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孔子做人有“五不”彙總

孔子做人有“五不”彙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孔子做人有“五不”,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做人有“五不”彙總

孔子做人有“五不”

其實,《論語》之中,孔子不僅有“不逆詐,不億不信”這兩個“不”,他還有另外三個“不”,一樣的重要,我姑且把它們合稱爲孔子“五不”。

我們知道,孔子很推崇伯夷、叔齊兩兄弟,說他們是“求仁得仁”。確實,“義不食周粟”的兩兄弟,道德上自律極嚴。但是,《論語·公冶長》中,孔子又爲我們描述了伯夷、叔齊的另一副面孔,說他們“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有人把“怨是用希”譯成: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就少了。這當然也可以,但我覺得似乎更應該直接譯成:因爲他們對別人不念舊惡,所以他們的內心就沒有對別人的怨恨。這樣不僅從語法上講更通達,意思也更好。

你的內心沒有對他人的怨恨,對誰最有好處?不被怨恨的人當然會得到好處,因爲你不怨恨他,也就不會去傷害他。但是,最大的受益者還是你自己,因爲你的內心會因此而陽光,而輕鬆,而乾淨,輕輕鬆鬆,清清爽爽。

相反,如果你的內心充滿了對別人的怨恨,儲存着過多不良的心理能量,你的心靈必然是扭曲的,心理負擔必然是沉重的。所以不念舊惡,不記仇,對別人有好處,對自己更有好處。

一顆沒有怨恨的心靈,一種健康的與人爲善的心靈,是多麼輕鬆。

要獲得人生的快樂,伯夷、叔齊爲我們做了個好榜樣:不念舊惡。孔子也爲我們做了一個榜樣,他曾感慨:“莫我知也夫!”子貢以爲老師鬱悶,就說:老師,怎麼沒有人瞭解您呢?孔子回答說:“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

他一生遇到那麼多挫折,受過那麼多打擊,但內心仍然那麼快樂,沒什麼抱怨。對人也好,對事也好,對社會也好,他的心情依然平靜、溫煦而友愛。靠什麼?就靠這兩個“不”:“不怨天,不尤人”!

這樣的境界,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

不逆詐,不億不信,不念舊惡,不怨天,不尤人——此“五不”中,包含着人生的正知正見,包含着對他人的`寬恕和自我的放下,包含着對天命的認同和領受——這樣的智慧,爲聖人所擁有,爲我們所追慕。

孔子名言節選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大學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像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像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大學》——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大學》——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大學》——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大學》——《詩經》說:“茂盛的桃樹開着鮮豔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7、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中庸》——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中庸》——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中庸》——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1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爲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中庸》——君子的爲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爲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爲人之道還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聖人的美德中了。

1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如果學了之後,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溫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裏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爲君子嗎?

15、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爲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溫習?

16、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論語》——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捨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爲他學過了。

17、禮之用,和爲貴。《論語》——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18、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論語》

19、 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 《論語》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論語·衛靈公》

21、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2、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 子 《論語 》

2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論語》

24、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孔子 《論語》

25、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26、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丘 《論語》

27、 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2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 《論語》

29、 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 《論語》

30、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子 《論語》

3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論語》

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孔丘

33、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 《論語·里仁》

34、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 《 論語》

35、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 《論語》

36、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孔子 《論語》

37、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 《論語》

38、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

39、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孔丘

40、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 《論語》

41、 知恥近乎勇。 ——孔子

42、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論語》

43、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丘 《論語》

44、 八佾舞於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 《論語》

45、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