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學習古代讀書人的讀書筆記

學習古代讀書人的讀書筆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讀書筆記是指讀書時爲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爲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爲大家分享了古代讀書人的讀書筆記,歡迎借鑑!

學習古代讀書人的讀書筆記

  學習古代讀書人的讀書筆記1

古人讀書筆記三種寫法:“提要鉤玄”、“採花釀蜜”、“開山鑄銅”。

提要鉤玄:唐朝的著名文學家韓愈,在《進學解》裏講他寫讀書筆記,說:“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他讀記事的歷史書,把重要的事件摘記下來。他讀哲理書,把主要論點摘出來。韓愈的讀書筆記,有幾篇還保留在他的集子裏。有一篇《讀〈冠子〉》。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樣寫提要鉤玄的讀書筆記的。《冠子》十有九篇,其詞雜黃老刑名。其《博選篇》,“四稽”“五至”之說當矣。使其人遇時,援其道而施於國家,功德豈少哉!稱“賤生於無所用,中流失舟,一壺千金’’者,餘三讀其辭而悲之。文字脫謬,爲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滅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雲。

從這篇裏我們看摘要的讀書筆記是怎樣寫的。不是把一本書的要點記下來就算。先記下這本書有多少篇,內容主要講什麼的。再記下其中的要點是什麼,還要寫出自己對這些要點的看法,寫出自己的意見。還摘出其中精彩的話,說出自己的看法,最後提到改正書中文字的脫誤。從“三讀其辭而悲之”看,“三’’字虛數,表示反覆讀。可見韓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話,不是看過就算,是要反覆讀的。這就是韓愈寫的摘要的讀書筆記。裏面確實摘記了要點,但還要寫出自己對這些要點的看法,包括表達出自己的感情。還要對全書的內容作概括的說明。那就不光把一本書讀過就算,讀後還要思考,從全書的內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話都要考慮,直到對書中的錯字都不放過。從這裏,我們既可以學習怎樣寫摘要的讀書筆記,還可以學習他是怎樣讀書的。

採花釀蜜:蜜蜂採花中甘液釀成蜜,不是採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釀成的,是從多種花中採集來的。有的讀書筆記,是作者讀了好多書,通過比較研究才得出的一種看法,好比蜜蜂釀蜜,這樣的讀書筆記寫得比較精彩,不同於一般的看法。讀書筆記有各種形式,前面舉的摘記是一種;這裏舉的是別的兩種,一是隨筆式的,一是詩。如朱熹的《朱子語類》:淵明詩,人家說是平談,據某看系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自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談的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又龔自珍《已亥雜詩》:陶潛酷擬臥龍豪,萬古潯陽鬆菊高。莫信詩人竟平談,二分樑甫一分騷。不論他的衡量是否恰當,總之是象採花釀蜜那樣,讀了很多書,通過比較研究得出來的。隨筆式的只寫出自己的意見,不必記下書名卷數等,主要把自己對書的意見寫下來,用詩的形式來寫更不必記書名卷數等了。

開山鑄銅:清初顧炎武的《日知錄》,是讀書筆記的鉅著。他在《與人書十》裏,談到有兩種書:一種是收舊錢稱做廢銅來鑄新錢,既是粗製濫造,又毀壞了好的舊錢。一種是開山採銅礦來鍊銅。他的《日知錄》,一年來“早夜誦讀,反覆尋究,僅得十餘條,然庶幾採山之銅也。’’毀舊錢來鑄新錢,大概指把舊書剪剪貼貼編成新書,開山鑄銅,大概指從許多材料中發掘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見解。假使說,採花釀蜜主要指文藝方面的研究說的,那末開山鑄銅主要是指學術方面的研究說的。

以上三種讀書筆記的寫法。主要是第一種摘記的寫法,就是寫摘記時,不要只抄警句或摘要點,還要用心想一想,寫出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來,那樣的讀書筆記纔是自己的。即使自己的意見不成熟,積累得多了,也可以看出自己思想發展的過程,是有用處的。至於採花釀蜜是較高的要求,對文藝作品讀得多了,有比較,就會產生各種看法,這種看法是通過比較得來的,也就是屬於採花釀蜜這一類,所以這樣的讀書筆記,也是可以寫的。寫摘記的讀書筆記,積累得多了,自然會產生寫採花釀蜜的讀書筆記來了。至於開山鑄銅,這是屬於學術研究方面的讀書筆記。對某一個問題發生興趣,蒐集有關這一問題的材料來進行研究,也可以寫出這樣的讀書筆記來。因此,這裏說的後兩種筆記,雖然要求高一點,在閱讀文藝作品時,寫出採花釀蜜的讀書筆記來;在研究問題時,在作學術研究時,寫出開山鑄銅的讀書筆記來。

  學習古代讀書人的讀書筆記2

筆記,是古代一種常見的文體,其內容大都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對史料、典章、物產的考察以及對王朝廢興、人物逸事、制度沿革的記述,還包括對天文、歷算、星相的記載等,有去僞存真的考訂,更有入情入理的分析。

古人讀書、做學問,大都有自己的筆記,這些筆記著作已成爲我國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有一段話:“雜說之源處於《論衡》,其說或抒己見,或訂俗訛,或述見聞,或綜古義,隨意錄載,不限卷帙之多寡,不分次第之先後,興之所至,即可成編。”這段話大致說明了筆記文體的淵源以及它和古人治學之間的關係。

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提到的',宋代以後,文人筆記文體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其實,在宋代之前,筆記精品亦不在少數,諸如東晉幹寶的《搜神記》,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都爲文人筆記的傑出代表。

在宋代,文人在創作筆記上的精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度,不僅表現在筆記作品數量衆多,在質量上亦屬上乘。究其原因,首先,在於經濟的發展,宋代城市繁華,勾欄瓦肆、民間娛樂、節慶活動等讓文人眼之所見、耳之所聞之事數不勝數,對創作影響頗深;其次,如同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所述——“宋代雖雲崇儒,並容釋道,而信仰本根,夙在巫鬼”,也正是這種思想根基導致了人們擁有對仙鬼怪談之類的想象空間,給很多筆記添加了絕佳的素材;再次,宋代科舉制度的發展,使得士人重視經術策論,不屑於像唐代文人一般染指傳奇小說,在仕途上或退隱之後,多以閒適之趣寫筆記。

由於宋代以後的文人筆記兼具可讀性和史料價值,因此在後人看來,這些作品非常珍貴。

總的說來,雖然筆記體裁產生較早,但正式以“筆記”二字作爲書名的作品爲北宋文人宋祁的《筆記》一書,他的《筆記》分釋俗、考訂、雜記三卷,其中多爲正名物、音訓,間及文章史事,造語奇雋,論者頗爲精詳。到了南宋以後,凡是這類書,很多作者都喜歡用筆記做書名,如陸游的《老學庵筆記》、龔頤正的《芥隱筆記》等。後來,筆記的名稱變得多樣化了,比較常見的有筆談、隨筆、筆錄、札記、雜識……如沈括的《夢溪筆談》、洪邁的《容齋隨筆》、 周密的《癸辛雜識》、明人陸樹聲《清暑筆談》等。

很多古代文人對做筆記都非常重視,如宋人張載曾說:“心中苟有所聞,原便札記,否則還失之矣。”很多讀書人在學習中意識到,做筆記不僅可以激發自己勤于思考,更有助於蒐集、積累資料,補充記憶的不足,還有不少文人在筆記中不僅記錄了讀書的心得體會,還寫下了個人的思想活動、疑難問題、研究成果等,爲日後其他學者研究整理學術問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