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少兒百科 > 空前的冶金生產規模範例

空前的冶金生產規模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直到明末以前,我國的冶金技術,在採礦、冶鐵、制鋼、鑄造、鍛造和鋅的冶煉等方面一直處於世界先進地位。

空前的冶金生產規模

明代冶金生產,主要是是鐵、銅、錫、銀、金、鉛、鋅等,產量和規模大都較宋元時期有所增長。洪武末年,朱元璋取消了限制民間開採鐵礦的禁令,促進了民間鍊鐵業的發展。這時期鍊鐵的規模也是空前的,如遵化鐵場的'大鑒爐高1丈2尺,一爐可容礦砂兩千多斤;正德四年(1509年)投入生產的鍊鐵爐10座,年產生鐵49萬斤,炒鋼爐20座,年產熟鐵21萬斤,鋼鐵6萬斤。鐵場多設在礦山、林區附近。有些鐵場包括開山採礦、伐木燒炭、礦石冶煉、器具製造以及相互間的運輸等,有科學合理的安排與佈局,已經初具聯合企業的雛形。生產的鐵製器具有鐵鍋和農具等。廣東佛山是明代的重要產鐵地之一,這裏的鐵礦品位高,質量好,致有“鐵莫良於廣鐵”之說。佛山鐵鍋,馳名中外,遠銷南洋各地,是當時廣州出口貨物中的重要商品之一。

江西德興、鉛山的銅場和雲南的銅場又有很大發展,據記載“大場丁六七萬,次亦萬餘”。最大的湯丹銅場,產量最高年產1,300萬斤,可見其規模之大。

明代鑄造的萬鈞鍾(永樂年間,即1403?1424年間鑄的大鐘,現存北京西郊大鐘寺內,鐘身高5.9米,外徑3.3米,內徑2.9米,重約42噸)和鍛造的千鈞錨,不論從鑄、鍛技術和生產規模看,在當時世界上都是比較先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