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民間故事 >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8W 次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一日,會稽郡上樑村的樑光漢,中年喜得貴子,格外器重,請來識字先生給兒子取名。先生對樑光漢說:“爲人處事要重仁義道德,孩子就取字‘處仁’,你身居山村,難得第一子,名叫‘山伯’吧。”樑光漢夫婦對此十分滿意。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

山伯自小聰明超人。到四五歲時,聽大人講故事,非但一遍能記住,而且還能原原本本傳給鄰里小孩聽。數數、算帳一清二楚。上山砍柴,放羊餵雞,勤快能幹。長到12歲時,一天,他看到幾個富家子弟提着書箱去念書,小山伯很羨慕,他好奇地跟到讀書處,在窗臺上張望。只見一位老先生搖頭晃腦在教書,他覺得很新鮮,不知不覺地竟把先生唸的和解釋的東西一一記住了。當先生抽查學生背誦時,有一位學生背不下去了,在窗外的梁山伯捂嘴一笑,忍不住接着背下去了。先生一聽外面有人接背課文,感到驚奇,出來一看,原來是位機靈秀氣的孩子,十分討人歡喜。先生問:“孩子,你爲什麼不上學?”山伯有禮貌地回答:“家裏沒有錢供我上學。”先生有心栽培這個聰明的孩子,就叫山伯引路到家。先生對樑光漢說:“我看這孩子聰明過人,將來必成大器。人家孩子讀書要交三石五斗米,你家孩子我粒米不收,書本文具由我資助。”樑光漢一聽,很是高興,心裏想,我家世代不識字,能在兒子一代讀書識字,再好不過了,於是就答應了先生。小山伯對先生感激不盡,向先生深深一鞠躬。

果然,山伯在學堂唸書,四書五經,過目不忘;吟詩作文,出口成章。入學三年,才華出衆,年年第一,先生心裏自然十分高興,但是轉念一想,這孩子在我地方已無書可讀了,應爲他的前程着想,不如送他到鄮城四明學館名師處去深造。出於愛才,先生說服山伯父母,傾囊相助一百二十兩銀子,作學費盤纏,並向名師修書一封,引薦梁山伯入學。

春上,梁山伯告別父母,辭謝恩師,肩挑竹書箱,隨帶乾糧,朝東沿江日夜兼程向四明山下鄮城趕路。日出而起,日落歇腳。一日來到渡口,搭船渡江去鄮城。上船時,碰到一位書生模樣男子,旁邊還有一位挑書箱的書童。同行三分親,梁山伯上前詢問:“請問公子尊姓大名,家居哪裏,此行何處?”只見對方彬彬有禮答道:“鄙人姓祝,名英臺,字信齋,祝家莊人。此去四明鄮城從師求學。”山伯一聽,志同道合,十分高興。連忙通報自己姓名和住址。並說:“你我兩家只數山相隔,同屬會稽郡,也算同鄉,本人才疏學淺,請公子多多指教。”英臺忙說:“不必客氣,不必客氣。”兩人在船上滔滔不絕,敘談得很投機。又互通年齡,山伯16歲,長英臺2歲,於是雙方稱兄道弟,好不親熱。英臺的書童銀心爲英臺巧遇這樣和氣有禮的兄長感到十分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