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少兒百科 > 紡紗機範例

紡紗機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人類最早期的紡紗工具十分簡單,只包括一個紡錘和一根卷線棒。使紡錘像陀螺那樣旋轉,就可以把鬆散的纖維捻緊成紗,然後纏繞在卷線棒上。這種原始的工具經印度人改良後製成了紡車,以機械替代手工旋轉紡錘,但還是隻能紡出一根紗。飛梭織布機使織布的效率高於生產其所需原料的紡紗的效率,出現了“紗荒”現象。爲此,英國工程師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1720~1778)於1763年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它提高了紡紗效率,滿足了織布對原料的需求。“珍妮紡紗機”的誕生,是200多年前英國工業革命的一個重要標誌,在紡織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恩格斯曾把它稱爲“使英國工人的狀況發生根本變化的第一個發明”。而這一機器在發明過程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紡紗機

那是1767年的一個清晨,紡車的“嗡嗡”聲在寂靜的清晨急促而單調地響着。因爲織布用上了“飛梭”,織布的效率大大提高,一臺織布機由十幾個女工紡紗都供應不上。紡紗工被趕得日夜不停,手忙腳亂。就這樣,織布工還常常因停工待料,閒在家中。哈格里夫斯是一個織布工,他妻子珍妮是個紡紗工。這天,他又在家閒着,但閒不住的他笨手笨腳地紡起紗來。

自從織布用上新發明的“飛梭”以後,哈格里夫斯就一心想把舊的手搖紡車改造改造,讓一個人紡的紗能頂好幾個人,以此解決紡紗供不上織布的難題。他正邊紡紗邊思考着,妻子珍妮叫他吃飯。哈格里夫斯站起來,一不小心,把紡車碰倒了。紡車上的紡錘從水平變成垂直,立了起來,但仍骨碌碌地轉動着。哈格里夫斯望着直立着轉動不停的紡錘出神,他忘記了吃飯,興奮地把妻子喊來:“珍妮,你看!原來紡錘立着也能轉動!那太好了!”紡錘慢慢停下了,他又用力撥了一下,讓紡錘繼續轉動。他說:“如果在一個框子裏並排立上幾個紡錘,用一個紡輪帶動它們同時轉動,不就可以同時紡出幾根紗了嗎?”妻子珍妮也被他的新發現打動了,鼓勵他趕快做一個試試。簡單地用過餐後,哈格里夫斯立即動手做了個立式紡錘的紡車,在1個框子上並排安置了8個紡錘,用手輪一搖,同時便紡出了8根紗來。也就是說,用這樣的機器,1個人能頂8個人。

世界上第一架立式紡紗機就這樣誕生了。因爲哈格里夫斯是把妻子珍妮的紡車碰倒後才引發的'創造靈感,所以他就給這種紡紗機起了個名字叫“珍妮紡紗機”。以後,又經多次改進,紗錠從8個逐步增加至18個、30個、80個,效率極大地提高了。“珍妮紡紗機”很快被各工廠採用,從根本上緩解了一度困擾着英國紡織業的“紗荒”。“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在英國的紡織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恩格斯曾把它稱之爲“使英國工人的狀況發生根本變化的第一個發明”。[-(@_@)-]

1769年,英國發明家查理’阿克賴頓發明了用水輪驅動皮帶轉動的“水力紡紗機”,並獲得發明專利。“水力紡紗機”比‘珍妮紡紗機”的效率更高,紡出的紗線結實而緊密。

1779年,克朗普頓的紡紗機發明成功。克朗普頓也是英國人,他曾做過紡織工人,使用過‘珍妮紡紗機”,熟知它的缺點。經過數年的苦心鑽研,克朗普頓終於製成了“走錠紡紗機”。由於它兼具“珍妮紡紗機”和“水力紡紗機”之優點,所以英國人戲稱爲“騾子”,以後就定名“騾機”。“騾機”紡出的紗線細而且堅韌,在當時的紡織廠中用得很普遍。1828年,美國人發明了“環錠紡紗機”。在這種機器上,粗紗由轉速越來越快的滾筒輸送,這樣就把粗紗技製成較細紗,然後由迴轉的鋼絲圈將紗線捻繞於紗筒上。現代紡紗業普遍使用的是“環錠紡紗法”。環錠紡紗機規模很大,每臺機器最多可裝500個錠子,錠子轉速超過每分鐘12000轉,紗筒繞滿後可自動更換,因而生產速度很高。

1965年,捷克人又造出一種更快速的新式紡紗機,名叫“轉子紡紗機”。它的基本部件是一個轉速高達每分鐘60000轉的轉子,它的產紗速度是環錠紡紗機的6倍。到了70年代,很多國家紛紛採用了這種紡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