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語故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語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爲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語故事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語故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語故事1

【成語】: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釋】: 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成語故事】:

戰國時候,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國派謀士蘇代去勸說趙王。蘇代就給趙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隻大蚌在河灘上曬太陽,它剛剛張開貝殼,水鳥鷸就伸出長嘴去啄蚌肉,蚌連忙收緊貝殼。將鷸的長嘴夾住了。鷸鳥生氣地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麼活下去?”蚌也毫不讓步地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當鷸和蚌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被一位漁翁發現,他毫不費力就把它們捉住了。

蘇代告訴趙王,趙國攻打燕國就如同鷸蚌相爭,兩國都得不到好處,而強大的秦國就會像漁翁一樣得到便宜。

這個故事後來被概括成了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用來比喻爭奪的雙方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語故事2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趙國準備攻打燕國,燕王派蘇代去趙國遊說趙王不要戰爭,講述一隻河蚌在岸上夾住一隻鷸鳥的長嘴,雙方爭執不讓,最後被一個漁翁輕易擒住。如果燕趙發生戰爭,秦國就像漁翁那樣輕易吞併燕趙。趙王只好放棄戰爭的打算。

【出處】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

【解釋】趁着雙方爭執不下而從中得到好處。

【用法】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近義詞】漁翁得利

【示例】鷸蚌相持,自己漁人得利。◎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韓愈,字退之,唐朝鄧州南陽人,是當時的大文豪,主張文以載道之說,以復古爲革命,用散文代替駢文,影響當時及後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勞,他很反對佛教,唐憲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諫阻,得罪了皇帝,被貶到潮州去當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結識了一個老和尚,這位和尚聰明達理,和韓愈很談得來,而韓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這位和尚往來比較密切,因而外間的人都傳說韓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幾道),當時做着尚書,是最信奉佛教的。也爲了得罪憲宗皇帝被貶謫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後,他也聽到人們的傳說,說韓愈已經信起佛來,他有點疑惑,因爲他知道韓愈是反對信仰最力的人,爲此,他特地寫了一封信去問韓愈。

韓愈接到孟幾道的信後,知道他與和尚往來,才引起別人發生了誤會,馬上回信向孟幾道加以解釋。而且,韓愈對當時在朝的一班大臣們,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來蠱惑皇帝,大大加以評擊。他對皇帝疏遠賢人,使儒道墜落,頗爲憤慨。信中有這樣的話:“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共危如一發引千鈞……”

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極危險的地步,好像一根頭髮,繫着一千斤重的東西。現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險的事情,往往就拿這句話來形容。

這則成語見韓愈給孟尚書書,有:“共危如一發引千鈞,綿綿延延,窪以微滅。”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