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戰爭故事 >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大綱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與英國之間發生於1812至1815年的戰爭。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但是英國軍隊的50%兵員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時,美洲印第安人部落由於種種原因也捲入了戰爭。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1812至1813年,美國攻擊英國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法國的拿破崙,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英國佔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且一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但是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並且海軍也遭受敗局。1815年雙方停戰,邊界恢復原狀。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簡介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也稱爲1812年戰爭(War of 1812),英國和美國之間的一場不分勝負的戰爭。1793-1815年英法交戰,英國封鎖所有法國港口,在公海上攔檢他們認爲可疑的要前往法國的美國和 中立國船隻,並強迫美國海員服役。美國要求解除封鎖,但英國拒絕,美國遂於1812年6月18日對英宣戰。交戰中,雙方勢均力敵,互有勝負。美軍入侵加拿 大的計劃終未實現。在爭奪伊利、安大略、山普倫諸湖控制權的海戰中,美艦所得有限,雖然奪回底特律城,至1814年夏,英軍仍有效控制密西根湖通道,且佔 領密西西比河北段。美軍曾攻佔約克(今多倫多),英軍則襲取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美艦雖騷擾牽制英國貿易,但未能破壞英國的海上控制權及其對美國海岸的封鎖。1814年12月24日厭戰的雙方在比利時簽署「根特條約」,恢復戰前態勢。但是戰爭的結束防止了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因厭棄戰爭而醞釀的脫離聯邦的運動。而且,美軍在戰爭後期取得的勝利、歐戰的結束以及摧毀印第安人的抵抗等因素更造成了猶如美國是勝利者的氣氛。

起因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美之間的主權之爭並未停止。作爲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禦鬆懈。美國欲向北擴張,並且期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歷史背景、經過以及影響 作戰地圖 待加拿大居民將美國軍隊視爲解放者。

1812年,美國卸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說: “今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併,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美國必須控制整個北美洲大陸的信念後來被稱爲美 國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國也有戰略優勢。在聖勞倫斯河邊界地區,北岸的加拿大一側人口密度和基礎設施比南岸的美國高出兩倍。

美國聲稱大英帝國在以下三個方面侵犯其主權:

1、英國不遵守美國獨立戰爭後雙方1783年達成的巴黎條約:拒絕移交西部地區軍事要塞,並且武裝印第安人,威脅美國的西部邊陲;

2、英國皇家海軍攔截美國商船追捕逃兵,強徵美國海員入伍——這些人雖然出生於英國,但已歸化爲美國公民;

3、英法之間的拿破崙戰爭導致的貿易禁運,使上百艘美國商船被皇家海軍扣押,美國的中立國地位未被尊重;

1811年,美國衆議院的鷹派議員鼓動戰爭。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麥迪遜總統向國會發表演講後,國會投票宣戰。有趣的是,英國爲了避免對美戰爭而解除貿易禁運的消息在開戰以後才姍姍來遲。

進程

雖然戰前雙方之間已經有長期的外交紛爭,一旦戰事爆發,均未充分備戰。英國被拿破崙戰爭拖 住,不得不將大部分精銳海陸武裝力量部署在歐洲。英國在北美的最高軍事長官得到的指示是,剋制進犯行動,以避免從歐洲和英國其他殖民地調兵增援。1812 年,英國在加拿大的正規軍只有5,004人,輔以加拿大民兵。戰爭期間,英國對拿破崙的戰爭結束後纔將大批戰艦調往美國海域。

美國方面也未做好戰爭準備。1812年,陸軍正規部隊只有不到12,000兵員。開戰後,雖然美國國會批准擴軍至35,000人,但是士兵多爲志願兵而且民衆不熱衷行伍,極度缺乏受過正規訓練的軍官,部隊戰鬥力不足。

戰爭在四條戰線上展開:

大西洋戰鬥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歷史背景、經過以及影響 英軍燒燬白宮 英國擁有當時世界最強的海軍力量。1812年,英國皇家海軍在 美洲水域部署了97艘戰艦。其中有11艘戰列艦和34艘護衛艦。相形見絀,成立後不到二十年的美國海軍僅有22艘戰艦,大部分爲護衛艦,而且比皇家海軍的 同類戰艦笨重。英國人的策略是保護來往於加拿大的商船,同時封鎖美國港口,限制其貿易活動。鑑於總體數量處於劣勢,美國海軍的策略是打完就撤,繳獲戰利 品,只有在數量佔相對優勢的前提下才與皇家海軍交戰。英國報紙譏諷年輕的美國海軍只是街頭流氓組成的烏合之衆。

然而在戰爭初期,美國海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俘獲大量英國船隻,甚至包括三艘皇家海軍戰艦。美國海軍的戰果令皇家海 軍對其刮目相看。於是英國派遣大量艦艇,對美國港口進行更爲嚴厲的封鎖,使英國可以從容地將大量陸軍部隊運送到美國海岸,一個重要戰果是英國陸軍於 1814年8月24日攻佔了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並且焚燒了總統官邸,史稱“華盛頓大火”。

大湖地區和加拿大邊境的軍事行動

進犯加拿大,1812

西部戰場集中在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間的尼亞加拉河一線,以及聖勞倫斯河和尚普蘭湖地區,是1812年美軍進攻的重點。如果美軍直撲聖勞倫斯河防線,佔領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城,那麼英軍的補給線就被切斷,加拿大西部地區無法堅守。美軍把軍事行動集中在西線,可謂失策。

在休倫湖聖約瑟島的英國駐軍比附近的美軍更早得到戰爭爆發的消息,並且採取了先發制人的行動。1812年7月17日,英軍對密歇根州的一個重要的貿易要塞發動突然襲擊—底特律圍城戰,迫使美國守軍投降。

1812年7月12日,美國陸軍中將威廉·胡爾率領民兵爲主的部隊,從底特律向加拿大發動進攻。英國陸軍少將艾薩克·布洛克爵士率兵反擊。8月16日,胡爾將軍在底特律投降。布洛克迅速揮師伊利湖東岸,擊敗了美軍的進犯。但是布洛克卻在10月13日的昆士頓高地戰鬥中陣亡。

美國人在1812年最後一次對加拿大的進攻發生在尚普蘭湖地區。由於參戰的美國民兵拒絕離開美國本土作戰,進攻遭到 失敗。相形之下,加拿大民兵表現相當優秀。英裔加拿大居民多數是美國獨立戰爭後流亡加拿大的保皇黨,傳統上忠誠英國王室;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天主教徒,對美 國的反天主教情緒一向厭惡;二者共同反對美國佔領加拿大的企圖。

美國西北部,1813

胡爾將軍投降後,威廉·亨利·哈利森將軍負責指揮西北地區美軍,並試圖奪回底特律。英國守軍指揮官是亨利·普羅克特 上校。1813年1月22日,哈利森的部隊在法蘭西鎮戰鬥中受挫,普羅克特將戰俘移交給印地安部落的盟友,其中60名戰俘遭到殺害。美軍收復底特律的行動 宣告失敗。

俄亥俄戰役

1813年5月,普羅克特率軍包圍俄亥俄州梅格斯要塞。美國援軍被印地安部落擊敗,但是要塞並未失陷。印地安人隨後 撤退,普羅克特也被迫回撤加拿大。同年7月,普羅克特再次包圍梅格斯要塞,仍然遭受了失敗。爲了鼓舞印地安盟友的士氣,普羅克特襲擊了史蒂文森要塞,然而 進攻部隊遭到巨大殺傷,被迫撤退。俄亥俄戰役就此結束。

1813年9月10日,奧利弗·哈澤德·佩裏上尉率美軍發動伊利湖戰役並取得決定性勝利,美軍完全控制了該湖。經歷數次失敗的美軍因此士氣大振,英軍被迫撤出底特律。10月5日,哈利森在托馬斯戰鬥中獲勝,擊斃印地安酋長,這一勝利徹底終結了英國與印地安部落的聯盟。美國人重新控制底特律直到戰爭結束。

尼亞加拉前線,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