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經典故事 > 神話故事之顓頊爭位

神話故事之顓頊爭位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W 次

顓頊的傳說:顓頊(zhuānxū)(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後裔(《山海經》、《國語·楚語》有此說),居帝丘(河南濮陽縣),號高陽氏。

神話故事之顓頊爭位

我國上古傳說中的五帝(黃帝、帝嚳、唐堯、虞舜、顓頊)之一,在天神傳說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國語·楚語》裏說顓頊繼少昊之後主政。《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顓頊居帝丘(河南濮陽縣),稱高陽氏;衛,顓頊之墟也,故爲帝丘。《山海經·大荒東經》神話中說少昊孺(育)顓頊於東海。後來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孫,成爲黃帝系下與帝嚳(包含其祖玄囂即少昊)並列兩系中最大的一系。現顓頊成爲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濮陽。而春秋戰國時的楚王爲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爲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爲同族。

出生傳說

他的母親女樞一次夢見一條直貫日月的長虹飛入腹中,由此懷孕而生顓頊,顓頊生下時頭戴干戈,並有“聖德”字樣。

爭位故事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後裔,與軒轅黃帝家族本來就矛盾重重。帝顓頊接掌宇宙統治權後,不僅毫不顧惜人類,同時也用強權壓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於天上人間,怨聲鼎沸。共工見時機成熟,約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決心推翻帝顓頊的統治,奪取主宰神位。反叛的諸神推選共工爲盟主,組建成一支軍隊,輕騎短刃,突襲天國京都。

帝顓頊聞變,倒也不甚驚惶,他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臺,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一面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掛帥,前去迎戰。

一場酷烈的戰鬥展開了,兩股人馬從天上廝殺到凡界,再從凡界廝殺到天上,幾個來回過去,帝顓頊的部衆越殺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駕萬道祥光由和山趕至,龍頭人身的計蒙挾疾風驟雨由光山趕至,長着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毒蠍由平逢山趕至;共工的部衆越殺越少,櫃比的脖子被砍得只連一層皮,披頭散髮,一隻斷臂也不知丟到哪兒去了,王子夜的雙手雙腳、頭顱胸腹甚至牙齒全被砍斷,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他舉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實是一根撐天的巨柱,是帝顓頊維持宇宙統治的主要憑藉之一。身後,喊殺聲、勸降聲接連傳來,天羅地網已經布成。共工在絕望中發出了憤怒的吶喊,他一個獅子甩頭,朝不周山拼命撞去,只聽得轟隆隆、潑喇喇一陣巨響,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既經摺斷,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原來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腳,身不由己地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線路,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晝永是白晝,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被劇烈的震動崩斷了,東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和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

共工氏行爲最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後,人們奉他爲水師(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爲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神人顓頊

顓頊是傳說中的神話人物,他有非凡的經歷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傳說中,內黃西南一帶有個黃水怪,經常口吐黃水淹沒農田、沖毀房屋。顓頊聽說後就決心降服它。可黃水怪神通廣大,二人激戰九九八十一天不分勝敗。顓頊便上天求女媧神幫忙。女媧借來天王寶劍交給顓頊並教他使用方法。顓頊用天王寶劍打敗了黃水怪。爲了給人間造福,他用天王劍把大沙崗變成了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劍在山旁劃一道河,取名硝河。從此這裏有山有水,林茂糧豐,人們過上了好日子。

顓頊在當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稱爲“高王爺”。傳說顓頊生前懲治黃水怪,死後仍可退水救民。相傳有一天,高王爺顯靈變成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坐在高王廟的臺階上閉目養神。不久。天降大雨,洪水滾滾而來,田毀莊淹。洪水流到白髮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從水中鑽出了兩個非人非獸的怪物。白髮老人一揮手,怪物乖乖地沉下水去,隨後,洪水慢慢地退走了。高王廟一帶避免了一場洪水災害。

常遇春簡介:常遇春(1330~1369),明朝開國名將。字伯仁,濠州懷遠(今屬安徽懷遠)人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他先是投靠劉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轉投朱元璋,從此追隨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在兼併羣雄、驅逐元朝、統一中國的戰爭中,常遇春馳騁疆場,經歷無數戰役,屢建奇功。後來朱元璋在總結開國之功時曾說:“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認爲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常遇春先後做過總管府先鋒、都督、統軍大元帥、中翼大元帥等。在他一生的軍事生涯中從沒有打過敗仗,所以他很豪邁地說能率十萬軍橫行天下,所以軍中常用“常十萬”來稱呼他,世人也都稱他爲 “天下奇男子”。

常遇春世代務農,家境貧寒,他自幼習武,二十歲左右便“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常遇春在家鄉先是跟隨劉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天,投奔朱元璋,由於他勇敢善戰,多次建功。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隨朱元璋率軍渡江南下,參加了著名的採石(在今馬鞍山市之南、長江東岸)戰役,戰鬥中,面對着元軍元帥康茂才嚴密防守的如雨亂箭,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揮戈猛攻,率先登岸,殺入敵陣,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元軍大敗,朱元璋乘勝率軍攻佔太平。次年三月,又攻佔集慶(今南京),改爲應天府。朱元璋佔領集慶及其周圍地區,獲得了富庶之地,爲他以後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次戰役中,常遇春初露鋒芒,一戰成名,升爲元帥,開始得到朱元璋的賞識。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十萬直逼應天府。陳佔據長江上游,兵精船大,雄心勃勃,虎勢羣雄,是朱元璋的主要對手。雙方在南京城西北的龍灣展開惡戰。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率軍三萬設伏,經過一場鏖戰,大敗陳友諒,斬首萬餘,擒捉三千。正值江水落潮,龍灣水淺,陳友諒一百多艘鉅艦全部擱淺,朱元璋揮水陸軍並進,陳友諒大敗,逃走江州(九江)。龍灣大捷,朱元璋以少勝多,轉危爲安,並壯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敵陣,戰功卓著,升行省參知政事。朱元璋誇讚他說:“當百萬衆,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龍灣戰後的第三年,陳友諒率軍六十萬再次來攻,雙方在鄱陽湖進行了一場持續三十六天的大決戰。戰鬥中,朱元璋座船擱淺,而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正率船隊來圍攻,情況萬分危急。緊急關頭,常遇春急來增援,射傷張定邊,又用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然後利用小船優勢,組織火攻,乘風放火,把陳友諒的艦隊燒得烈焰沖天,死傷慘重,湖水都變成紅色。陳友諒在撤往湖口時遭到常遇春的迎頭堵截,在混戰中被流矢射中死去。打敗陳友諒後,朱元璋的實力一舉成爲羣雄最強。論功行賞,仍然常遇春功勞最大,升爲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常遇春隨徐達率軍攻取廬州。後來又率軍與鄧愈會合,佔領江西的新淦、吉安、贛州、南安等郡縣及嶺南的韶州、南雄等地。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與鄧愈率軍攻取湖北的安陸、襄陽;十一月隨徐達率軍攻佔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