑難需要解答嗎?(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如學生無問題,不必多花時間。)

導言。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橋樑專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設計建造了有名的錢塘江大橋,五十年代又參加設計了規模更大的武漢長江大橋。他對石拱橋是這樣評價的:石拱橋是我國傳統橋樑的基本形式之一,趙州橋和盧溝橋是我國千萬座石拱橋中傑出代表之作。這篇說明文《中國石拱橋》就具體地爲我們介紹這兩座著名的大橋以及有關的知識。

二、教讀課文

指名讀課文第一、二、三、四段。提問:預習時,要求製作趙州橋、盧溝橋概況表,讀課文以後,填寫前兩項(位置,歷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樣了?抽查,評價,出示小黑板,根據小黑板所填的前兩項內容,共同訂正。指名讀課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範,引導填寫趙州橋的第三項(結構特點)的內容。分散讀第六段,示範,5;導填寫關於盧溝橋的第三項(結構特點勺的內容。提示:第五、第六段裏,除了介紹兩座石拱橋的結構似外,有哪些關於外形方面的介紹的句子?學生看課文回答,明確:第五段有拱上加橋,美觀,有全橋飲澗;第六段有每個柱頭上惟妙惟腎。提示:這兩段以外,還有哪些?還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紹。結論:由此可見,中國石拱橋本身的特點就是: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而盧溝橋還有它自己與衆不同的情況,範讀第八段,引導理解:盧溝橋的紀念意義和歷史事實。提問:中國石拱橋爲什麼能有光輝的成就呢?它的發展又是怎樣呢?分散讀第九、第十段,然後引導學會抓課文主要內容。第九段介紹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傳統,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紹發展的情況:這段中間四句,用事實證明,全班朗讀解放後,150米四個句子。

小結(指導邊看課文邊在書上的某些段本寫明要點,並在一些句子下邊標單橫線,不要離開課本抄黑板):

1.全文的層次:

(1)介紹石拱橋外形特點(用比喻)。

(2)總述石拱橋特點(不但外形優美,而且結構堅固)。

(3)引用古籍證明我國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並點出將要介紹的事物的具體對象。

(4)分述之一,從歷史、結構、外形的設計者全面介紹趙州橋。

(5)分述之二,全面介紹盧溝橋:具體數字一結構(河堤沖毀,橋卻從沒出過事)一形式(每個柱頭上惟妙惟腎)一讚語(世界上獨一無二勺一景點(盧溝曉月)一特有的紀念意義(在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歷史上)。

(6)總說石拱橋取得成就的原因。

(7)綜述解放後我國石拱橋的成就和橋樑事業的新發展。全文層次分明,合理地採用了總一分一總的寫法。

2.段落的條理:介紹趙州橋,先總寫歷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時間長),結構,外形,設計和施工特點,然後分四點作具體說明,又用評價的句子作結(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這樣,在段落內採用總分總的寫法,就使介紹的內容很有條理地編排出來。由此可見,不論在全文的整體中,還是在段落的局部中,總一分一總能夠使文章的內容編排得很有條理,總一分一總之間的關係,是有內在聯繫的密不可分的結構關係。提示;第九段的寫法,是不是總與分的結構關係呢?回答,明確:這一段是用疑問句開頭,提出問題,然後按主次由人到物作說明,沒有總結的句子。這在表述上也是另一種有總有分的方法。

提問:《中國石拱橋》是說明文,它傳播廠有關石拱橋的哪些知識?試從課文中的一些句子來理解。提示課文句子:

1.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2.《水經注》裏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

3.橋(盧溝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4.大拱的兩肩上,一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擊。5這些石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議論,回答,明確:

1.傳播石拱橋的結構知識。

2.傳播石拱橋的歷史知識。

3.傳播盧溝橋的結構知識。

4.傳播趙州橋的結構知識。5再現盧溝橋形式的優美。

小結:說明文是說明事物的性質、特點,傳播有用的知識的文章。上邊五個句子,就是從結構、外形、歷史各方面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現在先初步瞭解;以後還要進一步探討。

三、佈置作業

思考,上邊舉出的五個句子用的是什麼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與它們相同的表述方法。

複習課文,進一步熟悉內容。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常用的說明方法。

二、說明文的基本特徵;與記敘文的區別。

三、寫說明文要準確運用語言。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

提問:上一節課舉例的五個句子用的是什麼表述方法?回答,明確:1.運用比喻;2.引用古籍;3.用數字;4.解說;5摹寫。(板書)提問:文中還有與這些句子表述方法相同的句子嗎?思考、議論,準備回答。

二、教讀課文

引導:學生思考、議論後,指導根據課文回答。(板書)

1.用數字:第四段,說明趙州橋歷史悠久。第五段,說明趙州橋的外形、規模。第六段,說明盧溝橋的外形、規模。第十段,說明解放後我國橋樑事業和石拱橋的發展。

2引用古籍;第七段,馬可·波羅的遊記,讚美盧溝橋,唐代張罵的《朝野企載》寫盧溝橋的外形。(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張嘉貞的《安濟橋銘》寫橋的設計。

3.比喻:第一段,寫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4.解說;第二段,說明石拱橋的歷史、形式、構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趙州橋洞像一張弓,然後作解說,兩種方法結合,說明設計的效果

加入初二學習小組更多超值免費資料不容錯過!

小結:(一)用數字、引用有關資料、解說、比喻,都是說明文中常用的說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來屬於修辭的範疇,而在說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據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說明介紹的對象,也就約定俗成地作爲說明方法來看待了。解說,是對事物作必要的闡述,也就是闡明事理(如的第二段)。(二)說明方法,還有:判斷,例如,中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等句子。判斷要注意的是必須給人以明確的概念。繪製圖表,能使說明的對象有系統、有條理、一目瞭然(上一節課已實踐過)。比較,例如,第六段中寫永定河水發,來勢很猛,常沖毀河堤,但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這就使人印象鮮明。舉例,例如,在我國的石拱橋中,舉出了趙州橋、盧溝橋,最有代表性。(三)除中運用的說明方法外,還有下定義的方法,待以後有機會再舉例子說明。(四)至於摹寫,只是爲了對事物特徵作直接介紹,使人容易認識,它並不像記敘那樣是爲了給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並不把它作爲。說明方法來看待。(補充板書)總之,靈活、合理地運用各種說明方法,來說明事物的性質、特點、作用,闡明事理,使人們對事物有個明晰、完整的瞭解和認識,達到傳播知識的目的,這就是說明文的特徵。

《中國石拱橋》就是符合說明文特徵的典範。理解說明文的特徵,並用《中國石拱橋》印證,就可以明確,說明文同以記敘、描寫手法爲主的記敘文有着明顯的區別。

提示:說明文要準確說明對象,必須重視語言的運用,要做到恰到好處。例如,第三段中說到旅人橋,用大致、可能,是根據在寫作文時僅僅能佔有的資料,還不可能有更確鑿的證據。如果去掉大約、可能,就變成絕對的結論語氣了。又如,第二段中說石拱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是從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是由外表到內在,由感性到理性來寫的,這就準確地寫出人對事物認識的規律,詞語次序,不可移動。試從文中再找出一些語言運用準確的例子來。學生看課文,議論,準備回答;教師巡迴,瞭解,指導。提問。回答,明確(舉例):第三段,幾乎限制到處都有,既表明石拱橋多;接近於到處都有卻又不是到處都有。第五段,在當時可算,從時間上相對地說,不犯絕對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省、巧、高三個字,不僅用得準,而且用得精,位置決不能變動。

小結:說明文中準確運用詞語,保證了文章內容的嚴密性,達到預期的說明效果。

三、當堂鞏固

指名朗讀。要求;熟悉全文,加深印象。朗讀時,要充分利用課文上的注音,不要脫離課本而板書注音。陡()、墩)等課本上無注音,可作補充。

四、佈置作業

(一)體會下邊各句中加點詞語的作用:

1.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史上出現比較早。

2這座橋建於公元605年左右。

3.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

(二)介紹趙州橋四個特點,第二點同第三點能不能互換?

(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三)積累·聯想的內容,可讓學生自學,互查。

板書設計(一)

趙州橋·盧溝橋概況表

│橋名位置歷史和修建年月結構特點

趙州橋│橫跨在│洨河上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有1300多年。(一)全橋只一個大拱,長374米,橋洞像一張弓(二)大拱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三)大拱由28近拱圄拼成。(四)全橋結構勻稱。

盧溝橋位於永定河上修建於公元1189年到1192年間,至今已有近800年曆史。由11個半圓形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是一座聯拱石橋。

板書設計(二)

說明文中常用的說明方法

1.數字說明(應當正確無誤)

2.引用說明(古今資料,科技書刊)

3.比喻說明

4.解說說明(闡述事理)

5.判斷說明

6.圖表說明

7.比較說明

8.舉例說明(有代表性)

9.定義說明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9

目標

引導學生熱愛語文學科,激發他們的興趣。

一、導語

同學們好!以後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學習語文(自我介紹)。如果同學們在學習上有什麼疑難問題,或者在生活中有什麼困惑,我都願意和同學們交流、探討,我希望能成爲同學們的良師益友。今天是新學期的第一課。我主要是和同學們一起來探討怎樣學習語文。

初二的同學們,已經進入了知識和能力大幅度提升的關鍵時刻--因爲在初中階段,它的大部分教學內容都是在二年級進行的,我真誠地希望每一名同學都明白這一點,珍惜時間,充分利用。在初一至初二平穩過渡的基礎上,爲自己在新學期制定新計劃、新目標。尤其,語文的學習,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想要一蹴而就幾乎是不可能的,需要同學們有明確的目標,並鍥而不捨地去達成。

二、師生交流

1、師:同學們經過從小學到初一的語文學習,對這一學科應該比較瞭解。

哪些同學對語文學習興趣濃厚?說說你感興趣的方面。

哪些同學覺得自己學習語文比較吃力?在哪些方面不夠得心應手?

2、通過師生交流可以把語文學習概括爲兩大方面:⑴閱讀(現代文、古文詩詞)⑵寫作

3、教師簡單講述二者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從而對學生提出學習要求:

①.廣泛而大量的閱讀。

②.有所取捨的精讀。

③.美文、詩詞的背誦。

④.定期整理讀書筆記、摘抄。

⑤.通過日記或週記記錄生活點滴,作爲寫作素材。

⑥.與優秀範文進行比較,突破自己的寫作瓶頸。

三、講故事激勵

①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衆生吧,帶我一段如何?” 觀音說:“我在雨裏,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爲有傘;你被雨淋,因爲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裏求觀音。走進廟裏,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這人問:“你是觀音嗎?” 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 這人又問:“那你爲何還拜自己?”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問題,不要總是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記住:成功者自救,我們只能自己救自己。)

②一位農民朋友曾給我講述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

那天,我拖着沉甸甸的板車疲憊地來到了山腳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長長的上坡路,我不禁畏而卻步。心想,今天靠自己一個人絕對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幫一把才行正在爲難之際,正巧過來了一個熱心的路人。他看出了我的窘境,對我說:“沒關係,我來幫你。”說着,便利落地捲起袖子,拉開一副推車的架勢。於是,我就咬緊牙使勁地拉車。在熱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勁聲中,我們終於將車拉到了坡頂。當我感謝熱心人的鼎力相助時,沒想到他卻說:“你用不着感謝我。這兩天我的腰扭傷了,根本就不能用勁。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將這趟車拉上去,全靠的是你自己。”

“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生之路並非一馬平川,並非無須費勁就能輕鬆前行。許多時候,正是由於我們放棄了努力,便白白地錯失了成功的良機。結果便是半途而廢,無功而返。(成功在於堅持,這是一個並不神祕的祕訣。)

③父子兩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麼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後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要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

四、如何學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

1.你聽說過什麼辦法?你認爲哪些比較可行?(自由發言,小組討論,請另一人發言。也要先報姓名。)

2.老師總結:課堂內外須做到“六要四多”

課內①要認真預習、聽課、作業、複習

②要積極思考並努力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③要養成記好筆記的習慣

④要把字寫得工整美觀、筆劃清楚,萬不可潦草

⑤要把話說得清楚、明白、響亮

⑥要把作文寫得新穎、生動、流暢

課外①多閱讀文章、報刊、文學作品

②多寫日記、週記、心得體會

3.語文學習的具體要求

㈠、做好課文的預習:

①.標好自然段序號後讀課文一遍,利用註釋或工具書讀準字音,在預習本上抄生字詞,給生字注音、生詞解釋一遍,詞語抄三遍。預習本第一行寫課題,第二行開始寫內容,抄生字詞要標序號,預習作業題要寫題號、抄好題目,空好位置作答。次日老師(小組長)課堂檢查或者上交。

②.再讀課文,完成預習作業。

試着瞭解作者寫了哪些內容,然後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麼,文章的主要觀點是什麼,最後總結出文章的寫作技巧是什麼,語言運用特點是什麼;文章值得借鑑的是什麼,讀後受到的啓發有哪些,文章有什麼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如果是名家名篇,還需要查找資料瞭解作者情況及文章誕生的背景等。書上留下讀過的痕跡。

③.三讀課文,試着用有聲的語言表達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緒。特別是抒情性強的作品,如詩歌、抒情散文等,吟誦得好,就學好了一大半。

㈡、有目的的認真聽好課,做好筆記。爭取課堂多發言,積極參加討論,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問的地方先做好記號,等合適的時機再問。

禁止一切違反課堂紀律的舉動!

㈢、按時的、保質保量完成作業。及時掌握好字詞,每篇課文字詞上完後的第二天準備好聽寫,字詞聽寫不能有錯,(古詩文默寫也不允許有錯),有錯誤,及時訂正,每個寫十遍。不合格的重做重聽。書上課後作業的,做在書上。練習冊或者週報按要求完成,不能有空着不做的,一經發現,將此題抄寫20遍。

㈣、其他事項:

1. 隨堂作文,45分鐘完成。寫在作文本上。

2.做個隨筆集、摘抄集,給它取個名字,自己也可以配點畫。老師有安排則按老師要求做,如果沒有就每週隨筆1篇,思想健康,內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數最少300字。

3.按要求做好名著閱讀。

4.每人每天練習一篇鋼筆字。

5.背誦默寫每個人都要過關,先找組長背,老師抽查,然後默寫鞏固。

6.關於早讀: (自由背誦古詩詞/朗讀訓練) 、檢查(古詩詞背誦/默寫)、訂正

五、如何學語文

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同學們,你如果你現在暫時對語文,並不感興趣,沒關係,你可以從“0”開始。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一個纔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就是如此容易。

但是,每位同學都要堅定學好語文的信念和決心,絲毫不能動搖。我強調三點。一是你們都能學好語文,這不是信口開河。我批改過你們的試卷,有一部分基礎很不錯,相對差一點的,也很有潛力。二是你們要充分相信我。同時,我還要特別提醒和告戒大家,語文學科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永無止境,要對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

學習語文沒有捷徑,但絕對是要講方法的。《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們的學習之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則又給我們敲響“學”“思”結合的警鐘。“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許多的名人對學習做出了總結,我們不妨一試方法因人而異,但原則是需遵循的。古人講:工夫在詩外,很適合現在語文學習的現狀。綜觀近幾年來的中考,我們不難發現,要從課本中尋找到中考試卷的標準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這也就是說,學習語文要靈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爲參照,舉一反三,活學活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指寫文章的最佳狀態,引用到這裏就是指學習語文的感覺,只要有了這種感覺,你的語文水平也就真出來了。學習語文的方法還很多,此處我不多講,在今後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還有更多的機會一起探討,就此打住。

中途換了一個老師,講課風格也換了,同學怎麼也要有個適應的過程的。我雖然談不上是個優秀老師,但自認是個善解人意認真負責的老師。準備好了,我熱愛的課堂,我回來了!

六、結束語

希望大家都能證明自己是真誠、善良、懂事,並且勤奮學習的人,也希望你們用信心作槳,用堅持作帆,駕駛着知識的小舟,在老師的引導下到達成功的彼岸。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10

教學指導思想:

1、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和交流。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示才華。

3、教學過程中體現全員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

教學目標:

1、<自主>自讀感知課文,獨立完成[信客檔案]的填寫。

2、<合作、探究>分組合作進行探討問題、畫信客肖像、寫詩等活動,鍛鍊學生髮散性思維。

3、<課外拓展>啓發學生嘗試撰寫“鄉村郵政史”。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中<合作、探究>部分。

教學準備:

1、與學生溝通、佈置預習。

2、設計本課課件。

教學過程:

一、暖身活動:師生互相提問。

二、導入

請學生依據課前所準備的資料介紹作者餘秋雨。

三、整體感知

(一)請學生在自學基礎上談談〈信客〉一文的內容,讓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二)速讀課文後,完成以下內容的填寫

[信客檔案]

性別年齡適合人羣(指性格)

信客是一種什麼職業(一句話描述)

信客的職業道德(關鍵詞)職業準備

信客的職業特長(從文中找相關信息)

信客的作用(重要性)

(三)畫信客的肖像畫

設想:本文篇幅較長,可以挖掘的東西很多。設計[信客檔案]旨在從信客這一職業角度出發,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面上的瞭解,爲下面的問題能深入研討作準備。

四、獨特感悟

在預習的過程中,不少同學有這樣的疑惑,信客爲他人付出了很多(文章作了很多描寫),自己卻落得遭人誤

解,窮愁潦倒,按現代某些價值觀衡量,似乎很不划算。是不是當時的人們都在想着做信客?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信客?所以我們有必要討論一下。

(一)問題研討(提示:在課文中找相關信息來說明)

1、文中青年信客讓別人得到了什麼?

2、青年信客是否也有所得?如果有,他又得到了些什麼?

(二)根據你的理解,爲信客寫一首詩(一段也可)。

(三)引導學生得出:助人自助的一生纔是充實的一生。

設想:這一環節旨在對課文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對文章主題作多角度探索,並以正確的人生觀引導學生。

五、課外拓展:撰寫鄉村郵政史

本課小結:在鄉村和城市間踽踽獨行的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大半輩子的風塵苦旅,他是外出謀生者與家鄉聯繫的紐帶。

反思:你能通過觀察我的教學,給我一些下述問題的信息嗎?

1、有百分之多少的課堂時間用於教師講話,有多大比例的時間學生在講?

2、在討論中有多少學生在發言,男生多於女生嗎?

3、我說話的語調是交談的語調,還是盛氣凌人的講授方式?

4、你認爲我對學生們的評論是否恰當?

5、你看到可能有助於我解決問題的其他事情嗎?

6、請給我一些幫助我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建議。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⑴積累“肅穆、荒謬、健忘”等詞語,理解其詞義並用詞造句。

⑵瞭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特徵。

⑶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整體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四個部分的內在聯繫,理清文章敘事脈絡。

⑵把握引文與正文的聯繫,力求從主要方面把握課文內容,學習如何快速準確全面地理解文意的方法。

⑶揣摩文中意味深長的語句,領會語言的深層含義,增強語感,提高理解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文章控訴法西斯罪行,並向全人類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戰爭。學習本文,讓學生銘記歷史,正視現實,呼喚和平,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把握引文與正文的四個部分之間聯繫,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精讀課文,揣摩含義豐富的語句,領會語句的深層含義。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探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親愛的爸爸媽媽”這句話,這種稱呼一般會出現哪裏?出現在什麼情況下?從中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由學生們快速閱讀全文,學生給課文各部分取上小標題。

(一)來到紀念地

(二)看紀念演出

(三)參加座談會

(四)參觀紀念館

三、問題探究

1。由學生齊讀引文,圍繞薩特在引言中說他的記憶是“沉重”的,但有時“美麗”的,這句話展開問題。同時明確關鍵詞爲“沉重”“美麗”

問題1:爲什麼說是“沉重”的,但有時“美麗”的?從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麗”的詞語或句子來。

“沉重”:在那場悲劇中,克拉庫耶伐次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墳墓,埋葬了7000個被殘殺的人,其中還有300個孩子。這是一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是沉重的歷史回憶。

景物描寫:使人感到沉重。“氣氛。苦雨。天昏。地暗。”是寫天氣,也是寫心情。景物描寫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們在紀念地的悲痛心情。

語言描寫:“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內,全殺光了!屍首染紅了三百五十多英畝土地。”突出了屠殺的殘酷和悲慘。

神態描寫:兩位老人“頭髮斑白,臉色肅穆,定定望着籠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彷彿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倖存者和地下長眠的死者在這一刻是相通的。

“美麗”:面對這場大屠殺,塞爾維亞人表現出“整個民族的英勇”,又是美麗的。

場面描寫——人們的抗爭是美麗的:如有一位老師,納粹要他合作,他說:‘開槍吧!我給孩子們上最後一課!’”表現出塞爾維亞人的英勇。

紀念的人羣是美麗的:“人已滿山滿谷。……站在47年前300個孩只發出最後一聲呼喚的地方:‘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們對生的渴望是美麗的。

在雨中的朗誦和合唱是美麗的:人們用詩和音樂來表達塞爾維亞人對暴力的反抗和自由的執著。通過歌唱孩子的可愛和希望,反襯敵人的殘暴兇狠。

西德作家的發言表達了整個民族的反省是美麗的。

遇難者的遺言中可以看到他們對親人的愛,對生命的渴望和留戀,這份愛是美麗的。

問題2:對照歷史上發生的事情,現在的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呢?

分析: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作者強調不能忘記歷史,只有記住歷史,吸取歷史教訓,才能保證世間永遠不再有戰爭和屠殺。)

問題3:面對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態度、表現有何不同?

分析:西德作家:真誠的懺悔,充滿犯罪感;(“許多人走過去和他握手”)

日本人:自私的狡辯,企圖開脫罪責。(安格爾的反駁;稱其“日本人”,而非“作家”——鄙棄)

意在告訴人們,至今還有人不願正視歷史,還在爲侵略辯護,這潛伏着新的危險。

四、總結

這確實是一個沉重而美麗的記憶。我們崇敬塞爾維亞人的英勇,認同他們的歷史觀,讓我們用良知、用正義和着作家的心聲一同呼籲:永遠不要再有戰爭和屠殺了!

五、拓展與作業

1、在正文中中,有一個很好的機會,聶華苓爲什麼不反駁那個日本人?如果是你在場,你會對日本作家說什麼?又會對明赫白說什麼?

板書設計

親愛的爸爸媽媽

引文正文

↓↓

沉重法西斯的殘酷

美麗塞爾維亞民族的英勇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詞語,掌握“遺骸、褶皺、劫難、追溯”等詞的讀音,理解“劫難、緻密、追溯、天衣無縫”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⑵瞭解“板塊構造”“大滅絕”“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等科學概念。

⑶瞭解兩篇文章作者的思維方式。

2、能力目標:

⑴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把握兩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體會作者思維的開放性與周密性。

⑵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⑶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

3、德育目標:

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學生努力學習,不囿於成說,敢於創新,善於創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

【教學重點】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學習作者善於聯繫,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教學方法】

1、比較閱讀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揣摩語言,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看問題,獲得新知、真知。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在距今約2、3億年前~65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種奇異的爬行動物。它們與現代的蜥蜴有許多相似之處,如身體表面覆蓋着有鱗片的皮膚。它們的後代是由卵孵化出來的等等。在這漫長的1、65億年間,它們成爲了整個地球的主宰。它們經歷了氣候較爲溫暖的三迭紀,食物豐富的侏羅紀,充滿了生存恐懼的白堊紀,它們作爲過去的生物,人們給了它們一個名字──恐龍。

6500萬年前,白堊紀的一個早晨,草食性恐龍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轟”的一聲巨響, 一場天翻地覆的大爆炸發生了,從此恐龍便慢慢地減少,直至最後滅絕。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麼呢?讓我們帶着問題走進阿西莫夫筆下的科普世界去尋求答案吧。

設計(二):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謎。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現意味着什麼?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麼?阿西莫夫的兩篇短文對此分別做了回答。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朗讀課文。

教師檢查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

1、辨音:

遺骸褶皺劫難追溯

2、釋義:

遺骸褶皺劫難

緻密追溯天衣無縫

選四名同學回答,

明確:

⑴hái zhě nànsù

⑵遺骸:遺骨(遺留的殘骨)。

褶皺:由於地殼運動,岩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劫難:災難、災禍。

緻密:細緻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比喻事物沒有一點破綻。

2、從課文註解得知,這兩篇短文在原書中編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學新疆域》章節裏,請問這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麼聯繫?

學生談自己閱讀的初步印象。

明確: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兩文都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觀點,兩文都運用科學發現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

三、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多媒體顯示:

教師要求學生精讀課文,填寫上表。

學生自讀課文,然後小組內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個個參與。教師巡視各組,掌握討論情況,隨時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然後選交流成功的兩個小組介紹閱讀成果。

明確:

1、《恐龍無處不在》,說明對象爲“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或“板塊構造”理論。說明角度爲:通過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明“板塊構造”理論。文章的思路簡述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爲第1段,這兩句話是全篇行文的邏輯基礎。第二部分爲2~7段,介紹恐龍無處不在是大陸在漂移。2、3段介紹南極和地球其他大陸上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佈於世界各地”;4、5段寫這一發現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沒有把思維定格在恐龍本身研究上,而是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繫起來”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獲,“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第三部分爲8~12段,簡明介紹板塊學說,並說明每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爲13~15段,再次聚焦南極恐龍和其他生物,確證這一推斷的正確性。總之,全文從現象到本質,逐層推進,表現了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

2、《被壓扁的沙子》,說明對象爲“恐龍的滅絕”,說明角度爲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文章的寫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爲第1段,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爲2~6段,探討恐龍大滅絕,介紹兩種學說“撞擊說”和“火山說”,揭示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意義。第三部分爲7~11段,解釋斯石英的成因,重點說明其性質,爲排除“火山說”提供科學依據。第四部分爲12~17段,依據科學理論,進一步斷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運動,從而得出結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

教師總結:兩文都體現了作者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學發現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戶,我們不禁爲作者道好稱奇,科學需要激,需要創新!

四、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多媒體顯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

3、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願意這樣做呢?

教師提示: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五句話,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明確: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號裏。

教師點撥: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裏的補充說明文字。請同學們結合具體語境,說說它們各自的作用。

學生明確:

1、如果抽象地說現代兩棲動物,不加以舉例,讀者可能一時想不起是指哪些動物。現代兩棲動物很多,舉“青蛙”和“蟾蜍”,是因爲它們“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極生存,猶如當年恐龍不能適應南極的生態氣候一樣,因爲它們同屬兩棲動物。

2、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即南美洲與非洲海岸線驚人的吻合。

3、這一句看起來有調侃的意味,但並非無稽之談。星體撞擊地球雖然極爲罕見,但在地球的歷史上確實發生過。作者作這樣的假設,意在強調天文學研究的現實意義。

4、這是對“二氧化硅”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強調只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雜質。

5、這一句話是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爲普通的碳類比斯石英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爲普通的沙子。也許沒有人會在意斯石英的還原問題,但沒有人會願意把金剛石變爲碳,因爲金剛石太名貴了。作者隨筆幽默了一下,表現了作者思維的活躍。

教師總結:這些補充說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學概念爲平易的介紹,化嚴密的科學論證爲幽默詼諧的類比說明,表現了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同學們應在今後的說明文寫作中學習借鑑。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13

教學目標:

1. 讀懂讀通文章,積累一些文言詞句。

2. 整體把握文章,學習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

3. 品讀賞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 材 分 析概述:

重點:難點讀懂讀通文章,積累一些文言。作者映襯手法天衣無縫的運用。

教具:投影儀

教學法:設計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1. 導入新課。

詩仙在《將進酒》中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中國有句俗語叫“水到東海不回頭。”可錢塘江的水則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從東海回趟孃家,她回來時,氣勢非凡,真是天下最雄偉壯觀的景象,從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爲快。

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有文獻記載的就有兩千多年,爲宋朝時最盛。現在觀潮在浙江海寧,但在宋代,觀潮勝地卻在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都要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表演,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

2. 認讀。

(1) 讀準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綺( ) 溢( )

(2) 讀懂詞義。

①同義詞釋義聯讀。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溼( ) 雖: 雖席地不容閒也( )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髮紋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 既而漸進( ) 既而兒醒( )

②生詞釋義點讀。

珠翠羅綺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爾黃煙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遠出海門 ________________

③通讀句子,指出其修辭方法。

A.出沒於鯨波萬仞中 ( ) B、海涌銀爲郭,江橫玉繫腰( )

3. 研讀。

(1) 本文作者採用分鏡頭攝影的筆法,分別寫了漲潮、水戰、弄潮、觀潮的盛況。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塊,將文章分爲兩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從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的角度,可將文章分爲兩層,第1——3段正面描寫,第4段側面烘托。

(2)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馬衆側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壯美。

4. 賞讀。

(1) 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機雄豪。

寫漲潮,由遠而近,順勢而下,挽狂瀾於筆端。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寫盡了大海的威儀和氣派。對潮水從形、色、聲、勢四個角度進行描繪,如:“僅如銀線”寫其形;“玉城雪嶺”狀其色;“大聲如雷霆”描其聲;“際天而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繪其勢。

(2) 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和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屢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任務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寫參演船艙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陣勢變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演練技藝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雙方習戰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寫"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點探究。

(1)《觀潮》第一句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點撥: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寫對象,點明瞭題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說集全文要義於首句。

(2)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色、繪形、繪勢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點撥: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潮來之狀,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作者由遠而近寫“潮來之狀”,“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筆,作者生動地描寫了南宋水軍演習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讓觀衆大開眼界。“披髮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於鯨波萬仞”寫弄潮兒的矯健;“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寫弄潮兒的絕技超凡。最能表現“觀潮之盛”的語句是“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以“十餘里”的路途之長表現觀潮場面之大,盛況空前;以“車馬塞途”寫看客之多;以“雖席地不容閒也”寫觀潮人擁擠之極。

(3)渲染,烘托和對比是作者在文中所運用的三種寫作方法,請各找出一個例句, 說說它的作用。

點撥:“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機雄豪。”是渲染錢塘江大潮的“偉觀”,增強了藝術效果。烘托又稱“襯托”,“映襯”,如“飲食百物皆倍穹於常時”是烘托觀潮人極多和觀潮盛況。“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是對比,突出了吳中健兒弄潮表演技藝超凡。

(4)試從課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當的詞語,說說它們的妙處。

點撥:“吞天沃日”動詞“吞”“沃”極有氣勢。“倏爾”一詞表現了水軍動作神速。動詞“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的連用,寫出了弄潮兒生龍活虎般的形象特點,表現了動態美。“雖席地不容閒也”的“也”是用來加強肯定語氣的助詞,強調觀潮的人特別多。

6.背讀。

[課堂練習]

1、 讀,背。

2、課後習題。

[板書設計]

觀潮

周密

漲潮 (狀) 情

水戰 (威) 景

弄潮 (技) 交

觀潮 (盛) 融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14

教材分析:

《三峽》節選自《水經注·江水》。《水經注》作爲一部爲《水經》作注的地理專著,其重點是“水”以及與“水”緊密相關之處,這是它與其他山水遊記重要區別。本文中,作者首先乾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峽峯巒重疊的景觀,再用或濃烈或淡雅的筆調,凝鍊生動地描繪了江水四季的變化以及與之相伴的萬千氣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麗,秋季的空靈肅殺。不過,無論寫什麼季節的江水,又都與三峽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山的特點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至於三峽的其他景觀作者均未觸及。所以,《三峽》是一篇以“山”爲首,以“水”爲綱,描述流經三峽的長江之水四季變化及其所帶來的沿江壯麗景色的遊記散文。

教學設想:

1、運用圖書館、網絡媒介等。讓學生自己來查找所需的資料,培養學生利用資料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

2、運用多媒體教學。以形象的影像吸引學生,使學生產生興趣,積極自主地探尋知識。在視聽想象中,鍛鍊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3、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在練習中模仿運用。

教學目標:

1、利用書中註釋和工具書自主掌握生字,學會翻譯,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反覆朗讀中形成初步的語感,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進而達到快樂背誦的目的。

3、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

4、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生字,學會翻譯,理解課文。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達到背誦的目的。

教學難點:

1、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

2、通過反覆朗讀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豐富文學素養,進而產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預習:

①查找有關三峽的知識、圖片等。

②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初步翻譯全文。

③朗讀課文。

2、教師準備資料:

①《話說長江》中關於三峽的影片剪輯。

②“告別三峽”文化專題的圖片、繪畫等。

③輔助教學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式:

啓發討論、互動合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多媒體屏幕:一幅兩岸高山,中間流水的三峽圖)

1、由三峽的“峽”字破題導入課文:峽是什麼意思?注意它的偏旁和字義。(兩山夾水的地方)

2、進一步引導學生:如果要表現三峽,一定要抓住什麼景物來表現呢?(山、水)

(二)觀看《話說長江》中有關三峽的一段錄像,請學生用畫筆把三峽最美的景畫出來或用自己的話把它描述下來,特別是畫出或寫出山和水的特點。

(三)同學分組討論評價,選出最佳“三峽小畫家”和“三峽小作家”。用多媒體展示他們的作品,並請獲獎者和小評委們分別陳述自己的觀點和依據。特別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突出了三峽山水的什麼特點。

(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基礎學習。(多媒體內容隨具體情況而定)

1、其實,遠在北魏的時候,有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就曾經描述過三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學習,看他是怎樣寫三峽的。

2、學生看註釋,主動獲取有關酈道元、《水經注》的知識。

3、檢查預習情況:闕嶂曦襄溯湍……並找一找這些詞在哪些句子裏,說說含義。同桌之間可交流討論,共同解決。

4、聽錄音,指導學生朗讀,從整體把握課文。(可單個讀,可分男女生讀,可整體朗讀)

劃分句間停頓點撥:第1自然段: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第2自然段: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第3自然段: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清/榮/峻/茂

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五、課後練習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初步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一)疏通文意。(多媒體顯示疑難字句)

分小組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後教師點撥引導,集體解決疑難字句。

(二)出示思考題,請同學思考、討論完成,做好圈點勾畫。(多媒體顯示思考題)

1、閱讀課文,找出具體描寫三峽山和水的語句來,分別做好記號。

2、在描寫三峽山的語句中,找出關鍵字詞來說明三峽山的特點。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麼順序來描寫三峽水的?每個季節的水有什麼特徵?找出關鍵字詞用“”表示。

(三)根據以上問題分析課文,達到背誦目的。(多媒體板書)

1、請學生朗讀有關山的語句,找出關鍵字詞說明山的特點。

關鍵字詞:連、無闕、重疊、隱蔽。

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

2、根據以上特點,結合關鍵字詞來背誦山的語句。

3、請學生朗讀有關水的語句,說出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順序:

①季節順序:夏、春冬、秋;

②根據水由旺到枯的變化過程

4、請學生找出關鍵字詞說明每個季節水的特點。

(1)夏季:

關鍵字詞:襄、阻絕、朝發暮到、乘奔御風

特點:水勢浩大、流速迅猛(層層鋪展)――險

(2)春冬:

關鍵字詞:素、綠、清、影;清榮峻茂

特點:水退潭清、風景秀麗(動靜結合)――趣

(3)秋季:

關鍵字詞:寒、肅、悽、哀

特點:水枯氣寒、猿鳴淒涼(側面描寫)――悲

指導學生注意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

5、根據以上特點,結合關鍵字詞來背誦水的語句。

6、給學生一定時間,獨立溫習背誦全文,最後齊背。

(四)結合自己的作品,談談對本文的感受,然後試着模仿或修改自己的作品。

可引導學生從語言運用、材料安排、結構佈局等方面分析。

①本文語言精練,僅用百餘字,卻寫出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諸多氣象。

②語言富有表現力,情景交融,三峽的千姿百態盡在眼前。

③描寫順序先大後小、先總後分,層次分明。

④選取極有特徵的事物,寥寥幾筆,使讀者身臨其境。

⑤各個部分,各有側重,互相映襯,互相補充。

⑥筆法多變,有正面描寫、側面烘托,有粗線勾勒、工筆刻畫,有全景鳥瞰、特寫鏡頭等等。

學生可各抒己見,只要有理有據,都值得鼓勵。如學生回答不到位,可由教師補充講述。

學生模仿、修改後的作品,教師要及時關注、指正、鼓勵。

(五)拓展思路,展示學生收集到的資料,特別是有關三峽的古今詩詞、歌謠以及三峽工程,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課後練習。

1、背誦課文,摘抄精彩詞句。

2、補充閱讀劉白羽的《長江三峽》和餘秋雨的《三峽》,比較三者之間的異同。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說出故宮博物院的大致佈局和結構特點,可以運用總分結合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的寫作思路,體會重點突出,詳略的得當的寫作方法,形成描寫複雜事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學生獲得對祖國傳統建築藝術的自豪感,學生的審美情趣得到提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說出故宮的佈局特點和行文思路。

教學難點:掌握事物說明文空間順序的寫作特點,並體會故宮的建築美。

 三、教學方法

遊覽參觀法、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播放故宮博物院的視頻資料,激發學生的興趣,聯繫學生平時在影視作品中對故宮的印象,增強本課的帶入感。

(二)整體感知

通讀全文,提問引導:

1.文中是首先寫了故宮哪些宮殿呢?

2.這幾座宮殿的順序是怎樣的?

伴隨這兩個問題的引導學生再次回到文本,找出文章描寫宮殿的句子,從中發現文章的書寫順序:“中軸線”“南向北”。

(三)深入研讀

在大致瞭解故宮的基礎上,教師將學生分爲三個小組,每組選出一個“導遊”帶我們去看看故宮爲大家講解課文中提到的這些宮殿,通過這個環節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故宮結構,同時很好的鍛鍊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1.教師繼續引導發問:“如果你去故宮你會選擇那些宮殿去參觀呢?”

明確:太和殿。

2.大家爲什麼想去這個地方參觀呢?

明確:發現文中主要寫的事物。引出詳略得當的寫法。在描寫這樣一個複雜事物的時候,如果面面俱到那麼肯定是無法寫出亮點來抓住讀者眼球的。體現了作者在寫作時的重點突出。板書:詳略得當。

3.範讀:

(1)“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

(2)“從龍口裏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着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着下面的寶座。”

3.引導學生理解文意,體會作者此時是站在什麼角度去寫故宮的呢?

明確:作者是在遠處和近處去描寫的。

教師總結概括:作者是站在遠處整體的總寫,從近處上詳細的分寫,將事物的整體和局部充分的展示於讀者的面前。板書:總分結合。

(四)拓展延伸

作者借登臨景山俯瞰故宮全景,對上文的具體分說作綜合總括,再次突出這個建築羣佈局的和諧統一,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景山上會看到哪些景象並談談你的感受。

(五)小結作業

以“我與故宮”爲主題收集自己感興趣的故事,利用學到的“總分結合”的手法說出來或者寫出來,字數不限。例如:故宮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築藝術的瑰寶,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1987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故宮博物院》課堂練習及答案

1、下列畫線的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

A、矗立(chù) 琉璃(liú)

B、湛藍(zhàn) 藻井(zǎo)

C、擊磬(qìng) 金鑾殿(luán)

D、蟠龍(pán) 中軸線(chóu)

2、解釋畫線的字:

矗立: 。

湛藍: 。

肅穆: 。

蟠龍: 。

3、依課文填空:

⑴ 故宮博物院,坐落在 ,是我國現存的 、 的古代宮殿建築羣,有 年曆史了。這是 兩代的皇宮,當時叫 。

⑵ 可看作一篇 ,採用的說明順序是 。作者的參觀路線基本上是由 到 的中軸線。

4、指出下列句子所採用的說明方法:

⑴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紫禁城。現在人們叫它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 )

⑵ 宮城呈長方形,佔地72萬平方米。( )

⑶ 彎彎的金水河像一條玉帶橫貫東西。( )

參考答案:

1、下列畫線的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B(藻zǎo)

2、解釋畫線的字:

直立、高聳 深 恭敬 蟠曲

3、依課文填空:

⑴ 北京的中心 最大 最完整 五百多 明清 紫禁城

⑵ 解說詞 空間順序 南 北

4、指出下列句子所採用的說明方法:

作詮釋 列數字 打比方

《故宮博物院》教學反思

本節課成功之處在於:在文本探究中,不斷質疑爲什麼採用這種說明順序,怎樣採用這種順序。學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須根據說對象來確定最合適的說明順序。在空間順序說明時注意確定立足點和準確的方位詞。在有了清晰的認識之後,進行說話訓練,學生比較容易學會。在確定探究方向時,注意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充分走進文本之後,思維活躍,主動質疑,老師整合問題,確定有價值的探究問題。

不足之處:文章5—8節是課文重點,沒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體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學生對爲什麼把太和殿作爲重點介紹,由於課前學生資料查閱不夠,閱讀文本不夠深入,討論之後依然沒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學生在說話訓中立足點過渡不自然,沒有準確使用方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