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立秋:煩暑退 光陰催

立秋:煩暑退 光陰催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近日北京黃昏與夜裏的天空都極美,暑雲漸纖,碧空明淨,預示着夏季已近尾聲,這就立秋了。

立秋:煩暑退 光陰催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正是一年過半之時。伏天裏孕育出的陰氣在最熱的大暑節氣後逐漸瀰漫天地,越來越盛。立秋也是“七月流火”時,今人常以此語狀酷暑,其實此“火”是指大火星,相傳遠古時的部落就懂得以觀測此星斷定季節。《豳風·七月》中這句“七月流火”把古曆法中七月黃昏時,紅色大火星偏西而墜,涼風輕起的星辰節令之變記述得簡練又詩意。

古重“四立”,周天子會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赴西郊迎秋,漢代仍如此。儀仗的車旗服飾全用白色,天子親自射牲祭奠宗廟,表示秋來揚武。立秋準確來說不是某天,而是一個具體的時刻。宋代有“梧葉報秋”之禮,當日將盆栽梧桐移入殿內,太史官在算好的立秋時刻大聲唱奏:“秋來了。”奏畢,一兩片梧桐葉往往應聲飛落,天子便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將“秋”註解爲“揪”——“物於此而揪斂也”。也是指立秋之後陰氣漸盛,萬物的生命力都隨着陽氣轉向收斂,《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又有“秋收冬藏”之說。

收、養相關,立秋最常見的反應是該“貼秋膘”了,南來的汪曾祺說“北京人所謂“貼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貼秋膘”的說法清晚期才興起,並不一定吃烤肉:“立秋日,人家亦有豐食者,謂之貼秋膘”。“貼秋膘”也和清代立秋秤人的遊戲有關。人們在立夏、立秋兩次懸以大秤,稱人重量,以驗夏中之肥瘦。夏天飲食簡單、清淡,胃口也不易大開,多少會瘦一些,於是“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補償夏天的損失”。

但此時畢竟才過大暑,氣溫雖略降,仍是一年中第二熱的月份,還是明代《酌中志》中記載的北京更有秋爽風味:“立秋日吃蓮蓬、藕,賞苿莉、梔子、蘭、芙蓉等花。”《酌中志》中還寫男女在這天都戴楸葉。楸樹馨香,葉花都有收斂祛溼的藥效,剪成花樣的楸葉象徵着秋來了。歷史上也有將石楠葉剪爲花瓣簪戴的,初紅的老葉更具秋意。

關於立秋鬢邊這點事,還數宋代劉翰的詞《立秋前一日覽鏡》上下闕尾句最好:“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把秋日將近,生涯已老的心緒寫得無奈卻瀟灑。

每一個節氣都是三候十五天,每一候都是對時節景象變化的記錄。立秋“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立秋風露清朗可人,稍退煩暑,還沒有帶來凋零。廣東地水南音《客途秋恨》起首就唱“涼風有信,秋月無邊”,大佬倌白駒榮喜愛此曲雅俗各半、低迴宛轉,將其敷演成大戲,但觀衆出門就拋了故事,津津有味只是學唱“涼風秋月”。香港影人由黎北海至許鞍華、關錦鵬都將這陣“涼風”以不同形式攝入鏡底。張國榮演過十二少後,演唱會中也再唱該曲,在高臺上真如風露清俊,令四圍的熱鬧呼喊都低去了。

寒蟬是一種青赤小蟬,寒蜩、寒螿也都是它,應陰向夕而鳴,鳴則天涼。夏蟬體黑聲大,俗稱“知了”,這種聲急悽切的小蟬叫“都了”,也許有“全都了結”之意。夏末秋初是聽蟲的佳時,黃昏納涼,這邊切瓜分果,那邊蟬聲未斷,夜色一起,四處深草下小蟲們又此起彼伏地唱起來了,窗前檐下懸掛的蟈蟈籠也傳出清亮叫聲,令人抒懷。

民國時期,還有人張貼“今日立秋,百病皆休”的紅紙,這句吉祥話好聽得像詩,從這一日往後,好風清露會吹散溽暑,秋蟲如歌,送來一個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