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愛國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愛國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1938年,華羅庚結束了在英國劍橋大學的學習研究生活,滿懷報效祖國的一腔熱血,帶着獻身祖國科學事業的希望,從英國回到了祖國。但一踏上滿目瘡痍的國土,他失望了。1937年夏天,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犯中國,日本侵略者的鐵蹄,由東北至華北、從華中至華南,祖國半壁江山橫遭踐踏。這時,北平已是日本人的天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遷到昆明,合在一起叫做西南聯合大學。各校仍叫原來的名字,獨立開課。華羅庚徘徊在北平街頭,一籌莫展。他的恩師熊慶來當時也由北平遷往雲南,擔任雲南大學校長。他聽到華羅庚回國的消息,在華羅庚沒有出路的時刻,又一次伸出援助之手,推薦華羅庚到遷往昆明的清華大學當數學教授。

愛國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這樣,華羅庚就舉家南下來到昆明。城裏房租太高,他不得不在郊區的小村莊裏租下了兩間屋子。這位在國內外負有盛名的大學教授,一家七口人擠住在兩間小廂樓裏。晚上,他在昏暗的菜油燈下進行研究工作;白天,他則拖着病腿忍痛去城裏上課,用微薄的薪水養活全家。在那“孤虎滿街走,鷹鸇撲地飛”的山城,物價飛漲,教員薪水微薄,入不敷出。華羅庚不得不把爲殘腿代步的自行車賣掉,又把從英國帶回來的、須臾不可離開的一臺打字機也賣了,換些錢來餬口。善於操持家務的妻子吳筱元,看見丈日益消瘦的面孔,手摸着空蕩蕩的錢袋,也暗暗落下傷心的眼淚。

然而,從幼年就養成了倔強不屈性格的華羅庚沒有向艱苦的生活環境退讓半步。他對自己的家人說,我少年學數學時,全家還得節衣縮食,衣裳可以穿舊的,肉味可以不聞,數學卻不可拋棄。他像一個辛勞的農夫,繼續在數學的廣闊大地上勤奮耕耘着。

過了不久,華羅庚一家租住的房子,在一次日本飛機狂轟濫炸之後毀掉了,連住處都沒有了。幸好他的好友聞一多教授借給他半壁小屋。聞一多的房子不算寬綽,沒有隔間的壁板,他們只好在中間掛起一道布簾,作爲華聞兩家界線的標誌。在布簾的一方,聞一多熱血沸騰,同友人和學生指點江山,痛斥時弊。布簾的另一方,華羅庚將滿腔的義憤熔鑄在密密麻麻的數字、符號、公式之中。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之中,華羅庚除了在清華大學教課之外,還先後寫出了20多篇論文,並在1914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堆壘素數論》的手稿。他在這本書中討論了“華林問題”、“哥德巴赫問題”和一些相關聯的問題,統一併改進了他以前論文裏的結果。他把這本手稿交給了原中央研究數學研究所,但沒有能夠出版。

1945年下半年,華羅庚應前蘇聯科學院的邀請,到前蘇聯去講學。早在30年代,華羅庚就在法國大數學家阿達瑪的指點下,和蘇聯數學家維諾格拉多夫開始通信,他們關於三角和方法的發展,顯著地改變了解析數論整個學科。那時維諾格拉多夫已經在蘇聯科學院擔任要職。爲了褒獎華羅庚的貢獻,他授意蘇聯雜誌《報告》從1937年到1941年每年都刊登華羅庚的一篇論文。1946年4月,在維諾格拉多夫的主持下,蘇聯科學院出版了華羅庚的成名代表作《堆壘素數論》一書。此書的某些理論和結果,直到現在還被認爲是經典的。

1946年秋,華羅庚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魏爾教授的邀請訪問美國。在美國,華羅庚先後擔任過普林斯頓大學客座講師、伊利諾伊大學教授等。在這期間,他研究多複變函數論、自守函數和矩陣幾何,在這些領域,華羅庚都取得了震驚數壇的突破,在美國成了聲名赫赫的數學家。美國數學家狄瑞克·萊麥爾說:“華有對別人工作成果消化、吸收並使之發展的能力,並且能確切地指出他們的結果中哪些是可以改進的。他有許多竅門,他廣泛地閱讀並掌握了20世紀數論的重要觀點,他的主要興趣是改進整個領域。”

1949年10月2日,華羅庚聽到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大好消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0月1日宣告成立了!華羅庚手捧報紙,欣喜若狂,一遍遍地讀着新中國建國大典的消息。在美國的中國學者和留學生,也都在紛紛議論是繼續留在美國,還是回到自己的祖國去。在大家談到有誰能夠回國時,沒有一個人提到華羅庚的名字。從某些人的角度來看,已經在美國確立了地位的華羅庚,是不會回國的。的確,華羅庚在美國已經闖出了一塊嶄新的研究天地,備受重視。他不僅有令人羨慕的大學教授的工作,而且還有了設備先進的科研條件。在生活上,他有了洋房和汽車,妻子兒女過着優裕的生活。華羅庚怎麼會有回國的念頭?

然而,飽嘗舊社會辛酸苦辣,深痛舊社會愚昧落後的華羅庚,自小就有改變家鄉面貌的雄心壯志。新中國的成立使他振奮,他渴望着及早回到祖國的懷抱。他這個兩手空空來到世界上的人,曾經不要大學文憑,不要博士學位,洋房、汽車、美金怎麼能羈絆了他熾熱的愛國心呢?華羅庚決定回國的消息,讓在美的中國人驚訝,更讓美國方面難於理解。美國數學界深刻認識到華羅庚的價值,他們不願意放華羅庚走,提出了十分優厚的條件,試圖挽留華羅庚。諸如可以加入美國國籍,增加薪金,建立先進的研究所。伊利諾伊大學甚至不惜重金,聘請華羅庚爲終身教授。

華羅庚絲毫不爲所動,他的一顆心早已飛向了大洋彼岸的祖國。於是,1950年2月,他悄然離開了生活4年的西半球,乘上一條不大的郵輪,舉家回國。當華羅庚踏上祖國土地的時候,立刻向在美國的同胞們發去了一封《告美國同學們的公開信》。信中抒發了他決心獻身社會主義祖國的強烈願望,表達了他對在美國的同學們早日歸國的希望。結尾時還激情洋溢地說:

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

梁園雖好,非久居之地,歸去來兮!

華羅庚回到祖國以後,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受到數學同行們的熱烈歡迎。他來到清華大學,擔任數學系教授和數學系主任。此後,他擔任過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務。新生的中國爲華羅庚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任其縱橫馳騁的廣闊天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華羅庚的數學研究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他爲中國的數學科學的研究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華羅庚在多復變數函數論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典型域方面的研究,是他對數學的突出貢獻之一。早在1944年,華羅庚就指出:四大類典型域的研究,可以歸化爲矩陣幾何的研究。從那時起,他就係統地建立了四類典型域上的解析函數的調和分析理論。這些工作不僅有其函數論上的重要意義,而且對李羣的表示理論、齊性空間的理論,以及多復變數自守函數理論等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回國以後的研究,又有了實質上的推進,他在這方面引入了一種度量,被稱爲“華羅庚度量”。1957年1月,他在這方面研究的論文《多複變函數論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獲得了國家科學研究一等獎。

50年代,華羅庚撰寫了兩本關於數論方面的專著:1953年《堆壘素數論》中文版出版,1957年又出版了60萬字的鉅著《數論導引》。《數論導引》是有關數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有大量未公開發表的結果,以及三角和方面的基本材料、“華林問題”和“他利問題”等。

國際上權威性數學雜誌《數學評論》對華羅庚的《數論導引》給予了極高評價:“這是一本有價值的、重要的教科書,有點像哈代和萊特的《數論導引》,但在範圍上已越過了它。這本書清晰而深入淺出的筆法也受到稱讚,推薦它作爲那些想研究中國數學的人的一本最好的入門書。”

60年代,華羅庚同他的學生王元對應用代數數論的工具,提出了數值積分的一個新的計算方法,國外稱之爲“華—王方法”,被贊爲精美的代數數論方法,說他們做出了“價值連城的貢獻。”華羅庚還同他的學生裴定一、王元在代數數論研究中,糾正了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的一項命題的錯誤。19世紀末,希爾伯特在《代數數論》中提出的“方圓城獨立單位系”的定量,80多年來公認爲不可動搖。華羅庚和他的學生向權威發起了攻擊,發現了這個定理把只在部分情況下運用的東西當做了普遍的命題。他們以獨到的見解,提出並證明了“分圓域獨立單位系”的普遍性正確命題,爲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研究作出了新的成績,也在世界數學界引起了一次巨大的衝擊波。

華羅庚20年代末向數論高峯開始了攀登,到了三四十年代,他在數論、代數、函數論等科學領域中,已經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聲譽,它可能變成不求上進的養尊處優的溫牀,也可能成爲不止不息,永不休戰的動力。他沒有停步,在社會主義時代,華羅庚的數學研究,迎來了真正的黃金時期,他從數學的廣度、深度和高度方面,開始了新的進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卓越成就。

據不完全統計,數十年間華羅庚共撰了200多篇數學論文,10部數學專著,11本科學著作。1939年至1965年間,在《數學評論》上,評論華羅庚著作與論文的文章多達105篇。

回國以後,華羅庚在致力於數學研究並取得卓越成果的同時,他開始注意發現和培養有志於獻身數學科學的年輕人,建立了一支雄厚的高水平的數學研究隊伍,爲祖國的科學研究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項工作是在他回國不久,黨和國家領導人鄭重交代給他的。

在召開全國第二次政治協商會議期間,有一天晚上舉行文藝晚會,華羅庚因爲一項臨時工作而來遲了。懷仁堂大廳的燈光已暗了下來,臺上表演着精彩的節目,他正在焦急地尋找自己的座位。突然,一個親切的聲音傳來:“到這裏來座,華羅庚同志!”他循着聲音,在一個空位子上坐了下來,不前不後,角度適中。他正準備向招呼他的人表示謝意,轉頭一看,原來是敬愛的毛澤東主席。他和毛主席肩並肩地坐在一起。他的心怦怦地跳起來,到嘴邊上的話也說不出來了。毛主席和藹的談話,才把他從侷促不安中解脫出來。毛主席說:“華先生,您也是窮苦出身的嘛,希望你爲我們多培養出些好學生!”

從此,華羅庚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發現人才,把有發展前途的青年人吸收到數學研究所來,指導他們從事各個領域的研究工作。

1956年,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在北京召開全國性的數學討論會。會上宣讀的卓有見地的研究論文,引人注目,令人振奮。但是最爲震動全場的是,華羅庚宣佈的一條消息:一個青年數學工作者寄來的論文,這篇文章對他的《堆壘素數論》中的“他利問題”提出商榷,並以別緻的方式和精確的計算,彌補和改進了“他利問題”。論文的作者,就是今天名聞中外而當時仍默默無聞的陳景潤。

原來,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後到北京一所中學任教。由於他癡迷於數學研究,忽視了學校的教學工作而被辭退。他回到廈門以後,得到了廈門大學校長王亞南的關照,召他回到母校,在圖書館管理員的名義下,繼續進行數學的學習和研究。對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提出批評意見,這是他向科學高峯挺進的第一步,也是他進入數學科學界的開門炮。陳景潤對《堆壘素數論》和這部名著的作者,充滿了敬佩之情,但他並不盲目崇拜。他在研讀這部大作的“他利問題”時,忽然發現了令人難以覺察的錯誤。最初,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數學名家的筆誤,還是自己知識淺薄的過錯?他還吃不準。經過反算驗算,他確信自己的見解是正確的。於是,陳景潤決定給他崇敬的數學前輩華羅庚寄去指出錯誤的論文,並附上了一封信,言詞謙虛誠懇,向華羅庚表示:“明星上落下了微塵,我願幫您拭去!”

華羅庚一字一句地讀完了陳景潤的論文不禁拍案而起:“太好了!”自從外文和中文的《堆壘素數論》問世以來,不知經過多少名家之手,只聽到一片讚揚聲。現在,一箇中國人,而且是個二十二三歲的後生,對他的著作提出了批評,這怎麼能不讓他喜出望外?他確信,這個青年人既然有能力有膽量敢於拭去“明星上落下的微塵”,那麼,就有登九天而攬日月的勇氣。於是,在華羅庚極力推薦下,陳景潤正式來到科學院數學研究工所工作,成了華羅庚的學生。

接着,不斷地有許多青年人才被華羅庚召到數學研究所。在華羅庚的培養下,數學研究所不斷涌現出出類拔萃的人才。在他的學生中,萬哲先在代數方面有成就,陸啓鏗在函數論方面有創造,王元、陳景潤等人在數論方面有重要貢獻。人才濟濟,羣星燦爛。數學研究所的這支大軍,在華羅庚的帶領下,頻頻向數學高峯發起強有力的衝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成果最爲顯著。

自大數學家哥德巴赫於1742年提出“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的和”的猜想以來,兩百多年間,引得無數學家爲之折腰。18世紀沒有人證明它,19世紀也沒有人證明它,到了20世紀,這道世界難題的重重難關,纔開始被人們逐步攻克。在國外,數學家布朗、拉德馬哈爾、愛斯斯爾曼、布爾斯塔勃、維諾格拉多夫、蘭恩易等,對此作出了他們的貢獻。在中國,首先由熊慶來發起了攻擊;華羅庚曾把這從問題的研究推到一個新的高度;1956年,王元證明了(3+4);1963年,王元、潘承洞證明了(1+4);1965年5月,陳景潤證明了(1+2),把“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果的旗幟,插到前人所未達到的高峯,解決了歷經幾百年,成千上萬數學家爲之苦苦鑽研的歷史難題,在世界上引起轟動。華羅庚同他的戰友和學生們,以其堅定不移的腳步,走在世界數學研究前列。面對這一有目共睹的輝煌成果,連外國也不得不讚嘆道:“華羅庚有一組學生,對數論研究做過特別的工作。在分析數論中,他們達到了最高成就。”歐洲數學界還把華羅庚的研究班子稱作“中國數論學派”。

華羅庚沒有辜負黨和國家的期望,沒有辜負毛澤東主席的重託,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帶領他的一班人馬,把中國的數學研究工作推到了世界的前沿,大踏步地跨上世界的前列。

華羅庚在純數學研究的戰場上縱橫馳騁的同時,他還密切注意應用數學的研究、試驗和推廣工作,努力把數學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中去,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1958年,華羅庚開始研究“優生法”和“統籌法”,並把這“兩法”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工農業生產。“運籌學”從字面上的解釋就是:“運行和規劃的科學”,它是在國民經濟中選擇最優化方法的一種科學。比如消除商品流通中的浪費和不合理現象等。從那以後,他就帶領由工人、幹部、科技人員組成的推廣“雙法”小分隊,從古木參天的興安嶺到浪花奔騰的珠江;從浩瀚無際的東海之濱,到羅冠嵯峨的天山南北,他們的足跡,遍及20多個省市、大半個中國的土地,把“雙法”送到工廠,送到農村,送到建設工地。從工業、交通運輸到農業、林業,從城市到農村,已有數百萬人投入這項工作,取得了數以萬計的成果。“雙法”之花,開遍祖國大地。

科學家走出研究室,在生機勃勃的廣闊天地裏大顯身手,華羅庚無比興奮,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動心情,寫了一首打油詩,念給他的學生聽:

向在城市裏,今來大地邊。東風勤拂拭,綠滿萬頃田。規劃處處用,數學入田間。移植誰之力,靠黨不靠天。

美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博士,見到華羅庚在工農兵和生產實踐中普及數學科學知識並取得可喜成績,感慨萬千地說:“這在資本主義國家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國外一些數學雜誌則評論道:“歷史上不曾有過一個像他這樣有才幹的一位科學家,被委以向全體人民進行數學教育的重任。”英國倫敦數學學會祕書長辛麥斯基博士給華羅庚寫信說:“您的經驗除了中國外,對其他許多國家的情況也是完全適用的。我希望一些數學團體能把您的榜樣銘記在心,去處理一些實際的問題。”

華羅庚艱苦奮鬥,孜孜不倦,把畢生的精力和全部身心,奉獻給祖國的科學事業和建設事業。他自學成才,百折不撓,不懈進取的優秀品格,他憂國憂民、甘做奉獻、竭誠報國的一顆赤子之心,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爲人們的完美楷模。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在日本東京大學的講臺上暈倒,心臟停止了跳動。一顆科學巨星不幸隕落了。然而,這顆巨星放射出來的耀眼光芒,永遠不會消失,必將永遠照亮後世人們的人生道路,必將永遠照亮科學研究的前進方向;這顆巨星幾十年間聚積起來的熱量和能量,永遠不會消散,必將永遠成爲人們奮鬥進取和事業成功的巨大的巨大動力。

真正的科學精神,是要從正確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發展出來的。真正的科學成果,是要經得起事實考驗的。有了這樣雙重的保障,我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做,不會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