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八年級語文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八年級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八年級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八年級語文教案

教學設想

1.瞭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況。

2.理解詩歌和內容,特別是其中的重點字詞。

3.理解作品中千古傳誦句子的哲理。

4.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簡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參(715—770),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他是唐代“邊塞詩派”的著名詩人。他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岑參早年的詩以風華綺麗見長。由於後來歷參戎幕,往來邊陲,風格爲之大變。其詩洋溢着積極樂觀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歸京”點明本詩是雪中送別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體寫出了西北風雪的奇寒,抒發了雪中送客的深摯友情及因友返京而產生的悵惘之情。

三、聽錄音,或聽教師範讀全詩。

四、邊讀邊分析

詩起首四句寫野外雪景。“北風捲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寫邊塞風狂雪早。“卷”“折”從正面、側面描寫狂風怒號,遍地肅殺的景象。“即”寫作驚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此爲千古傳誦的詠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讀之眼前立刻浮現一幅春風送暖,梨花盛開的美景。

五、總結本課內容

六、佈置作業

背誦本詩

第二課時

上課時間:總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默寫名句

三、繼續分析課文

接下來四句寫室內苦寒。“散人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由帳外轉入帳內,點點雪花飄落進來,浸溼羅幕;穿着狐裘蓋着錦衾也不覺暖,奇寒難忍。而將軍都護這樣的勇猛邊將,也是“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着”,手凍僵了連弓也拉不開,鐵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去慘淡萬里凝。”這兩句轉寫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蓋,縱橫交錯,擡望天空,陰雲密佈。“愁”“慘”爲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

以上描繪了“瀚海雪景圖”,熱愛邊塞風光,頌揚將士意志的感情融於其中。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描寫餞別的情景。此句扣題,連舉三種樂器,運用借代方式,寫出送別宴上的熱鬧情景。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轅

門。茫茫雪原中一杆紅旗,奇異而美麗的畫面。天氣奇寒,勁吹的北風翻不動墜有厚重冰凌的紅旗,更顯出一個“寒”字來。

最後四句寫分手的情景。“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依依不捨。路遙遠,風雪猛,難行走,惜別、擔憂之意交織於胸。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望不見遠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馬蹄足跡。結尾兩句,寓情於景,言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詩的後半部分描繪的是“風雪送客圖”。

四、 小結

這首詠雪送別詩,前十句從不同側面寫雪,後八句寫送別。雪景襯托送別,送別中又描寫雪景。詩在詠雪景的同時表現了雪中送友的真摯情誼,還傳達出詩人獨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鮮明壯偉,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五、完成課後作業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譯文

原文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甲冷難着。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譯文

北風席捲大地,白草被颳得折斷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千樹萬樹潔白的梨花鬥豔盛開。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溼了羅幕,穿上狐裘不感覺到溫暖,織錦做成的被子也覺得單薄。連將軍和都護都拉不開弓,都覺得鐵衣太寒冷,難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縱橫交錯着百丈厚的堅冰,愁雲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着。在軍中主帥所居的營帳裏擺設酒宴,給回去的客人餞行,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曲。傍晚在轅門外,紛紛大雪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在輪臺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山嶺迂迴,道路曲折,看不見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的蹄印。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反思

市教學能手的比賽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可我的心到現在仍然不能平復。我不是想着是否能夠過關,而是爲着那課,那節本該非常出色的課,那節自己曾抱有很大希望的課,卻被我弄得一塌糊塗。多少天來,我腦海中一直在想,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在這節課上,我究竟迷失了什麼?

一、迷失了方向。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是什麼?新課標明確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裏面的幾個關鍵詞就是:“情感”、“自信”、“習慣”、“方法”。認真反思,課堂上我是否注重了這幾點?沒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邊塞詩中的奇文,也是送別詩中的名篇。裏面有着奇美的西北邊塞風光,蘊含着作者複雜的思想情感。雖然把重點定爲:“朗讀詩篇,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但是明顯的忽略了對怎樣品味詩歌進行方法的指導。即便一開始自己通過舉例,試圖向學生展示一種方法,但現在看來,卻流於了形勢,學生並沒有從中領悟到方法。

“簡簡單單教語文,輕輕鬆鬆學語文,實實在在促發展。”是劉老師在市語文研討會上說的話,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語文課堂。可事實上這節課教得並不簡單,學生也學得並不輕鬆。究其原因,是我對這節課的定位太高了,換句話說,是太想讓這節課出彩了,以至於過深過細的挖掘教材。小到一個字詞的深刻含義,深到作者鮮爲人知的複雜的內心世界。殊不知這只是一節語文課,面對的是一班初一的學生。他們能從中學到一、兩點知識已經不錯。如此的安排課堂,不把學生弄暈那纔是真正的怪了呢。

下課後,有位老師這樣對我說:“趙老師,你的課講得太細了,你挖掘的太深了,我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這句誇獎的話,我當時聽着就感到彆扭,現在回味起來,更加不是滋味了。連老師都感覺深刻的內容,我們的那幫可憐的學生又是怎樣忍受的呀?

二、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學生。做爲一名老師,上課應該有三思:上課前思考我要幹什麼?上課時思考我在幹什麼?上課後思考我幹了些什麼?

對照這三點,我再次反思:上課前,我幹了些什麼呢?《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我熟悉的一篇詩歌,在學校試講的時候,學生活動積極,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明顯。可以說是一堂較爲理想的課例。再講此課,只要稍作調整即可。可前一天的晚上,我卻對着《唐詩宋詞賞析》口唸筆記,唯恐有所遺漏,直至凌晨一點。以致課堂上準備用的講義,被我塗抹的黑黑壓壓,上課時自覺不自覺的就受到它的牽制;造成自己的精神狀態極差,就連上課都迷迷糊糊,平時的.機智靈活喪失殆盡。而真正該考慮的:學生的基礎怎樣?會出現哪些意外的情況?教學過程與預設有出入怎麼辦?等等,根本沒有去考慮。就連最基本的課件,都沒有細心查看,以致誤刪一塊都不知道。那天晚上怎麼了,我都做了些什麼呀?我自己都想不通;上課時,我又在做什麼呢?明知道是上午第四節,學生已經疲乏,積極性很難提高,就應該設想一定的辦法。當感覺學生的能力與自己的預料有差距時,就應該及時的降低難度,調整策略。而我卻仍然按部就班,全然忽視了學生的感受,犯了教條主義錯誤。

課已經上過了,一節精心準備的課沒有上出效果來,最先檢討的應該是教師本人。應該思考自己在哪方面出了問題:教學內容是否符合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能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否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遇到意外情況,是否及時發現了新的“生長點”?埋怨學生素質差,責怪學生不配合,都是在推卸自己的責任。學生沒有領略到沿途風光的優美,沒有感受到旅途的快樂,是我這個導遊沒有很好的盡到自己的責任。

三、迷失了教育機智。一個優秀的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機智的教師。他能夠輕鬆自如的駕馭課堂,恰當的處理課堂上各種情況;他心裏始終裝着學生,始終會想着自己該做什麼,在做什麼。應該說,我的這節課整體設計還是不錯的,它環節簡練、重點突出,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倡導了以學爲主、以學定教的教育思想。只要課堂上老師能恰當的引導、正確的調動,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可就是在引導和調動上,我偏偏缺少了一種機智,學生沒有調動起來,“學”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文本。老師“教”的內容過多,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現在想想,這種局面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在學習品讀詩歌的方法時,應該讓學生先進行品讀,說出自己所發現的“奇”。然後,老師再進行總結,得出方法。我卻一股腦兒說出了自己的見解,雖然也得出了方法,如“想象”、“品關鍵詞”等,但並沒有對學生產生大的觸動。另外有一細節處理的也不恰當,在老師示範品讀時,只是說:我先來品讀第一句,沒有讀出“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很多同學把這樣的句子當成兩句,使後面的品讀只說一半,情況變得被動。

在學生品讀詩歌時,引導和點撥不到位。如學生說出了一處“奇寒”或“奇美”等的句子,就應該接着引導學生思考還有沒有這樣的句子,並順着學生的回答做適當的點評。除學生理解錯誤外,不應做過多或過深的挖掘。這樣就避免了學生品讀的盲目性,節約出寶貴的時間,也會減少課堂上一再冷場的局面。

沒有及時捕捉教學時機。每個學生都有他自身的閃光點,對於相關的問題他們會有不同的見解和看法。我們不但要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還要善於捕捉時機,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中找到教學的觸發點。在我問道:“環境如此苦寒,離別如此難捨,全詩是否有哀傷之感?”時,一位同學就大聲說道:“他有點哀傷,但是他不悲觀。”我很清楚的聽到了,我也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我沒有讓他站起來陳述自己的觀點。以致在沉默了一段時間後,還是我自己進行了“深刻”的解說。不能不說這是一次敗筆。

一個聰明的老師,一定會真正懂得學生,表現出朋友的善意,贏得他們珍貴的心;一個明智的老師,一定會制定真正適合學生的目標,通過他們的努力,能輕鬆的完成這個目標;一個成功的老師,一定會讓學生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在對老師心存感激的同時,自覺的修正自己,不斷進步。在這方面,我確實有些欠缺。

古人曾說:“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

寫完了這篇文章,擠壓在自己心口的那塊悶氣也多少有些疏散。雖說教學永遠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可我怎麼也找不到什麼理由來爲自己開脫。“飛瀑之下,必有深潭”,不管怎麼樣,我畢竟走過了,它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它將堅定我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