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經典名人故事15篇

經典名人故事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經典名人故事 篇1

巴爾扎克(HonoredeBalzac。1799~1850)

經典名人故事15篇

他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一生創作96部長、中、短篇小說和隨筆,總名爲《人間喜劇》。其中代表作爲《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100多年來,他的作品傳遍了全世界,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和人類進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稱讚他“是超羣的小說家”、“現實主義大師”。

巴爾扎克出生於一個法國大革命後致富的資產階級家庭,法科學校畢業後,拒絕家庭爲他選擇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職業,而立志當文學家。爲了獲得獨立生活和從事創作的物質保障,他曾試筆並插足商業,從事出版印刷業,但都以破產告終。這一切都爲他認識社會、描寫社會提供了極爲珍貴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斷追求和探索,對哲學、經濟學、歷史、自然科學、神學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積累了極爲廣博的知識。

1829年,巴爾扎克完成長篇小說《朱安黨人》,這部取材於現實生活的作品爲他帶來巨大聲譽,也爲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放下第一塊基石,巴爾扎克將《朱安黨人》和計劃要寫的一百四五十部小說總命名爲《人間喜劇》,併爲之寫了《前言》,闡述了他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基本原則,從理論上爲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定了基礎。

巴爾扎克在藝術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在小說結構方面匠心獨運,小說結構多種多樣,不拘一格、並善於將集中概括與精確描摹相結合,以外形反映內心本質等手法來塑造人物,他還善於以精細人微、生動逼真的環境描寫再現時代風貌。恩格斯稱讚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寫出了貴族階級的沒落衰敗和資產階級的上升發展,提供了社會各個領域無比豐富的生動細節和形象化的'歷史材料,“甚至在經濟的細節方面(如革命以後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我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歷史學家、經濟學院和統計學家那裏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

巴爾扎克以自己的創作在世界文學史上樹立起不朽的豐碑。

經典名人故事 篇2

武則天時代有個丞相叫婁師德,他是個很有度量的人。他的弟弟當上了代州刺史,臨行之時,婁師德對弟弟說:“我擔任丞相,你現在又管理一個州,受皇上的寵幸太多了。這正是別人妒嫉的,你打 算怎樣對待這些人的妒嫉以求自免災禍呢?”婁師德的弟弟跪在地上,對哥哥說:“從今以後,即使有人朝我臉上吐唾沫,我也自己擦去,絕不叫你爲我擔憂。”婁師德卻優慮地說:“這正是我所擔憂的。 人家向你吐唾沫,是對你惱怒。如果你將唾沫擦去,那不是違反了吐唾沫人的意願了嗎?別人會以爲你在頂撞他,這隻能使他更火。所以要是人家唾你,你就要笑眯眯地接受。唾在臉上的唾沫,不要擦掉 ,讓它自己幹。”

後人對婁師德教人“唾面自乾”的這種忍耐,總是嗤之以鼻,認爲十分遷腐可笑。事實上,婁師德式的忍,是在訓練一個人的韌性,教人知道如何收斂自己,而非以忍耐爲目的。婁師德在武則天時 代出任相位,總管邊疆事務三十年,他在兼河源(今新疆于田)軍司馬時,和吐蕃大戰,八戰八捷,像這樣勇毅不撓的精神和氣魄,豈是一個畏縮者能夠具有的?富弼是北宋仁宗時的宰相,字彥同。因爲大 度,上至仁宗,下至文武官員都稱他品行優良。富弼年輕的時候,因聰明伶俐,巧舌如黃,常常在無意之間得罪一些人。事後,他自己也深爲不安。經過長時期的'自省,他的性格逐漸變得寬厚謙和。所 以當有人告訴他某某在說你的壞話時,他總是笑着回答:“你聽錯了吧,他怎麼會隨便說我呢?”

一次,一個窮秀才想當衆羞辱富弼,便在街心攔住他道:“聽說你博學多才,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

富弼知道來者不善,但也不能不理會,只好答應了。

衆人見富才子被人攔在街上,都涌過來看熱鬧。

秀才間富弼:“請問,欲正其心必先誠其意,所謂誠意即毋自欺也,是即爲是,非即爲非。如果有人罵你,你會怎樣?”

富弼想了想,答道:“我會裝作沒有聽見。”

秀才撇嘴說道:“竟然有人說你熟讀四書,通曉五經,原來純屬虛妄,富彥同不過如此啊!”說完,大笑而去。

富弼的僕人埋怨主人道:“您真是難以理解,這麼簡單的問題我都可以回答,怎麼您卻裝作不知呢?”

富弼笑道:“此人乃輕狂之士,若與他以理辯論,必會言辭激烈,氣氛緊張,無論誰把誰駁得啞口無言,都是口服心不服。書生心胸狹窄,必會記仇,這是徒勞無益的事,又何必爭呢?”

僕人卻始終不理解自己的主人爲何如此膽小怕事。

幾天後,那秀才在街上又遇見了富弼。富弼主動上前打招呼。秀才不理,扭頭而去;走了不遠,又回頭看着富弼大聲譏諷道:“富彥同乃一烏龜耳!”有人告訴富弼那個秀才在罵他。

“是罵別人吧!”

“他指名道姓罵你,怎麼會是罵別人呢?”

“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名同姓之人嗎?”

他邊說邊走,絲毫不理會秀才的辱罵。秀才見無趣,低頭走開了。

退讓忍耐是中國傳統的生存哲學,富弼的“膽小”其實是一種大智慧。如果他跟秀才爭執起來的話,只會得罪對方,對自己實在無益。用寬容的態度去對待對方的無理取鬧,卻能逐漸改變對方的態 度,使矛盾得到緩和。

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產生矛盾衝突,如果你事事都要去爭、去計較,那就會惹許多閒氣、得罪一大批人,這樣一來,你的人緣又怎麼好得了!當然,這裏的退讓忍耐也並非是讓你變成一個 軟弱可欺的人,只是說在面對一些無謂的爭執時後退一步,但如果是處理大是大非的問題,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寸步不讓的。

經典名人故事 篇3

范仲淹的書信趣聞

范仲淹,字希文,宋仁宗時吳縣人,爲人內剛外柔,他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爲千古傳誦的`佳句。

范仲淹做相州刺史時,他妻子來信,將“伊”字寫成了“尹”字,他回信說:“料想伊家不要人了?”妻子只回了一首詩,頗有深情厚意,詩曰:“問將小書作尹字,情人不解其中意。與伊隔離幾多時,身邊少個人兒睡。”范仲淹任杭州太守時,不少人因爲有他的薦書而獲升遷。有一位縣巡檢蘇麟多年在外,未獲提拔,深爲不平。有次因事入范仲淹府中晉謁,便趁機獻詩一首:“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范仲淹知道了蘇麟的用意,便爲他推薦,蘇麟因得升官。

經典名人故事 篇4

有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農民的孩子,家裏窮,從小就跟着父親下地種田。每次休息時,他都望着遠方出神。父親問他想什麼,他說,將來長大了,不要種田,也不要上班,天天呆在家裏,有人往家裏郵錢。父親笑着說,別做夢了。後來他上了學,從課本上知道有個金字塔,他就對父親說,長大了想去看金字塔。父親又笑着說,別做夢了。十幾年以後,這個孩子當上了作家,寫文章,出書,每天坐在家裏寫作,出版社、報社就往他家裏郵錢。有了錢,就去看了金字塔。站在金字塔下,他默默的說,爸爸,人生沒有什麼不可能。這個孩子就是後來臺灣最受歡迎的`作家林清玄。

經典名人故事 篇5

經典名人故事 篇6

曾國藩20歲左右求學衡陽時,師從汪覺庵。同舍裏有一個叫楊甫瑞的同窗,是當地有名的富家子弟。楊甫瑞依仗家裏的權勢,平時十分驕橫,對於學業明顯比他優秀的曾國藩,也是處處刁難。

一天,曾國藩坐在窗前,就着窗外的光線大聲朗讀《左傳》,讀得正專心,突然聽到有人大聲吼道:“曾國藩,你把窗戶的光都擋住了,我怎麼看書呀,還不趕緊挪開!”曾國藩停下來,側身一看,是自己牀鋪對面的楊甫瑞。此時,楊甫瑞其實並未讀書,而且他的牀靠着窗戶的另一側,也未完全遮住光線。曾國藩很生氣,想和他理論,但還是壓住了火氣,把凳子移到自己的牀前,重新讀起來。

到了晚上,曾國藩繼續在燈下讀書,楊甫瑞又衝他喊叫:“白天不讀書,晚上玩勤奮,做樣子給別人看也要分個時候吧。你現在讀書,讓我們怎麼睡覺?”曾國藩聽了,擡頭朝他笑了笑,默讀起來。

不久,曾國藩中試舉人,同窗都紛紛向他祝賀。可楊甫瑞卻大發雷霆,衝曾國藩嚷道:“這屋裏的風水原是我的`,你一來就奪走了。”一旁的同學非常反感,質問他:“曾國藩的書案不是你定的位置嗎,怎麼現在又反咬一口?”楊甫瑞仍強詞奪理地說:“就是他奪了我的風水。”大家都紛紛指責楊甫瑞,倒是曾國藩過來勸解大家,不要爲這點小事再與之爭論,大家頓時對曾國藩敬畏三分。

一個人立身處世,連點委屈都受不了,要想成功,自然不易。曾國藩以後仕途通達,成爲晚清將帥之才,這跟他年輕時候就初露端倪的隱忍氣度,不能說沒有關係。

經典名人故事 篇7

董仲舒,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出生於公元前179年,西漢政治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創始人。“三年不窺園”是說他少年時候專心學習、目不他視的故事。

董仲舒自幼喜歡讀書,讀起來十分刻苦。他出生在書香門第,常有客至家。客人聽說他學習刻苦,都很喜歡他,茶餘飯後,每每把他叫出問來問去。時間一久,董仲舒感到絮煩,便在後院收拾出一間書房,獨自搬進去居住。

董仲舒搬人後院,因離前院客廳較遠,客人也就很少去打擾他。幽靜的環境,使他學習更加專心致志。他給自己規定,除了推不掉的禮節事宜,決不走出後院一步。他家後院和一個大花園相鄰,從窗內就可以看到園內的百花盛開,隔着牆就可以聽到園中的鳥叫,出角門一步,就能跨人園內散心。但是這些,都沒有使他動心;不要說去花園遊覽,就連隔窗看一眼也不曾有過。父親知道後,感到這孩子很有志氣,從心眼裏高興。

有一天,一位叫安溪的朋友來家做客,當問到董仲舒的情況時,其父回答說:“搬到後院讀書去了。”

安溪道:“你後院和花園相鄰,每日花香鳥語,景緻迷人,不分散精力嗎?”

董父說:“不,他連隔窗看一眼也不看!”

安溪覺得好奇,也有些不信,便要求單獨去後院看看。董父覺得,客人有如此要求,不便拒絕,就同意了。

安溪來到後院,躡手躡腳地來到書房窗下,見董仲舒正在桌前專心讀書。安溪故意在窗外來回走動,且腳步很重,而董仲舒卻無動於衷。過了一會兒,安溪又故意咳嗽了兩聲,董仲舒還是充耳不聞。就這樣,安溪在窗外足足呆了兩個時辰,而董仲舒對窗外竟連眼皮也沒擡。

安溪心中感動,不忍心進屋,便回到前院,對董父說:“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竟然如此專心用功,實在是少見啊!”

從此,安溪每年都要來訪一兩次,而每次來訪,都要到後院去看一看;他每次去後院,都不進屋打攪,使董仲舒從沒發現過他。

一晃三年過去,安溪再次來到董家,對董父說:“今天我可要見見仲舒了,你也要和我一塊去!”董父被友人的關心所感動,便和他徑直來到董仲舒的書房,對兒子說:“仲舒,休息會兒吧,快來見過安叔叔!”

董仲舒聞言,慌忙起來見禮。

安溪笑着問道:“賢侄,你幾年沒見到我了?”

仲舒答道:“您大概三年沒來了吧。”

他的父親插言說:“其實,你安叔叔每年都要來一兩次的.,但從來不忍心打攪你讀書,纔沒叫你啊!”

董仲舒聽了,急忙來到安溪跟前,表示歉意說:“謝謝安叔叔的關心!也請叔叔原諒小侄的無禮。”

安溪問道:“賢侄三年來果真沒去過花園嗎?”

董仲舒道:“小侄只知道有書,不知道外有花園。”

安溪說:“賢侄果然有志,叔叔沒有其他貴重的東西送給你,今天給你帶來一部書,算對你‘三年不窺園’的獎勵,不知你是否喜歡?”

董仲舒接過一個紅包,打開一看,是部《春秋》,高興得跳了起來說:“幾年來想讀此書而未找到,今日終於如願以償了,多謝安叔叔!”

從此,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事便傳開了。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下令在全國各地召集“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董仲舒以其才華出衆,第一個受到接見,並在武帝的當面策問中,第一次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論,深得武帝歡心,隨之重用,讓其出爲江都相。其後,他以《春秋》治國,推行“三綱”“五常”,爲鞏固封建皇帝的中央統治地位創立了理論根據。也就是從這個時期起,中央集權的封建思想成爲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延續了長達兩千多年。

經典名人故事 篇8

(公元699年—公元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僞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爲南宗山水畫之祖。

經典名人故事 篇9

1、經典名人故事

匡衡,字稚圭,勤奮學習卻沒有蠟燭。鄰居家有燭光卻穿但就是來,匡衡就把牆壁鑿個洞引來了鄰家的燭光,用燭光映着書讀。同縣人文不識家裏有很多書,匡衡被他家僱傭勞作,卻不要報酬。主人奇怪地問匡衡,匡衡說:“期望能把主人所有的書都通讀一遍。”主人驚訝,就借給匡衡書,之後他成了大學問家。

2、經典名人故事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就是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裏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一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就是廢寢忘食。讀書時光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光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我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個性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立刻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3、經典名人故事

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光這樣白白跑掉,十分可惜。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此時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光亮。原先,那就是大雪映出來的,能夠利用它來看書。於就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十分清楚。於就是,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正就是他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爲飽學之士。結婚儀式主持詞

4、經典名人故事

堅持到底的實例可能就就是亞伯拉罕·林肯。如果你想明白有誰從末放下,那就不必再尋尋覓覓了!

生下來就一貧如洗的林肯,終其一生都在應對挫敗,八次競選八次落敗,此時兩次經商失敗,甚至還精神崩潰過一次。好多次,他本能夠放下,但他並沒有如此,也正因爲他沒有放下,才成爲美國曆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5、經典名人故事

牛頓研究學問十分專心。有一次,朋友請客,席間,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於就是叮囑朋友稍等,自我回家取酒。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就是不見牛頓回來,只好去看個究竟。原先牛頓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項實驗的做法,到家後,就一頭栽進實驗室,做起實驗,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淨。又有一次,他餓了,煮雞蛋吃,卻一邊想問題,一邊把雞蛋放進鍋子中,等問題解決了,想吃雞蛋時,揭開鍋蓋,撈起的竟就是自我的懷錶。

6、經典名人故事

7、經典名人故事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談自我的成功祕訣:我以爲我自我的優點,就是能夠鼓起人家的熱忱。要叫人家能夠盡心竭力,的辦法就是賞識他,讚美他,上司的指摘,就是最容易消滅部署的信心的。我還沒看見一個人,在被吹毛求癖時,能比在被讚賞時把事情辦的更好。

8、經典名人故事

林肯有一次夢見自我參加集會。他走路時,衆人就讓出一條路來,讓林肯走過。這時在一大羣人中,有一個悄悄地說:他只但就是就是一個面貌平凡的人。林肯聽了,就說:朋友,此時上帝喜歡面貌平凡的人,所以他生了許多面貌平凡的人。

9、經典名人故事

歐陽修晚年,每一天把生平所寫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極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說:何必這樣折磨自我?難道還怕老師責罵?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後人笑。

10、經典名人故事

1915年,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衚衕大同公寓,此時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準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臺、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11、經典名人故事

陳景潤小時候學習十分用功,成績很好,因而引起有錢人家子弟的嫉妒,他們在學習上比不過他,就處處欺負他。

記得有一次,他們聯合起來對陳景潤拳打腳踢。陳景潤流着淚回到家,要退學。媽媽勸他說:“兒子,只怨爸爸媽媽沒本事,家裏窮才受人欺負。你要好好兒學習,長大有出息,那時他們就不敢欺負咱們了!”小景潤擦乾眼淚,又去做功課了。

此後,他再也沒哭過,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終於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三元縣縣立初級中學。

12、經典名人故事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13、經典名人故事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個性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蹟,能夠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着柺杖,少了1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着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傢伙,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1條腿嗎?”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它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1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幫忙我,叫我沒有1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試想:領悟爲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已的性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爲過去掉淚,發奮的活出自我的性命。

14、經典名人故事

先秦時還沒有“中國人民”這個詞,當時“中國”和“人民”都是單獨使用,詞義也不同於今天。“中國”本意是指京城,《詩經》中就說“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後來也引申爲中原地區、天下之中心等。

而“人”與“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說文解字》說:“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民,衆萌也。”那麼,“中國人民”作爲完整獨立的語音單位是什麼時候纔開始出現的呢?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山西、山東、江南、塞北等地的物產,“皆中國人民所喜愛”。這裏的“中國人民”,雖與先秦時的意義並無太大差別,但它卻第一次將兩者連在一起,構成偏正詞組,所以說是司馬遷最早創造了這一詞彙。

15、經典名人故事

李清照和第二任丈夫離婚後,帶着隨身的一點兒古董輾轉到了紹興。她租了一位鍾姓的讀書人的房子,把所剩的幾箱書畫古玩置於臥榻之下,閒時開箱把玩。不料,一天夜裏,竊賊挖牆而入,盜走了其中的五個箱子。李清照傷心欲絕,爲了重獲藏品,不得不公開懸賞尋物。

沒幾天,那鍾姓房東拿着18軸畫卷領賞來了。原來,這一切都是這個姓鐘的人主導的。他監守自盜,變賣了大多數藏品,又拿着剩下的畫卷來領賞。李清照雖然猜到了真相,但自己只是個流落異鄉的寡婦,無力抗爭,只好花錢贖回了畫卷。

經典名人故事 篇10

公元105年,中常侍(侍從皇帝的官員)、尚方令(負責朝政的官員)蔡倫奏請東漢和帝准予將他的造紙術向民間推廣,他還挑選出挺括良好的紙,進獻給漢和帝。漢和帝試用以後,非常滿意,當場讚揚了蔡倫的這一創造發明,同時立刻下令把這個造紙技術推廣開去。

從此,中國的造紙技術進入了先進的行列。在此之前,商朝把漢字刻在龜甲獸骨上,但是甲骨的來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攜帶、保存,所以人們後來把漢字刻在簡牘上。簡和牘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狹長的稱“簡”,略寬的稱“牘”。由於一片簡只能刻幾個字,因此寫一篇文章就要用許多簡,寫完之後人們再用繩子把簡串起來,成爲“冊”。雖然做簡牘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們也太笨重了,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用簡牘寫的奏摺重達一石(約五十斤左右)。後來人們用絲帛作爲書寫材料,它柔軟輕便,易於書寫,可惜量少價高,這一致命弱點使它難於推廣使用。

在京城洛陽的皇宮裏當官的蔡倫,當時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非常聰明,很會動腦子,經常和工匠們一起研究製作工藝。蔡倫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閱堆成小山般的簡牘,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着要製作出一種輕便易用的書寫材料,來取代笨重的簡牘。

對於新的書寫材料,蔡倫的第一個要求是輕便。因此用竹、木製成的簡牘首先被排除在外,而絲帛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稀少。於是,蔡倫仔細觀察了絲帛的生產過程,從分析絲帛的結構入手,發現它是由纖細的短纖維互相粘成的。於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結構與絲帛相似、取材容易、價格低廉,從此時時處處留意着、尋覓着這種新材料。

有一天,蔡倫和幾個小太監來到城外遊玩。這是一個十分幽靜的山谷,一條小溪潺潺流過,溪邊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小太監們一路打打鬧鬧,嘻嘻哈哈,十分快活,惟獨蔡倫心事重重,東張西望。忽然,他兩眼一亮,快步走到溪邊,蹲着不動了。

小太監們覺得非常奇怪,都圍攏過來。只見蔡倫手裏捧着溼溼的、破破爛爛的'、像棉絮一樣薄薄的東西發呆。

一個小太監忍不住說:“我還以爲是什麼好東西呢,原來是這破玩意兒!快扔了吧!”

蔡倫卻彷彿什麼也沒聽見,仍然癡癡地捧着。

那個小太監一個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樣的東西就要往水裏扔。

蔡倫突然醒過來似的,緊緊抓着不放,嘴裏喃喃地說:“找到了,找到了!”

小太監們都糊塗了,這蔡倫莫不是瘋了、傻了,怎麼把這破爛玩意兒當寶貝似的?

蔡倫雙手捧着,三步並作兩步,問河邊的農夫:“老人家,這東西是怎麼形成的?”

農夫笑着回答說:“這個呀,是漂在河裏的樹皮、爛麻、破漁網什麼的,它們被水衝呀、泡呀,又被太陽曬,時間長了就成了這模樣,到處都是呢!”

蔡倫擡頭看着滿山遍野的綠樹,不由眉開眼笑。

回到宮裏後,蔡倫馬上投入了緊張的試驗和製作中,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爲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

蔡倫帶着工匠們反覆試驗,最後終於試製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人們爲了紀念蔡倫,就把用這種造紙工藝造出來的紙稱爲“蔡侯紙”。

經典名人故事 篇11

我讀過許多名人的故事,但有一個總讓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說的是,孔子30歲時,已是遠近聞名的教師了,但他並不自滿,仍覺得自我的學問並不淵博,於是,便從家鄉曲阜趕到了洛陽,去拜訪老子。一路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但從未放棄,最終走到洛陽見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爲師。老子見他很有誠意,便收他爲徒,孔子也在老子身邊隨時請教。

讀了這篇故事,我感受很深,孔子爲了拜師,不遠千里,不辭辛苦,可見他毫不驕做傲自滿、孜孜不倦的求學態度,而老子呢,也爲孔子的一片至誠之心所打動,傾囊相授,毫無保留,也爲後人所樂道。

是啊,我們應當象孔子那樣謙虛好學,爲了學習更多的知識,寧願受苦受累也不在惜,僅有這樣,才能在學業上取得豐碩的成果。

經典名人故事 篇12

美國試飛駕駛員胡佛友善待人

美國著名的試飛駕駛員胡佛,有一次飛回洛杉磯,在距地面九十多米高的空中,剛好有兩個引擎同時失靈,幸虧他技術高超,飛機才奇蹟般地着陸。胡佛立即檢查飛機用油,正如他所預料的,他駕駛的那架螺旋槳飛機,裝的卻是噴氣機用油。當他召見那個負責保養的機械工時,對方已嚇得直哭。這時,胡佛並沒有像大家預想的那樣大發雷霆,而是伸出手臂,抱住維修工的肩膀,信心十足地說:“爲了證明你能幹得好,我想請你明天幫我的飛機做維修工作。”從此,胡佛的飛機再也沒有出過差錯,那位馬馬虎虎的維修工也變得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了。

宰相肚裏能撐船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隻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讚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着衆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爲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裏能撐船”。

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爲“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爲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儘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衝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爲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爲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仁義衚衕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裏蓋房爲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後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爲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家人讀後,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後,就有了一條衚衕,世稱“仁義衚衕”。

李斯特讓肖邦脫穎而出

那時候,在鋼琴演奏時,往往要把劇場的燈熄滅,一片黑暗,以便使觀衆能夠聚精會神地聽演奏。李斯特坐在鋼琴面前,當燈一滅,就悄悄地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演奏。觀衆被美妙的鋼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畢,燈亮了。人們既爲出現了這位鋼琴演奏的新星而高興,又對李斯特推薦新秀深表欽佩。正是李斯特胸懷大度,寬厚待人的爲人態度讓肖邦脫穎而出.

唐代婁師德教育弟弟爲官待人要寬容

唐代婁師德教育他弟弟爲官待人要寬容。他弟弟說:“有人往我臉上吐唾沫,我自己把它擦去。”婁師德說:“這還不行。你把它擦去,還是違背發火人要侮辱你的意願。我看還不如讓唾沫自然幹掉爲好。”

春秋時期,“問鼎”的楚莊王。

一天晚上,攜愛妃舉辦燭光晚會,大宴羣臣。酒至半酣,忽然一陣大風把蠟燭吹滅。一名武將欲乘黑調戲愛妃,被愛妃一把扯下盔上紅纓,愛妃建議楚王即刻點燈,看看哪個傢伙盔上紅纓已失,嚴加懲辦。朋友妻不可欺呀,何況是領導之妻呢?豈料莊王大度能容,下令衆將全都摘去盔上紅纓,然後方可點燈。不久,楚王御駕親征與敵國開戰,被困重圍,手下兵將四散奔逃,楚王命懸一發,忽然竄出一將拼死力戰,保楚王殺出重圍,撿回一條性命。楚王激動地說:“別人都自逃性命,唯有愛卿肯捨命救駕,你叫什麼?是哪個單位的?”該將答曰:“我就是那日燭光晚會上調戲您媳婦的人啊!”

經典名人故事 篇13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僞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1863—1957年)赴宴作畫。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爲思索,鋪紙揮灑。轉眼之間,一隻水墨螃蟹躍然紙上。

衆人讚不絕口,宣鐵吾喜形於色。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然後仰頭拂袖而去。一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塗着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北平。齊白石爲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並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着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魚,而畫深水中的'蝦,並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者必畫魚,餘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爲蝦,並把作官的漢奸與日本人比作翡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經典名人故事 篇14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錶,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爲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爲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爲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裏,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餵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裏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牀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着事物,僅僅憑着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經典名人故事 篇15

1912年嚴復擔任北大校長之職,此時嚴復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對傳統文化的復歸。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他認爲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以行,如短於精神者之恃xx爲發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於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憂慮,嚴復曾經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學合二爲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這一行爲在當時稱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嚴復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良苦用心在當時能有幾人明曉?愛國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不能只從一種角度、用一種眼光來看問題!

話題:"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