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答謝中書書》的教案設計大綱

《答謝中書書》的教案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教學目標:

《答謝中書書》的教案設計

1、反覆誦讀,再誦讀中體味文章的意境。背誦並默寫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瞭解以聲襯靜、動靜結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課前預習:

1、藉助註釋工具書瞭解課文大意。

2、查閱資料,瞭解陶弘景的生平。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它煞費心機,創造了世界。我們無不爲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大嶽,千流百川,曾引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後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一)、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爲“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爲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後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後,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爲“山中宰相”。陶一生好鬆。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後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爲‘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爲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徵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爲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爲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於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二)、文體簡介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教師提示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u)其奇者。

(1)多媒體顯示優美的山水圖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2)反覆朗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選一學生讀、學生齊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班級交流,教師補充並檢查掌握情況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解釋下列詞語 (1)五色交輝:這裏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爲正色。交輝,交相輝映。(2)四時: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陽。(5)頹:墜落。(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7)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慾的衆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8)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爲康樂公,故稱之爲謝康樂。(9)與:參與,這裏指欣賞。(10)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 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啊。巍峨的山峯聳人云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

(二)、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分“曉”與“夕”兩層來

(三)、最後以感嘆總括前文。

五、研讀書信

講解(一):

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卻給人一種啓示:被世人譽爲“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的是其隱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見,這裏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諳心中,而凝聚於筆端的定是反覆觀賞、飽覽勝景後的精闢之見。

講解(二):

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爲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分析: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雲”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着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鬱鬱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3、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分析:這一句是動態描寫。所寫之動態,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裏有晨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裏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4、動靜相襯之美。高峯爲靜,流水爲動(形體)。林青竹翠爲靜,五色交輝爲動(色彩)日出霧歇爲靜,猿鳥亂史鳴爲動;日落山暝爲靜,游魚躍水爲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講解(三):

最後,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於此景――高峯、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出由衷的讚歎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於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小結: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峯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遊,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古人善於從一川一坳之中發現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這是作者寫給樑中書鴻臚謝徵的一封信。信中以清麗的文辭,極力稱道江南山水之美,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的喜悅,抒發了對這些秀麗景色的酷愛之情,(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爲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運用

本文四字寫景句非常多,試最大化地運用或改用它們說一段話來描繪景物,看誰用得多,用得好。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迴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八、作業佈置

1、抄寫背誦默寫 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板書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南朝)

總------共談山水特色:美

分------具體描繪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 (靜態、形體)(仰視俯視)

動靜相襯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靜態、色彩) (平視)

晨昏變化之美 (動態、聲響)(聽覺視覺)

總------感慨收束,其與謝公(謝靈運)比肩之意

抒發親近自然的喜悅之情 ,古今知音共賞愜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