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成語的歷史典故

成語的歷史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成語的歷史典故1

【黔驢技窮的典故出處】(唐代)柳宗元《三戒·黔之驢》。

成語的歷史典故

【黔驢技窮的典故釋義】黔:地名,今天的貴州省;技:技能,本領;窮:盡,用完。貴州的驢子用盡了所有的本事。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諷刺一些虛有其表,外強中乾,無德無才的人。

【黔驢技窮的歷史典故】

相傳,古時候貴州一帶沒有毛驢。有一個好事之人從外地買了一頭毛驢,用船運到了貴州。貴州多爲崎嶇山地,此人一時也想不出毛驢能派上什麼用場,所以就把它放在山腳下。貴州山中有老虎出沒,老虎從來沒見過毛驢,一天,它發現了這頭毛驢,還以爲毛驢是神,一定有什麼特殊的本領,所以不敢貿然靠近它。

老虎遠遠地躲在樹林裏,偷偷地觀察毛驢的一舉一動。過了一段時間,老虎放輕腳步小心翼翼地朝毛驢的方向挪動了幾步,想弄清楚這個怪物究竟是什麼東西。它一點一點地靠近毛驢,可還沒等老虎看清,毛驢突然大叫起來,聲音大得響徹了山谷,迴音不絕。毛驢的叫聲着實把老虎嚇了一大跳,以爲它要來吃自己了,嚇得急忙逃得遠遠的。

又過了幾天,老虎仍不死心,又轉來轉去慢慢地靠近毛驢,反覆地觀察毛驢,再也沒有發現這隻驢子有什麼特殊的動靜,也沒發現它有什麼特別的本領,好像它只會偶爾響亮地叫上幾聲罷了。

再後來,日子久了,老虎對毛驢的叫聲也習慣了,覺得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漸漸地就敢靠近毛驢了。於是,老虎向毛驢靠得更近些,在它面前轉來轉去,結果還是相安無事。後來,老虎靠毛驢更近了,甚至碰撞毛驢的身子,故意冒犯它,毛驢也只是一味躲閃。

有一次,老虎試着用爪子抓了毛驢一下,毛驢終於被惹怒了,就用蹄子猛踢了老虎一腳。老虎一點也不覺得疼,於是便很高興地想:“原來這個怪物不過如此,只有這麼一點本事啊!並不可怕嘛!”於是,老虎便大吼一聲,猛撲上去,張開血盆大口,咬斷了毛驢的喉嚨,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成長心語】

世界上有很多東西貌似強大,樣子很可怕,其實只不過是外強中乾而已。那些咋咋呼呼的人,往往並非是真正的強者,他們因爲內心極度不安全,而被迫採用這樣的方式,試圖掩蓋自己的弱點。這樣的做法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真相總會被揭穿的。外強中乾,是一種最不可靠的本領,與其假裝強大去嚇唬別人,不如真正地做一個強者。其實,沒有什麼值得我們膽怯的,因爲只要盡力了,你也可以成爲一個擁有強大力量的人。

成語的歷史典故2

【成語】神出鬼沒

【拼音】shén chū guǐ mò

【解釋】出:出現;沒:消失。象神鬼那樣出沒無常。形容出沒無常,不可捉摸。後泛指行動變化迅速。

【出自】《淮南子·兵略訓》:“善者之動也,神出而鬼行。”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定語;含褒義。

有形跡的東西,天下人都能看得見它;記載在書籍文章裏的內容,世人都能學習並能流傳它:這些都是以形來取得勝利的,而高明者是不會效仿它們的。人們之所以看重“道”,是在於“道”的無形。因爲“無形”,所以也就難以制迫它,也難以度量它,更不能用智巧來欺詐它,也無法來規劃謀算它。一般而言,你的智慧表現出來,人家也就會用智謀對付你;你的形跡表現出來,人家也就會以相應的行爲來對付你;你的部隊稍有暴露,人家就會打埋伏;你的器械裝備一亮出來,人家就會做好充分的防備。總之,動作周旋、曲直屈伸、使巧用詐,都不算是高明的。高明的人的行爲是,神出鬼沒,如星辰閃爍不定,像天體恢宏運行,進退屈伸,不留痕跡;像鸞鳥飛昇、麒麟跳躍、鳳凰飛翔、神龍騰空;發動時如猋風,而迅猛得又像閃電;以生動靈活的態勢擊敗呆滯死板,以旺盛的氣勢駕御暮氣衰敗,以迅猛有力壓倒遲緩疲軟,以飽滿精神制迫萎靡不振,這就像以水滅火、用湯澆雪——這樣的神兵哪能會不如願以償?哪能會不達到目的?

在內心使精神虛靜,對外界使物慾淡漠,運動不留痕跡,攻擊出其不意。像飄忽的雲風那樣來往飄惚,誰也不知它要到哪裏去;從縫隙中出入倏忽,誰也不知它在哪裏停歇。突然得像雷霆,快速得像風雨;像從地下冒出,又像從天而降;獨來獨往,沒有辦法應對它;快得像飛箭,沒有什麼能與之相匹敵?忽暗忽明,誰知道它的頭緒?還沒看到它出發,但早就來到你跟前。所以善於用兵的人,看到敵方的弱點空虛,就緊緊抓住而不放過,窮追猛打而不捨棄,逼迫而消滅之,絕不讓敵人逃離。用迅雷不及掩耳、閃電不及遮眼的氣勢,攻擊及壓倒猶豫不決之敵。

善於用兵,如同迴音的應和,擊鼓發出響聲,使敵人眼睛被灰塵迷着都來不及搓摸,上氣不接下氣。從天而降的神兵使敵人擡頭看不見天、低頭看不到地,完全沒了方向,手不知揮動長矛,刀劍來不及拔出;攻擊迅猛如雷鳴,逼迫氣勢如狂風;像火勢一樣蔓延,像波濤一樣洶涌。這樣使敵人靜止時不知如何防守,行動時不知如何來操作。這樣的部隊一旦擂響戰鼓,揮動軍旗來開戰,對方還沒來得及抵擋就土崩瓦解,天底下還有誰敢向這樣的部隊揚威抗衡、阻擋它前進!

所以,能夠駕馭對方的部隊必勝,消極待敵的部隊必敗,成爲人家攻擊目標的部隊只有死路一條。

成語的歷史典故3

陶朱公范蠡還住在陶時,曾生了一個小兒子。等到長大成人後,陶朱公的二子因殺人,被楚國拘囚起來。陶朱公說:“殺人償命是應該的,但我聽說有千金之家財,其子可以不被處死於市中。

於是準備齊千金,準備讓小兒子前去探視。但大兒子也堅持要去,並說:“父親不讓大兒子去,而讓小弟去,一定是父親認爲我是不肖之子。”說着竟要自己殺。

夫人見此,再三強勸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讓大兒子去,並附信一封,叫他交給自己過去的好友莊生。並對大兒子說:“到了以後,把禮金送上,然後一切客隨主便,不要與他爭辯。

大兒子到後,便按照父親的囑咐去做了。莊生對他說:“你快走,不要再繼續留在這裏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是什麼原因。”

大兒子走後,並沒有按莊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的住在楚貴人那裏。莊生雖窮,卻以廉潔耿直爲標榜,楚王以下的大臣們都把他師視之,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兒子所送千金之禮,莊生並無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辦成後,再退還給朱公,以爲信守之據,然而陶朱公的長子並不理解他的這番良苦用心。

一天,莊生找了個理由覲見楚王,說天上有星相顯示,有事不利於楚國,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貫信任莊生,於是就命人封住三錢之府,準備大赦天下。楚貴人欣喜地將此喜訊告訴了朱公長子。

不料朱公子想,大赦時弟弟一定會出來,千金企不白送莊生了。於是就又去見莊生,莊生吃驚地問:“你怎麼還沒離開這裏?”朱公長子說:“弟弟今將大赦,故而特來告辭。”

莊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錢還給了他。

莊生被陶公子的耍弄感到是一種奇恥大辱,於是就又覲見楚王說:“楚王大赦是爲了修德去兇,可楚國的百姓都說,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兒子殺了人被囚在楚,他們家裏就用金錢來賄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就說楚王大赦並非爲楚國百姓,只是爲陶朱公的兒子一人着想罷了。”

楚王聽後大怒,下令對陶朱公的兒子立即處斬,然後才下大赦令。

當陶公子拿着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親及鄉親都很悲傷,陶朱公說:“我聽說你的行動,就知道你一定會害死你的弟弟。這並非是你不愛他,只因爲你從小與我一同創業,備嘗生活的艱辛,所以很看重錢財。

至於你小弟,本來就是生長在富裕的環境裏,出門乘車、騎馬,不知錢財來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爲他能拋舍錢財,而你卻不能,最終是你殺了弟弟,不是見怪,我早就料想你會帶喪報回來!”

成語的歷史典故4

 歷史典故: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衆。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佈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裏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讚揚有才能的人。

成語的歷史典故5

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託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鍾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鍾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來鍾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

後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後,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爲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爲莊周。

後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後宮,即後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長兄曹丕當政以後,備受猜忌,鬱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賦》是一篇傳誦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寫洛神的步態之美雲:“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寫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跡之態十分傳神。

後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輕盈。

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爲陳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恐國破後,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爲二,夫妻各執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隋滅陳後,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徐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僕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後,大爲感動,終於讓他們夫婦團聚。

後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後重新團圓。

詠絮才高

東晉政治家謝安全家聚在一起,正值戶外雪越下越大,謝安興致勃發,就指着外面的飛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隨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後大加讚賞,誇獎侄女才思不凡。謝道韞是東晉有名的才女。

柳絮隨風飛揚,壯似飛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譽婦女有詩才爲“詠絮才”。

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清明獨遊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惆悵之餘,乃題詩於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後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女邂逅,後來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秉燭夜遊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之句。曹丕爲魏王世子時,與吳質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趕,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作書與吳質,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之句,後人遂以“秉燭夜遊”喻及時行樂。

鏡花水月

鏡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虛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詩家常用以比喻朦朧空靈的意境。如宋嚴羽以佛論詩,主張妙悟,他說;“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以“鏡花水月”比喻詩歌中不可言傳的妙境。

青梅竹馬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長幹行》中描寫一位女子,思夫心切,願從住地長幹跋涉數百里遠路,到長風沙迎接丈夫。詩的開頭回憶他們從小在一起親暱的嬉戲:“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後來,用“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來表明天真、純潔的感情長遠深厚。

成語的歷史典故6

01、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並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它在中國家喻戶曉。這個故事記載在《列子》中。《列子》是公元前四、五世紀一名叫列禦寇的哲學家寫的書。

故事說,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歲了。他家的門口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們進進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說:“這兩座大山,擋住了咱們家的門口,咱們出門要走許多冤枉路。咱們不如全家出力,移走這兩座大山,大家看怎麼樣?”。

愚公的兒子、孫子們一聽,都說:“你說得對,咱們明天開始動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覺得搬走兩座大山太難了,提出反對意見說:“咱們既然已經在這裏生活了許多年,爲什麼不能這樣繼續生活下去呢?況且,這麼大的兩座山,即使可以一點點移走,哪裏又放得下這麼多石頭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話立刻引起大家的議論,這確實是一個問題。最後他們一致決定:把山上的石頭和泥土,運送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帶着一家人開始搬山了。他的鄰居是一位寡婦,她有一個兒子,才七八歲,聽說要搬山,也高高興興地來幫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鋤頭和揹簍,而大山與大海之間相距遙遠,一個人一天往返不了兩趟。一個月幹下來,大山看起來跟原來沒有兩樣。

有一個老頭叫智叟,爲人處事很精明。他看見愚公一家人搬山,覺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對愚公說:“你這麼大歲數了,走路都不方便,怎麼可能搬掉兩座大山?”

愚公回答說:“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覺得你還不如小孩聰明。我雖然快要死了,但是我還有兒子,我的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一直傳下去,無窮無盡。山上的石頭卻是搬走一點兒就少一點兒,再也不會長出一粒泥、一塊石頭的。我們這樣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爲什麼搬不走山呢?”自以爲聰明的智叟聽了,再也沒話可話了。

愚公帶領一家人,不論酷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貪黑挖山不止。他們的行爲終於感動了上帝。上帝於是派遣兩名神仙到人間去,把這兩座大山搬走了。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它告訴人們,無論什麼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02、后羿射日

世界年輕時,天空曾一齊出現十個太陽。他們的母親是東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個孩子放在世界最東邊的東海洗澡。洗完澡後,他們像小鳥那樣棲息在一棵大樹上,因爲每個太陽的中心是隻鳥。九個太陽棲息在長得較矮的樹枝上,另一個太陽則棲息在樹梢上,每夜一換。

當黎明預示晨光來臨時,棲息在樹梢的太陽便坐着兩輪車穿越天空。十個太陽每天一換,輪流穿越天空,給大地萬物帶去光明和熱量。

那時候,人們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動物像鄰居和朋友那樣生活在一起。動物將它們的後代放在窩裏,不必擔心人會傷害它們。農民把穀物堆在田野裏,不必擔心動物會把它們劫走。人們按時作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滿。人和動物彼此以誠相見,互相尊重對方。那時候,人們感恩於太陽給他們帶來了時辰、光明和歡樂。

可是,有一天,這十個太陽想到要是他們一起周遊天空,肯定很有趣。於是,當黎明來臨時,十個太陽一起爬上車,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這一下,大地上的人們和萬物就遭殃了。十個太陽像十個火團,他們一起放出的熱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着火啦,燒成了灰燼,燒死了許多動物。那些在大火中沒有燒死的動物流竄於人羣之中,發瘋似地尋找食物。

河流乾枯了,大海也乾涸了。所有的魚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竊食物。許多人和動物渴死了。農作物和果園枯萎了,供給人和家畜的食物也斷絕了。一些人出門覓食,被太陽的高溫活活燒死;另外一些人成了野獸的食物。人們在火海里掙扎着生存。

這時,有個年輕英俊的英雄叫做后羿,他是個神箭手,箭法超羣,百發百中。他看到人們生活在苦難中,便決心幫助人們脫離苦海,射掉那多餘的九個太陽。

於是,后羿爬過了九十九座高山,邁過了九十九條大河,穿過了九十九個峽谷,來到了東海邊。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腳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開了萬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準天上火辣辣的太陽,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陽被射落了。后羿又拉開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聲射去,同時射落了兩個太陽。這下,天上還有七個太陽瞪着紅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這些太陽仍很焦熱,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個太陽。其它的太陽嚇得全身打顫,團團旋轉。就這樣,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陽,無一虛發,射掉了九個太陽。中了箭的九個太陽無法生存下去,一個接一個地死去。他們的羽毛紛紛落在地上,他們的光和熱一個接一個地消失了。大地越來越暗,直到最後只剩下一個太陽的光。

可是,這個剩下的太陽害怕極了,在天上搖搖晃晃,慌慌張張,很快就躲進大海里去了。

成語的歷史典故7

 歷史典故: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爲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勳。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成語的歷史典故8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釋義】鼓:敲戰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戰鬥剛開始時士氣最旺盛,現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勁頭十足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

【歷史典故】

公元前684年,齊國發兵攻打魯國。曹劌主動請纓,迎戰齊軍,兩軍對陣於魯的長勺。齊將鮑叔牙輕視魯軍,下令擊鼓進軍。莊公準備擂鼓,曹劌說:“不可。”齊國人擂了三次鼓後,曹劌說:“可以擂鼓了。”這時,魯軍戰鼓擂響,同時下令衝殺,魯軍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了出來,殺得齊軍全線崩潰、落荒而逃。莊公準備趕車追擊齊國軍隊,曹劌說:“還不行。”下車看敵軍的車印,登上車的高處觀望敵軍(後),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國軍隊,大獲全勝。戰勝敵軍之後,莊公問曹劌原因。他回答說:“戰鬥,打的'是勇氣。擂第一次鼓時鼓舞起士氣,等再次擂鼓士氣就衰弱了,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耗盡了。敵方士氣耗盡,我方士氣充盈,所以能戰勝他們。齊國國強兵厲,我怕他們故意逃走,恐有埋伏。直到我看他們的車印雜亂,戰旗倒拖,才下令追擊他們。”

【成長心語】

曹劌準確地利用了人們作戰的心理,把自己軍隊的士氣提高到最強,把敵軍的士氣消磨到最弱,這樣,利用自己的強勢,打擊對方的弱勢,從而一舉戰勝了對手。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趁一開始情緒高漲時全力以赴,這樣就能把事情高質量地完成。如果拖拖拉拉,事情反而幹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也會逐漸衰退,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

成語的歷史典故9

事例內容

戰國初期,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後。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於是委派商鞅實施變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

不一會兒,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人們都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着十兩賞金?準是有人在開玩笑呢。”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羣中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兌現了他的諾言,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說:“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這種信任基礎,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行。

自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各方面實力逐步超過了其它各國,於是纔有了後來的吞併六國,一統華夏。

成語的歷史典故10

孟母三遷

孟子小的時候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學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孟母認爲這樣不好,就搬到市集附近,孟子又學起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情。孟母再次搬家到學校附近,孟子就跟着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點着頭說:“這纔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岳母刺字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宋朝。母親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岳飛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孝順母親。每日出去採摘桑葚時都把桑葚分開裝。赤眉軍(綠林赤眉起義)問他爲什麼這樣做?他回答說:“黑色的味甜,用來供養母親;紅色的味酸自己吃。”赤眉軍爲他的孝行感動,送給他二斗米和一隻牛蹄。

成語的歷史典故11

戰國時,趙國丞相張孟談拜見晉國智伯後出來時,在軍營門外遇見智過。智過入見智伯說:“韓、魏二國恐怕主意要變。”智伯問:“爲什麼?”智過說:“我在軍營門外遇見孟談,看他表情矜持,舉止傲慢。”

智伯自信的說:“不會這樣,我與魏桓子和韓康子祕密約定攻下趙國後,三分趙國土地,他們一定不會欺騙我,你可千萬不要將此話說出”智過不放心,又去拜見韓、魏二主,回來後再次勸智伯說:“二主表情不對,心思變了,一定是背叛了您,還不如立即殺掉他們,以絕後患。”

智伯說:“他們的軍的隊駐紮晉陽三年了,一朝行動,即能得利,那裏會有別的企圖,你切莫再提此事了。”智過說:“不殺二主,那就更親近他們吧。”智伯問:“怎麼親近?”智過說:“魏桓子的謀臣叫趙吉,韓康子的謀臣叫段規,此二人都是能改變他們君王主意的倖臣。您可以與這二位約定,攻下趙國,就給他們二位每人萬戶的封賞。若如此,韓、魏二主就不會變心,您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了。”

智伯說:“攻下趙國後三分其地,現在再給這兩個人各萬戶的封賞,那我所得的土地就太少了,這不行。”智過見晉君既不採納他的計策,也不聽從他的勸告,於是就離開軍營,改姓輔氏,隱居不知去向了。

張孟談回去後,見赴襄子就說:“我在軍營門外碰到智過,看來他懷疑我了,他從智伯那裏出來後就改姓換名。今晚若是不動手,則必留後患。”

於是趙襄子即派張孟談去見韓、魏二主,約定夜晚動手,殺掉守堤的官吏,決堤淹智伯的軍營。智伯的軍的隊在水中一片混亂,韓、魏之軍分從兩翼攻擊,趙襄子率軍從正面進攻,大敗智伯軍。智伯被活捉後處死,國家就被分,族人因受株連,全部被殺。

成語的歷史典故12

白樂天每作詩令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又易之。

釋義

形容寫的詩文通俗明白,淺顯易懂。

故事

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生前曾多次整理自己的詩作。他在《白氏集後記》中說,自己的詩文有七十五卷,大小詩共三千八百四十首。在唐代詩人中,他詩作的數量可算是名列前茅了。白居易字樂天,青年時代家境貧寒,對社會主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八歲那年中進土,又經過一次考試,當了一名小官。後來官當得大了,可是因得罪了權貴,被貶到江州當司馬,最後,他官至刑部尚書。白居易認爲詩必須便於世人理解和記憶。所以,他總是使自己的作品風格和語言深入淺出,平易通俗,讓人們樂於接受。據說,他的新詩要讓老婦人也能理解。者婦人說理解了,他才定稿抄錄出去;老婦人說不理解,他就進行修改,直到老婦人說理解了方纔罷休。

一次,他家的老保姆向他講述了一個她親眼看到的一件事:一天她上街,聽見有人在悽悽慘慘地哭泣,便急忙走上前去。只見一個衣着樸素的婦女抱着兩個孩子;身旁一輛馬車上,有位將軍模佯的人緊鎖着濃眉。那將軍對家丁低聲說了幾句話後,家丁便從婦女環裏強行奪走了孩子。那兩個孩子哭喊着媽媽,婦女肝腸寸斷地叫喊着孩子的名字。隨着一聲鞭響,馬車帶着哭喊媽媽的兩個孩子遠去,那婦女邊追邊喊,最後哭倒在車輪揚起的塵埃裏。老保姆和幾個路上的人,趕緊上前攙扶起婦女。經過詢問才知道,馬車裏是她當大將軍的丈夫,新近因破敵有功,得到朝廷賞賜的二百萬錢,於是在洛陽新娶了一個妙齡歌女,而拋棄了自己的結髮妻子;剛纔是奪走了她的兩個孩子。

白居易根據這一活生生的事實,寫成著名的詩篇《母別子》。寫完後,白居易對老保姆說:“這類詩,如果街市上的人聽不明白它的意思,那末寫了也沒有意思。我且讀給你聽聽。”說罷,他將詩緩緩地念了一遍。老保姆一邊聽一邊點頭,竟然全聽懂了,白居易這才定稿。

成語的歷史典故13

歷史故事成語: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負荊請罪(廉頗)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臥薪嚐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爲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懸樑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封金掛印(關羽)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草木皆兵(苻堅)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寓言故事成語:

坐井觀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劍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長葉公好龍自相矛盾掩耳盜鈴南轅北轍畫蛇添足濫竽充數亡羊補牢杯弓蛇影

買櫝

還珠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夜郎自大黔驢技窮杞人憂天

成語的歷史典故14

夸父逐日

夸父,古代神話中的人物。逐日:追趕太陽。我國古代的一個神話,表現了古代人民決心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堅強意志。比喻決心大或自不量力。語出《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爲使光明永駐人間,翻山越嶺,跨河涉澤,追趕太陽。也不知走了幾千幾萬裏,他才追到禺谷(今靈寶秦嶺山下),就是太陽落下的地方。一團又紅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熱炙烤得口乾舌燥。於是,他就去喝水,喝乾了黃河、渭河的水,還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澤裏的水。

夸父沒有到達目的地就渴死了。臨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邊,手杖立刻變成一片桃林。死後,他的屍體化成了一座高山,後人名其曰夸父山。桃林,約當今河南靈寶以西、陝西潼關以東地區。商朝靈寶爲桃林,周朝名桃林塞。夸父山位於今靈寶陽平鎮東南十公里處。現夸父山下有一村莊,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銘:夸父村。

成語的歷史典故15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明朝有個叫李汰的主考官,有一次考生私下賄賂他,他斬釘截鐵地說:“這一回由我主持考試,金錢是打不開通路的,你把銀子收起來,回去把心思用在考試上吧。”第二天,他命人懸出一副大匾,上書:“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心。莫言暮夜無知者,須知乾坤有鬼神。”

反思一些領導幹部違規違紀,甚至走向違法犯罪深淵,都是僥倖心理作祟,總認爲做事很隱蔽,手段很高明,不會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