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國學常識之禪讓制

國學常識之禪讓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禪讓制,是中國統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形式上,禪讓是在位君主自願進行的,是爲了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通常,禪讓是將權力讓給異姓,這會導致朝代更替,稱爲“外禪”;而讓給自己的同姓血親,則被稱爲“內禪”,讓位者通常稱“太上皇”,不導致朝代更替。

國學常識之禪讓制

起源

由於遠古時代生產力極爲落後,人類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共同勞動、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們需要選舉出賢能、公正的人當首領,以帶領大家抵禦外來的侵襲,進行生產勞動和平均分配食物。

傳說中的禪讓

中國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最早記載於《尚書》之中,但其真實性一直存在爭議。禪讓制是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或帝王讓位給別人的'一種方式,即由部落裏的每一個人投票表決下一任首領人選,以多數人意件做出決定。相傳堯爲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嶽推舉舜爲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覈後,使幫助爲事。堯死後,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爲繼承人。禹繼位後,又舉皋陶爲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爲繼承人,最後族人擁戴禹之子啓爲王。這是部落聯盟推選領袖的制度,史稱“禪讓”。據說首領要躲在樹林中,然後由族人擁戴他出來。但另一種說法是,禪讓制只是到禹之子啓就終止了,他建立第一個朝代——夏朝。

歷史上的禪讓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的。這些所謂的禪讓,都是朝中權臣脅迫皇帝退位,而由於繼承者是當政者的臣子,爲避免“不忠”的罵名,便打着禪讓的旗號,以取得正統性。因此,以禪讓而滅亡某一朝代,史書中也多表述爲“篡”(如“王莽篡漢”),而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則用“滅”(如“元滅宋”),以表明某種價值判斷。

年表

以禪讓形式完成的政權更替見下表:

西漢→新朝

8年,西漢的孺子嬰禪讓給新朝的王莽

東漢→曹魏→西晉

220年,東漢獻帝劉協禪讓給曹魏文帝曹丕

265年,曹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西晉武帝司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