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戰爭故事 > 華爲港灣的戰爭與和平創業故事範例

華爲港灣的戰爭與和平創業故事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7K 次

6月7日,一份談話記錄出現在華爲公司的電子公告欄上。這份2200字的談話記錄更像是一封公開信,一封給港灣網絡員工的公開信。

華爲港灣的戰爭與和平創業故事

"我代表華爲與你們是第二次握手了,首先這次我是受董事長(孫亞芳)委託而來的,是真誠歡迎你們回來的……"公開信的作者是任正非,很少在媒體面前露面的華爲總裁。

這是華爲正式對外宣佈併購港灣網絡的第二天。當外界還在揣摩華爲收購港灣的真實意圖時,任正非以這種方式解釋着他的看法。

這是一場被部分市場人士稱作"江湖恩仇錄"的併購。故事的主角是任正非和李一男,後者是港灣網絡的總裁,一個曾被任正非最器重的愛將,後來也是任正非在商場上最頑強的對手。

五年後的迴歸

高手的較量,終有結局。

5月10日,任正非與李一男既沒有選擇北京,也沒有選擇深圳,而是選擇了在華爲3COM的總部杭州見面。正是這次見面最終促成了華爲和港灣的合作備忘錄。

李一男和副總裁黃耀旭、彭鬆在這次會面中得到了任正非最鄭重的承諾:"非常歡迎你們加盟……我來見你們就是讓你們放心……我是獲董事長及整個管理團隊授權而來的,我們沒有什麼彎彎繞,我們也不糾纏歷史。"

"我代表EMT(董事會及公司管理層)團隊,會真誠地處理這個問題的,不要擔心會算計你們,而是會合理地給你們安排職位的,不光是幾個,而是全部。"在談話記錄中,任正非說。這是5年後,任正非少有地面對自己曾經最欣賞的手下。

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的李一男曾在華爲創造了一項至今無人能突破的提升紀錄:2天升任工程師,2個星期升爲高級工程師,半年後任中央數據部副總經理,2年後成爲中央研究部總裁以及華爲總工程師,4年後,27歲的他成爲華爲最年輕的副總裁。2000年底,李一男創辦了港灣網絡,成爲華爲在企業級數據通信市場的主要對手之一。

黃耀旭,在華爲任職10年,曾任華爲主管研發的副總裁,從華爲帶走了包括南方研究所所長在內的30多名研發人員創辦了深圳市鈞天科技有限公司。2004年初,鈞天科技被港灣收購,黃耀旭成爲港灣副總裁。

彭鬆,曾是華爲市場主管副總裁,掌握着大量電信大客戶資源,跟隨李一男一起從華爲出走,成爲港灣網絡的創始元老之一,擔任港灣網絡高級副總裁。

實際上,港灣中的原華爲人士遠不止這些,從公司高層到基層研發人員,很大一部分都是當年跟李一男從華爲出走的,只不過由於受到港灣2004、2005年的波折動盪以及西門子併購事件的影響,已經有大批員工從港灣離職,其中相當一部分在華爲的"挖角"下回到了華爲。

在最終將港灣網絡併購後,擅長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正非試圖用文字緩解華爲舊將的顧慮。"分分合合也是歷史的規律,如果把這個規律變成沉重的包袱,是不能做成大事的。患難夫妻也會有生生死死、恩恩怨怨,豈能白頭呢?只要大家是真誠的,所有問題都可以解決……從現在開始,前半年可能輿論界對你們會有不利的地方,但半年後,一定是十分正面地評價你們的行動。"

在安撫港灣員工的同時,華爲內部也在穩住員工的情緒。

"戰爭只是手段,戰爭的目標是爲了爭取和平。因此我們在‘和平解決’的基本條件成熟的時候就應該有戰略眼光和決斷……我們上下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應該以寬闊的胸懷迎接這個和平時刻。"華爲董事長孫亞芳在6月5日的吹風會上說。孫亞芳甚至將這場併購和當年北京和平解放意義相提並論。

都是西方基金惹的禍

從曾經隆重歡迎李一男內部創業到後來市場上的"刀刀見血",再到如今的"第二次握手",華爲與港灣關係的曲折與輪迴已經不能用一般的商業規律作爲解釋。

2000年,時任華爲副總裁的李一男選擇從華爲內部創業的時候,華爲正處在困難階段,任正非當年發表了著名的《華爲的冬天》。李一男在"內部創業個人申明"中這樣表示,"華爲在數據通訊領域是一個相對薄弱點,同時也是一個潛在的機會",李一男的初衷是代理華爲的路由器及數據通訊產品,建立華爲數據通訊產品的培訓基地,同時集成一些與華爲產品沒有衝突的其他產品。因此他的創業是唯一在華爲內部開了歡送會的,並且得到了任正非的鼓勵,"你們開始創業時,只要不傷害華爲,我們是支持和理解的。"

但隨後,華爲內部跟隨李一男展開創業高潮,不少技術骨幹和高層都紛紛出去創業。"你們走的.時候,我們快崩潰了,那時好像只要是在華爲待着的人,都被認爲是很奇怪的,好像沒離開華爲的人,反而是不正常的。"在會談記錄中,任正非回憶說。

最終事情的發展還是超越了兩個人的考慮,並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思科官司的影響下,華爲再次發力數據通信市場,而2003年的港灣已經成爲年銷售收入達10億元的公司,華爲與港灣的衝突終於爆發。

回憶起當初的競爭,任正非把責任歸咎爲西方風險投資。"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這些基金在美國的IT泡沫破滅中慘敗後,轉向中國,以挖空華爲、竊取華爲積累的無形財富,來擺脫他們的困境。""華爲那時瀰漫着一片歪風邪氣,都高喊資本的早期是骯髒的口號,成羣結隊地在風險投機的推動下,合手偷走公司的技術機密與商業機密,像很光榮的一樣,真是風起雲涌,使華爲搖搖欲墜。"任正非說。

此後在任正非的帶領下,華爲內部成立了"打港辦",對於華爲的市場人員來說,只要是有港灣參與的競標,無論多低的價格都一定要成功,否則就自動走人,雙方競爭的慘烈程度已經完全公開化。

"這兩年我們對你們的競爭力度是大了一些,對你們打擊重了一些,這幾年在這種情況下,爲了我們自己活下去,不競爭也無路可走,這就對不起你們了,爲此表達歉意,希望你們諒解。"5月10日,任正非對李一男這樣解釋對港灣的打擊。

港灣網絡雖然陸續獲得了包括華平投資等多個風險投資的多輪注資,但2004年,港灣的上市計劃最終因爲匿名郵件泄露引發了"虛造業績"、"資金鍊斷裂"的諸多流言,從而導致了港灣第一次嚴重的離職高潮,上市計劃最終流產。

隨後的2005年,由於華爲以知識產權訴訟施壓,致使港灣網絡和西門子之間的主要資產轉讓也在簽訂協議後泡湯。2006年的5月,在毫無任何徵兆的情況下,華爲最終將港灣收回囊中。

事實上,任正非也正視了港灣帶給華爲的改變。"這5年來說,沒有你們離開公司,我們還發現不了公司這麼多嚴重的問題。感謝你們的存在,華三(華爲3COM)成長之快與此有很大關係。"

故事暫告一段落的結局是,港灣回到了華爲的懷抱,雖然是以收購的方式。"不一定會說你們輸了,我們贏了,應該說我們是雙方都贏了。"在5月10日的會談中,任正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