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安史之亂的另一面

安史之亂的另一面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發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不但是整個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後世史家甚至視之爲整個中國古代歷史重要的分水嶺之一。這支起自帝國邊鄙、雜糅胡漢的安史叛軍,以風捲殘雲之勢在不過兩月的時間內便攻陷兩京,佔據半壁江山,後經八年浴血奮戰,唐廷雖得以最終底定叛軍,重建一統,但仍不得不綏靖其餘部,縱容這些世居河朔的驕兵悍將取得半獨立的割據地位,自此之後藩鎮問題與有唐一代相始終。而安祿山這位身世曖昧、粗鄙無文的塞外武夫究竟有何神通,一時之間竟搖動了一個龐大帝國的根基,甚至若非因其內部的傾軋,燕唐之間,鹿死誰手,恐怕都很難說。史家很早就注意到,安祿山、史思明這樣唐廷眼中大逆不道的叛臣在河北地區卻深孚人望,“俗謂祿山、思明爲二聖”,因而所謂安史之亂,斷非起自青萍之末,背後有着深厚的社會基礎爲其支撐。

安史之亂的另一面

但中國傳統王朝歷史的書寫,本身就帶有建構王朝政治合法性的目的,採取某一王朝的正統立場本是其中的常態,因而目前所見傳世文獻中關於安史之亂的記載,大體本自唐王朝的正統立場,將安史政權斥爲叛逆僭僞,其論述帶有鮮明的尊唐貶燕色彩。但對於當代史家而言,王朝正統論籠罩下的史學編纂不過是一種選擇性的記憶,其通過對史料有意識地擇別、剪裁,構建出有利於唐王朝的歷史敘事,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我們深入理解安史之亂的社會背景。而使用安史年號的墓誌,其所記錄的逝者都是身處安史統治區域內的官民,作爲當時存留下來的第一手材料,未經後人的刪削,多少能多透露出一些歷史真相,是頗值得玩味的史料。

在目前已發現的數十方行用安史年號的墓誌中,涉及社會的各個階層,但基本上是不見於史傳的小人物,所能提供的信息頗爲有限。但前幾年在洛陽先後出土了安祿山謀主嚴莊父親嚴復及其弟嚴希莊的墓誌,是少有的涉及安史之亂核心人物的墓誌,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嚴莊作爲安祿山的心腹謀臣,是策動安史起兵關鍵人物之一,安祿山稱帝后,嚴莊任中書侍郎,後夥同其子安慶緒謀殺安祿山,安慶緒繼位後,更以嚴莊爲御史大夫、馮翊王以爲酬庸,“事無大小皆取決焉”,故權傾一時,後見安史勢頹,復降唐,爲司農卿。但由於兩《唐書》並未給嚴莊立傳,因而過去我們對這樣一個叛軍重要人物的'家世背景並無多少了解,現據新發現的兩方墓誌可知,嚴莊的曾祖嚴承構曾任滄州司戶參軍,因舉家徙居於滄州,但嚴莊的父親嚴復、祖父嚴亮均無仕宦的經歷,大約是河北當地不得志的中下層文人家族,所以因天下大亂而得以肆行其志。有意思的是,儘管墓誌中大肆稱揚嚴復早年命嚴莊投效安祿山的先見之明,但嚴復及其少子嚴希莊卻一直居住在滄州老家,並未隨安史叛軍南下,似乎又和安史政權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因而當顏真卿兄弟在河北策動反正時,景州長史李暐亦起而響應,並將居住於此的嚴復父子扣爲人質,進而族誅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