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古代家庭經濟史:一兩銀子的購買力

古代家庭經濟史:一兩銀子的購買力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古代家庭經濟史:一兩銀子的購買力

一兩白銀重37.3克,是明清時基本的貨幣單位,也是普通家庭一個月最基本的生活支出。那麼一兩白銀怎麼掙,又怎麼花?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古代家庭經濟史:一兩銀子的購買力

對於白銀我們都不陌生。《水滸傳》裏,魯智深、史進、李忠三人在酒店裏閒聊,看到賣唱的金家父女。魯智深可憐他們,自己“去身邊摸出五兩來銀子”後,又對史、李二人說:“借些與俺。”史進二話不說,“去包裹裏取出一錠十兩銀子”;李忠則摳摳索索地從“身邊摸出二兩來銀子”。

  “魯提轄看了,見少,便道:‘也是個不爽利的人。’”

小小一幕,便把明朝不同階層的經濟狀況展現得一清二楚(《水滸傳》的故事發生在北宋,但社會風貌反映的是作者生活的晚明)。表面上看,史進豪爽,李忠小氣,高下立判。但史進家是大財主,出逃時帶了全部家當,十兩銀子不算什麼;魯智深是中級軍官,五兩銀子也算是將近一半的月薪呢;李忠呢?是一個打把勢賣藝的平頭百姓,這二兩銀子沒準兒就是他十天半月的辛苦錢,白銀不好賺啊。

  白銀戰勝紙幣

白銀在晚唐初露貨幣化苗頭,到北宋成爲一種通用的定價參照物,主要被用於帝王賞賜、政府開支、百姓課稅,以及對官員的賄賂。

僅就賄賂而言,很容易看到白銀的優勢。試想,你要賄賂一個官員,是推着一車銅錢好呢,還是懷揣一袋銀錠好?前者招搖過市,估計不是膽大包天的官員還真不敢收。

同樣,在還沒有產生錢莊的時代,一個北京的商人帶十萬貫錢到廣州做生意,真是無法想象的艱辛旅程。市場呼喚一種體積小、價值大,又不輕易貶值的貨幣,從宋朝起開採量就大增的白銀,自然脫穎而出。

朱元璋當皇帝后,將北宋政府的用銀方法全部繼承,但不準民間流通,大力推廣所謂“大明寶鈔”。老百姓不是傻子,他們不會相信一張紙上寫“一貫”,就真把它當一千個銅錢。

在流通中,“一貫”的紙幣,實際購買力通常不足面值的一半。明朝中葉,紙幣信用徹底破產,到了“新鈔一貫,時估不過十錢;舊鈔僅一二錢”的地步,以至“棄之市肆,過者不顧”——行人看見地上掉了張百元大鈔,都懶得彎腰去撿。

以集權著稱的帝國政府,也不得不向經濟規律低頭。正統元年(1436年),剛剛即位的明英宗,或許是出於收買人心的目的,宣佈廢除祖宗之法——禁銀令。從此以後,白銀成了市場上的主幣,銅錢、紙幣降爲輔幣。

  一兩銀子合多少人民幣

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樣,作爲貨幣的白銀,主要被鑄成“元寶”。古人不用錢袋,船形元寶便於纏在腰間,“腰纏萬貫”就是這麼來的,真在腰上纏一萬貫銅錢,土豪也得累死。

最爲常見的50兩元寶,面額太大,平時交易只用《水滸傳》中好漢買酒的“散碎銀子”。元寶上刻有產地、重量、經手官吏、工匠姓名等,通常能有五六十字。

銀錠上傳達的信息非常重要,因市場上流通的元寶都是合金,含銀量不同。如清朝北京有松江銀,上海有二七寶銀,長沙有用項銀……全國約有100多種。後爲方便流通,康熙時規定了作爲單位的“虛兩銀”——紋銀,純度935.347‰。還需要說明的是,所謂“一兩”在各地的重量也不同。通常而言,明清時一兩銀子重37.3克。

是不是有點複雜?在銀元進入中國前,想要花銀子,先得驗成色、再稱重量。花起來也很複雜,破整的時候,商人們還要用大剪子剪,用小秤稱過。

將白銀換算人民幣,通常是以米價爲中介。不同時期,各個地區的米價差異頗大。黃冕堂《中國曆代物價問題考述》中搜集的數據顯示,一石米的價格,明朝從兩三錢到一兩,清朝從五六錢到二三兩,都很常見。

如果用嘉靖年間均值0.8兩/石、乾隆年間均值1.5兩/石的米價來分別計算明、清兩朝的銀價。則明清時期1石約合0.1立方米,1立方米大米約爲800千克,現在全國米價大致5元/千克。這樣算下來,一兩白銀在嘉靖時相當於500元,在乾隆時相當於267元。這幾百年間白銀購買力跌了幾乎一半,這是因爲隆慶開海後,南美、日本的白銀源源不斷輸入導致的`。