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李世民喋血玄武門的故事

李世民喋血玄武門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導語:李世民之所以成爲皇帝,全靠他的雷霆手段。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李世民奪位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李世民喋血玄武門的故事

烏城戰報傳到長安,本來是一個尋常的情報,但是卻引發了一場震驚朝野的軒然大波。這一次皇帝接受了李建成的建議,讓李元吉爲統兵元帥前往烏城增援。李元吉爲元帥增援烏城很正常,關鍵是李建成、李元吉的幕後策劃。

他們的計劃有兩個要點:第一,利用李元吉統兵的機會,調撥秦王府的主要戰將參戰,包括尉遲敬德、秦叔寶等。李元吉要利用出兵作戰的機會,消滅這些秦王府的將軍。戰爭狀態下,統兵元帥對自己的部下有生殺大權。李元吉要在戰場上實現這個計劃,易如反掌。第二,朝廷爲李元吉送行舉行出征儀式,在昆明湖爲齊王餞行,太子李建成代表皇帝出席,利用這個機會殺掉李世民。

一段時間以來,李世民陣營窮於應付來自太子陣營的挑釁,但是陣腳並沒有亂。因爲李建成陣營強大,李世民陣營只能將計就計。現在,李世民再次獲得情報,李建成要利用烏城軍事行動把自己一網打盡。

李世民的情報從哪裏得來的呢?這麼重要的情報是誰送給李世民的呢?

歷史對此有記載。東宮一個叫做王眰的人前來報告。史書沒有說明這個人的動機。如果進行整體分析,我們可以大概得出結論,兩個陣營之間,實際上都在招降納叛,都在爭取對方的人。李世民當初對尉遲敬德說的話,其實就有這樣的含義,打入內部,掌握情報。這個王眰,職務是東宮的率更丞,應該是東宮軍隊裏的官員,他恐怕就是李世民陣營爭取來的臥底。顯然,在爭取對方人員的時候,李建成陣營不如李世民陣營更成功。

這個情報,關係玄武門事變的根本性問題。如果這個情報確實,證明是李建成陣營首先決定使用極端手段,如果這個情報不確實,或者半真半假,比如有調用秦王府軍力的計劃,但沒有餞行謀殺計劃,那麼李世民陣營就是首先採用極端手段的一方。如果相信這個情報的真實性,可以認爲玄武門事變是應急的舉措;如果不相信這個情報的真實性,可以認爲這些都是後來李世民陣營用來狡辯的掩飾之辭。

有兩個情況讓人懷疑這個情報的真實性。一是李建成陣營對李世民採用極端手段的警惕性十分低。如果李建成方面首先使用或計劃使用謀殺計策,他們對這方面的問題應該十分警惕纔對。但是在後來玄武門事變的過程中,無論是太子還是齊王都顯得手忙腳亂,根本就沒有任何準備。二是後來魏徵在受到李世民責難的時候,說太子沒有采用他的計劃,否則就不會有如此下場。那證明魏徵曾經有使用極端手段的計劃,但是沒有被太子採納。《資治通鑑》的作者比我們今天能看到更多的唐代資料,但司馬光在他的“臣光曰”中說過這樣的話:“太宗始欲俟其先發,然後應之,如此,則事非獲已,猶爲愈也。既而爲羣下所迫,遂至喋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千古,惜哉!”看來,司馬光認爲李世民受到手下人的逼迫,沒有采取防守反擊策略,而是採取了主動進攻,所以纔會爲後世詬病。那麼,這個情報的核心內容看來都是不可信的,可能是李世民用來激發手下鬥志的一個方法,至於受迫云云,無非是爲了減輕李世民罪責而已。

面對這個情報,李世民陣營如何反應呢?李世民把這個消息首先告訴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立刻與其他人取得聯繫。危機當前,秦王府的官員衆口一詞。用文雅一點的詞彙表述,就是行周公之事,控制最高當局;淺白一點的說法,就是採取軍事手段,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奪取最高權力。

從現在得知的情況看,房玄齡與長孫無忌是秦王府內部最早主張採取軍事手段的人。但是,這個主張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有資料不能證明。事實應該是,在秦王府內部,採取軍事極端手段奪取最高權力的主張早就存在,而李世民或者不明確表態,或者不支持,所以不能付諸實踐。當烏城情報傳來的時候,房玄齡、杜如晦這兩個主要謀臣因爲當時是朝廷的官員,不能及時參加秦王府的密謀,所以長孫無忌應該成爲最核心的謀劃者。

這無疑是一件天大的事情,無論多少人主張,最後是需要李世民親自拍板的。在秦王府內部,最後形成的局面是大家共同勸說李世民,至少現在留下的記載是這樣的。李世民面對這個主張,不能毫無顧忌,他必須仔細思考,否則下場是人所共知的。李世民認爲:“骨肉相殘,古今大惡。吾誠知禍在朝夕,欲俟其發,然後以義討之,不亦可乎!”李世民希望用後發制人的辦法解決衝突,如果從自衛立場出發,那麼骨肉相殘的責任就不在李世民。顯然,李世民考慮的不是勝敗的問題,而是善後過程,是奪權後長遠的合法性問題。

但是,大家的擔心卻是後發制人的危險性,所以沒有人同意李世民的看法。在部下勸說李世民的時候,大約從這麼幾個理由來試圖說服他。

第一,“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這是從建功立業的角度相勸。(房玄齡)

第二,面對釜底抽薪的政策,採取自衛立場:“大王羽翼盡矣,身何能久?”(程咬金)

第三,尉遲敬德:“大王不從敬德之言,敬德將竄身草澤,不能留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長孫無忌也附和道:“無忌也當相隨而去,不能復事大王矣。”此二人是以脫離秦王府爲要挾。

第四,平時蓄養的勇士八百人已經進宮,行動已經開始。“擐甲執兵,事勢已成,大王安得已乎!”尉遲敬德強調,士兵已經發動,沒有迴旋的餘地。

衆口一辭,何況八百勇士已經進入戰鬥位置,箭已上弦,即使李世民不同意也難以中止了。於是,李世民退讓了,說,那就占卜一下,看看是兇是吉。正在占卜,張公謹從外面進來說:事到如今,發動軍事行爲,已是不容置疑。占卜爲了解疑,現在無疑,爲什麼還要占卜呢?大家齊聲同意。於是連佔卜也沒有搞,直接定計,發動政變。有關這個過程的文字記載中,有一個重要的方面,誰都沒有提及。在軍事政變的準備過程中,特別是在決策的過程中,對於李世民集團而言,究竟是什麼因素最重要?真的是善後的說辭嗎?事情已經做了,最高權力已經奪得,那麼究竟怎麼說都是由勝利的一方來決定,怎麼可能擔心沒有辦法解釋呢?那麼是擔心失敗嗎?也不是。打仗是秦王府最擅長的,突襲是用局部的優勢兵力攻取敵人的首腦,因爲對方沒有準備,整體優勢就發揮不出來,等到反應過來,主要的戰事已經結束。所以,勝算很高,不必擔心。那麼,李世民擔心的究竟是什麼呢?

我以爲,李世民最擔心的是內部的忠誠度。這樣的行動,內部的高度團結是必須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全局。內部的人必須全力以赴,必須同心同德。李世民用自己的猶豫來觀察所有人的態度和立場。而一旦決定,我們看到李世民立刻恢復了戰場上的勃勃英姿。何以證明?我們看看李世民是怎樣對待秦王府外的房玄齡和杜如晦的。

當李世民所在的秦王府已經決定發動政變的時候,房玄齡和杜如晦不在場。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去找回這兩個人,但是,兩個人沒有立刻回來,他們看來還不知道李世民已經下定最後的決心。也許是尉遲敬德沒有說清楚。李世民於是摘下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敬德,說,你再去,他們要來就來,不來,就用這刀砍下他們的項上人頭。兩個人聞訊,趕緊穿上道服,悄悄地潛入秦王府,參與到大家的密謀中。

他們究竟是怎麼謀劃的?因爲勝利以後,他們不再透露當時的計劃,這不是正大光明的事,所以沒有記載。他們取得的成功證明,他們的謀劃很周密。但是,他們具體是如何一步步實施計劃的呢?這真是一個千古之謎。我們只能通過事件發展的進程,來了解之前的計劃。他們的計劃,至少有如下幾個部分。

第一,玄武門設置伏兵,襲擊李建成和李元吉。首先殺掉最主要的政治競爭對手,這是“擒賊先擒王”的戰術。

第二,如果玄武門作戰不利,就堅守玄武門,控制皇帝。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裏,這是政變的一般的規則。控制了皇帝,一切命令都可以以皇帝的名義發佈。

第三,如果再不順利,以洛陽爲最後退路。他們祕密通知了洛陽方面,做好迎接的準備,如果控制不了長安,就撤往洛陽。

有一種觀點認爲,李世民在玄武門戰鬥之前就控制了李淵。我認爲這個看法是不準確的。雖然控制皇帝很重要,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要控制玄武門,其實就是控制了朝廷,控制了皇帝。具體到是否控制皇帝的人身,其實已經不重要。對於玄武門的重要性,陳寅恪先生很多年前已經很明確地總結過了。

李世民是怎樣實施他的計劃的呢?實施過程是否一帆風順呢?

李世民的計劃是在六月四日黎明時分動手。這一計劃的啓動,應該在前一天,武德九年的六月三日。六月三日,發生了特殊的天象。太白金星滑過天空。太史局傅奕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皇帝李淵竟然把這個祕密報告讓李世民過目。

很多年以後,李世民已經當了皇帝,有一次他對傅奕說:當初你的密奏,差一點要了我的命。這麼看來,傅奕的密奏並不是李世民陰謀的一部分。傅奕是著名的反對佛教的'人物,就在此前不久,李淵根據傅奕的建議,決定沙汰僧人道士。應該說,李淵與傅奕關係也不錯。因爲天象是一回事,解釋是另外一回事。傅奕在這個時刻,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密報呢?這麼重大的天機,李淵爲什麼要讓李世民知道呢?

我們看看李世民對這個祕密報告的反應,或許可以瞭解其中的祕密。李世民看到傅奕的祕密報告之後,立刻向李淵報告另一個重大機密,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後宮。直白一點說,就是李建成、李元吉與後宮的嬪妃們有不正當關係。李世民看到傅奕的祕密報告,發現了什麼事實?他發現,對方要置自己於死地。所以,他在報告兩人淫亂後宮的同時,悲愴地說:“臣於兄弟無絲毫負,今欲殺臣,似爲世充、建德報仇。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恥見諸賊。”他說,我馬上就要死了,但是這樣死了,真不甘心,恥於在地下見到王世充和竇建德這些人。這根本不合邏輯,但並不是沒有意義。李世民在關鍵時刻還在提醒皇帝:我對國家有重大功勳,我不該被殺。

對此,李淵最後的決定是:明天要調查對質。這就是說,一切都要明天見分曉。

這是一個局中局。天象問題,是對方要陷害李世民的一個理由。大約金星從東南劃過天空在西北落下,或者反過來,反正與西北有關。金星一方面含義主兵,表示要有兵禍,一方面表示權力歸屬。秦分,就是西北。所以傅奕解釋說秦王當有天下。一定是先有天象,然後命令太史局進行解釋,結果傅奕的這個解釋很符合李建成陣營的需要,能夠以此整治李世民。但是,李世民非常機智地利用這個信息,乘機告發淫亂後宮案。爲什麼說機智呢?因爲李世民的計劃是斬首行動,而在李世民的整個計劃中,必須要李建成和李元吉離開自己的宮殿,只有這樣纔可以設伏襲擊。

想想看,李世民如何才能調動李建成和李元吉呢?他自己是完成不了的。他必須通過皇上來完成這個調動。而李淵爲什麼會聽從李世民呢?當然,李世民必須巧妙地調動皇帝。如何才讓皇帝就範呢?要根據皇帝當時的情緒,設置相關的圈套。

當時的李淵,是在一種什麼情緒之中呢?李世民的野心李淵其實早就有所覺察,不然也不會總是敲打李世民。李淵敲打李世民,可不能簡單地認爲是上了李建成的當。一方面李世民確實有野心,另一方面李淵也有所覺察。所以,當“秦王當有天下”這個天象被解釋出來以後,李淵看來是下定決心要解除李世民的一切武裝了,即使不取消他的生命,至少準備取消李世民的政治生命。所以,當李淵把傅奕的祕密報告交給李世民的時候,李世民立刻感到殺機重重。好在李世民已經準備停當,於是來了一個將計就計,緊急告發。

李世民所告發的是事實嗎?當然不是事實。一是因爲後宮制度嚴密,嬪妃們與外界的接觸不僅有限而且監視很多。二是,對此,一貫支持李世民的司馬光也認爲,後宮隱祕實在難說。他實際上也是不同意這種說法的。那麼李世民爲什麼要這麼告發呢?他在利用李淵的情緒,爲的是調動李建成和李元吉。爲什麼要用這種理由呢?因爲這個事情太荒誕,太不可信,也讓李淵最惱羞成怒,所以李淵立即決定第二天調查。李淵想的是什麼?他想的是這個事情很容易調查,當事人對質,一切立刻明白。比如要李世民舉證,李世民肯定舉不出來。那麼李世民就是陷害,不僅是陷害,還是侮辱皇帝,是典型的大不敬。明天當庭對質,李世民必死無疑。

李淵當然沒有想到,李世民看起來是自投羅網,其實採用的是調虎離山計,他要調動的老虎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建成從張婕妤那裏獲得了李世民告發的消息之後,連夜找李元吉商量。李元吉建議:集合兵馬,託疾不朝,以觀形勢。應該說,這個建議很重要,如果李建成同意,李世民的計劃就會全面落空,不僅落空,可能還會導致失敗。因爲在李建成與李元吉商量的時候,李世民統率的伏兵已經到位。唐朝一代名將,尉遲敬德、程咬金、泰叔寶、張士貴等都進入伏擊位置。這個行動是無法解除的,如果李建成他們不出宮,李世民是無法解釋自己的軍事行動的。但是,李建成胸有成竹,認爲李元吉不必如此謹慎。他說:我們的準備已經很充足了,我們應該親自到宮中瞭解情況。

東宮與玄武門離得十分近。李元吉住在武德殿,跟東宮只有一牆之隔。李建成從東宮北門出來,匯合齊王李元吉,再到皇宮的北門即玄武門其實沒有多遠。他們當然沒有想到,這麼短的距離,就是他們的殞命之地。

六月四日,清晨,一切看起來都跟平常一樣。李建成和李元吉匯合之後,從東邊走近玄武門。讓李建成比較放心的是,玄武門這個最重要的地點,守衛的將軍是自己的人。但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玄武門屯守的將軍,對於發生在眼前的戰鬥,要麼抱着觀望態度,要麼跟隨了李世民,唯獨沒有人肯爲太子拼命。其中,當天在玄武門當值的常何,正是李世民從太子陣營爭取過來的軍官,而在這一天,起到了關鍵作用。史書記載,李建成到達臨湖殿的時候,發現情況異樣,立刻撥馬回撤,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李世民出現了,高聲叫住李建成。我們不知道李世民說了什麼話,在大戰來臨之際,顯然李世民要從容得多。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此時發現情況不妙,李世民的伏兵出現了,他們全副武裝,殺氣騰騰。李元吉首先摘下弓箭,但是他太緊張了,雖然兄弟不容,勢同水火,但是他們看來從沒有預計過會有這樣的場面。所以,李元吉的弓箭竟然再三不彀,就是拉不開弓搭不上箭。還是李世民沉着,一箭射出,箭頭穿過李建成的喉嚨,李建成當場斃命。這一箭,李建成猝不及防,他愣在那裏,只聽得一聲弦響,接着箭頭穿透空氣,帶着風聲,直奔自己而來。就在一瞬間,李建成聽到自己喉骨的破裂之聲。他的眼睛,應該一直盯着二弟李世民,這個自己的親兄弟,這個自己的政治對手。在這一刻,他拉弓射箭,動作嫺熟,瀟灑而輕鬆。李建成到死都不明白,二弟的箭法,爲什麼這麼高明。這是玄武門事變的第一箭,是由李世民親自發出的,這第一箭就定了乾坤,解決了最主要的對頭。

隨着李世民的第一箭劃破玄武門清晨濃重的空氣,李世民的伏兵衆箭齊發,李元吉中箭落馬。李建成和李元吉雖然隨從不多,但畢竟也有一小隊,他們應該有所還擊。雙方的混戰開始,於是出現以下的鏡頭。李世民的馬受了驚,跑到叢林裏,被掛到樹上,一時間人馬受困,不能起身。這不是李世民應有的動作。當他發出第一箭以後,自己也被這一箭嚇呆了。大哥的眼睛,好像就沒有眨過,一直圓睜睜地看着自己。他眼看着大哥喉嚨上插着自己射出的那一箭,一聲不響地從馬上翻落,再就沒有動彈過。他知道,他的親兄弟,讓自己這一箭徹底送走了。他的內心一定不是滋味,心中方寸已亂,竟然忘記了控制坐騎。當他終於醒過來的時候,馬已經被樹枝絆住,自己也被困住不能動彈。更沒有想到的是,他受困的地點,正好距離李元吉很近。李元吉看到這個情況,立刻奔來,他取了李世民的弓箭,準備用弓弦勒死李世民。雙方展開搏鬥,千鈞一髮之際,尉遲敬德一邊大喊,一邊飛馬趕到。李元吉一看敵我懸殊,轉身逃跑,他想跑回武德殿。尉遲敬德當然不會放過,立即從他的背後開弓射箭。這是玄武門事變的第二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箭。這一箭解決了李建成陣營的第二號人物。尉遲敬德和李元吉,是天下最擅長使用長矛的兩個人,但是在最後決戰時刻,竟然沒有長矛,只有弓箭。當初,李元吉發誓要親手殺掉尉遲敬德,他可能從來沒有想到過會有今天這樣的場面,這是李元吉人生的最後一個鏡頭。長箭帶着風聲,深深地穿進李元吉的身體,李元吉一頭跌倒在地。

尉遲敬德是戰場上的老手,他在一箭殺了李元吉之後,竟然知道從容取下李元吉的人頭。當然,李建成的人頭也被取下。李世民和他的伏兵一起,迅速進入玄武門。不久,東宮和齊王府的衛兵也趕到玄武門,開始攻打玄武門。這時,李世民的秦王府是沒有設防的,所以當東宮的薛萬徹高喊要去攻打秦王府的時候,守衛在玄武門上的將士非常緊張,因爲那裏太容易受到攻擊了。這時,又是尉遲敬德,及時地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高高舉起,讓他們手下的士兵知道首領已死,繼續作戰沒有意義。於是攻打玄武門的李建成、元吉的軍隊開始潰散。

這就是玄武門之變的驚心動魄的場景。但是,至今爲止,我們實際上沒有交代玄武門之變的一個重要信息:以上這些活動都是在什麼地方發生的?當然在玄武門附近。但是,是玄武門的外面還是裏面呢?很多影視作品,都認爲戰鬥發生在玄武門之內,李世民是在玄武門之內設伏的。我認爲,戰鬥是在玄武門之外發生的。首先,李建成他們並沒有到達李世民理想的伏擊地點,就覺察出了問題,於是撥馬回頭。李世民於是現身,高聲叫住李建成。如果是在玄武門內,李建成就是發覺也沒有回頭的可能了,因爲大門已經在他們的身後關閉了。其次,李元吉曾經想跑回武德殿,結合剛纔的撥馬動作,這也應該是玄武門外的事情。再次,一定有東宮和齊王府的人跑回去了,所以東宮和齊王府增援的人馬很快到達。這也可以看做是事變發生在玄武門外的旁證。因爲玄武門的守軍在這個時候沒有人站在李建成的一邊,如果發生在玄武門之內,他們當然不會允許有人再從大門逃出。

玄武門的戰事基本結束以後,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去保衛皇上李淵。這是一個文雅的說法,其實內容要豐富得多。李淵這個時候,正和宰相們在一起,泛舟海池,準備上朝以後訊問所謂淫亂後宮的誣告。這時候李淵怎會有如此的閒情逸致呢?一定是李淵需要與宰相們打招呼,這一次可不能再心慈手軟了。不知道李淵跟宰相們統一思想的工作進行得如何,現在忽然看到了全副武裝、滿身鮮血的尉遲敬德,大家都知道:出大事了。李淵故作鎮靜,問:今天是誰作亂?尉遲敬德說:太子、齊王作亂,已經被秦王率兵誅滅,秦王擔心皇帝受驚,特地派臣來保護陛下。

李淵還能怎樣,他只好痛苦地接受眼前這一切。李淵第一道命令是交出兵權,讓李世民指揮天下兵馬,同時命令東宮衛士放棄抵抗。既然皇帝下令了,太子已經死了,這些士兵在爲誰戰鬥呢?他們只有放棄戰鬥。李世民佔據東宮和齊王府後,殺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兒子。在這場戰鬥中,尉遲敬德當然功勞最大,所以李世民把齊王府的所有珍寶都送給了尉遲敬德。

幾天以後,李世民成爲太子。兩個月後,李世民即皇帝位。秦王府的屬官們都成爲新朝廷的重要大臣。李淵退位成爲太上皇。唐朝在一陣腥風血雨之後,完成了政治權力的轉移。

沒有玄武門之變就不會有貞觀之治。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證明。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事變,可以肯定,李世民就當不成皇帝。不論後來是李建成還是李元吉當皇帝,都應該是另外一番景象,不能叫做貞觀之治。玄武門事變是一個歷史慘劇,李世民對此心知肚明。爲了減少這件事情對自己名譽的影響,李世民必須用更光明的手段治理天下,用更大的成績從正面證明自己。這就是說,玄武門事變對於李世民而言,成爲一個重要的內心動力,讓他更努力地克己復禮,治理好天下。幫助李世民治理天下的能臣衆多,但是在帝制時代,最關鍵的人物畢竟還是唐太宗。

在中國古代,用暴力奪取政權的事件,史不絕書。此類問題深刻的根源在於帝國體制本身,在那種體制下,這種悲劇是難以避免的。然而,在暴力奪權者中,畢竟很少有人能取得李世民貞觀之治那樣輝煌的成績。所以,從總體上,後世對於李世民還是充分肯定的。李世民後來那樣勤勤懇懇,那樣有節制地運用皇權,從而取得出色的治國業績。在中國古代歷朝帝王中,李世民讓帝王的權力表現出了優雅,表現出了理性,使中國古典政治智慧的優秀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玄武門之變,對於貞觀之治而言,如同溫暖春天的前一個寒夜,如同燦爛黎明前的一刻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